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展开了初步探讨,并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及在数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期望得到同仁的指正。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途径;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12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在《新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1. 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把没有一定思维深度问题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是一种形式主义。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2. 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教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顾虑。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 没有合作价值的“合作学习”。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平台。然而,所要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合作需要的实质。才会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時,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地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不是很多。大多数讨论的问题,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需要合作的形式问题。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学生个体间促进性相互作用。因而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组员搭配也有一定的要求,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应分为一组,还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性的合作基础。即实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策略,这样有利于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
2. 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一节课中不宜过多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外,还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相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选择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尽量避免教师指定。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小组长须有领袖气质。在选举前,教师可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3.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想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三、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 师生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智慧与决策者、管理与参与者以及学习活动中的仲裁者。作为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群体协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生生角色。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生生之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相互之间要接纳和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从而在倡导异质分组原则的同时,赋予学校教学中的合作观以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鼓励生生合作与交往,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习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2. 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前准备——搜集资料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信息渠道,如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等,还要使用多种仪器、设备,以获取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是一种更为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取信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为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方面,小组成员之间面对大家共同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还要对当场出场的问题或歧意进行交流,甚至是争论。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握问题的要害,清新、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在总结研究成果时,学生要用科学规范的书面语言,将小组的研究成果及数据整理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成员“个人包办”和“搭便车”的现象发生,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使每个学生成为“负责人”。为了完成小组的任务,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积极、团结、努力地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活动的情景,变小步提问为大步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提高构建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学生是學习的主体,教师是合作者,拉近了师生距离。生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在这种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剧增,个性得到张扬。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与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一言堂”的专利下,许多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这一僵局,坚持民主、平等、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一种融洽、友爱的合作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3)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
当个人意见被小组认同时,学生会感到自己对集体做出了贡献,自我评价感油然而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又会进一步增强“参与欲”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的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印证,理解和应用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过程也许不会很轻松,但一定要自信,因为有孩子们在不断给我们惊喜。作为一线教师,必须重视合作学习的价值,除了明白合作学习是作为有效学习的一种策略外,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有效合作学习方面下工夫,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教学内容为落脚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充满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途径;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12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在《新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1. 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把没有一定思维深度问题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是一种形式主义。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2. 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教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顾虑。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 没有合作价值的“合作学习”。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平台。然而,所要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合作需要的实质。才会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時,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地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不是很多。大多数讨论的问题,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需要合作的形式问题。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学生个体间促进性相互作用。因而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组员搭配也有一定的要求,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应分为一组,还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性的合作基础。即实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策略,这样有利于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
2. 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一节课中不宜过多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外,还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相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选择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尽量避免教师指定。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小组长须有领袖气质。在选举前,教师可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3.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想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三、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 师生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智慧与决策者、管理与参与者以及学习活动中的仲裁者。作为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群体协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生生角色。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生生之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相互之间要接纳和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从而在倡导异质分组原则的同时,赋予学校教学中的合作观以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鼓励生生合作与交往,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习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2. 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前准备——搜集资料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信息渠道,如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等,还要使用多种仪器、设备,以获取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是一种更为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取信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为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方面,小组成员之间面对大家共同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还要对当场出场的问题或歧意进行交流,甚至是争论。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握问题的要害,清新、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在总结研究成果时,学生要用科学规范的书面语言,将小组的研究成果及数据整理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成员“个人包办”和“搭便车”的现象发生,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使每个学生成为“负责人”。为了完成小组的任务,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积极、团结、努力地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活动的情景,变小步提问为大步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提高构建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学生是學习的主体,教师是合作者,拉近了师生距离。生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在这种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剧增,个性得到张扬。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与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一言堂”的专利下,许多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这一僵局,坚持民主、平等、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一种融洽、友爱的合作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3)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
当个人意见被小组认同时,学生会感到自己对集体做出了贡献,自我评价感油然而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又会进一步增强“参与欲”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的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印证,理解和应用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过程也许不会很轻松,但一定要自信,因为有孩子们在不断给我们惊喜。作为一线教师,必须重视合作学习的价值,除了明白合作学习是作为有效学习的一种策略外,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有效合作学习方面下工夫,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教学内容为落脚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