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都被政府提上了日程。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普及是文化软实力增强的必然途径。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对青年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塑造接班人和建设者最重要的工作。青年群体的集体行为往往能够集中广大成员的能力,在扩大影响、成果产出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从青年团体自身的活动特点和当前时代特征不同等角度,展开对青年团体传承中原历史文化的讨论。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群体;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一、当今历史条件下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独特性
文化——文而化之。今天,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原大地崭新发展的契机,文化体现了当前时代的内涵。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变化,影响了人民大众的行为方式,与之相应的出现了很多文化领域概念或意义的变化。文化发展与时代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互相适应。
从文化源头上来讲,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传承地。林毓生教授说过,中国知识份子有一种特有的入世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承袭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这种使命感使中国知识份子以为真理本身应该指导政治、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发展。其最高境界乃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悲剧精神。
在中原大地上,这种文化现象尤其明显。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继续保持中原大地的历史文化传承能够有效的流传下去,尽量保持自身的特色就必须让文化发展与时代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适应。例如“拼客”,可能有人对“拼客”的春节生活不感冒。本来嘛,春节强调团圆,千百年来都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点。拼车、拼卡还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可图,哪有和陌生人一起过年、拼着吃年夜饭的道理!其实,“拼”之前,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散”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中,以血缘伦理为纽带的家族观念被打破;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等传统人际关系日渐淡漠,固有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也因家越来越小显得无比脆弱。在热闹的春节映衬下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就是证明。街头熙熙攘攘,人们还是有孤独感。都市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但人们的温暖感却越来越低。为了寻求沟通,为了得到各自需要的情感补充,人们自然开始搭伙,也就是“拼”。
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体现时代变化的特例。越是进化的民族、个人,文化内涵越深厚、文化结构越复杂、文化形态越美观,蕴涵其中的智能、人性越多。
二、青年群体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使命
青年是天生的爱国者,传承祖国的历史文化是每个青年隐藏在血脉中的需求。爱国热情在平时生活中并不容易显露出来,青年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国热情。但是在各种青年众多的青年群体中,平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会被瞬间点燃,超越其他的情感。
注重发现青年群体的新动向,分析其成因,鼓励支持青年以爱国热情自发的组成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帮助青年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用青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炼新的文化内涵必将是一个新思路。
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国际赛会,团中央号召全国的青年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树社会新风”的活动。一时间全国青年团体纷纷响应,庞大的志愿者群体支撑起了繁杂的赛会服务工作。同时“不插队、爱卫生、帮扶老弱病残”等社会公德通过青年的传递在各大城市成为了公民约定俗成的公德,公民素质大大提升。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身的约束的修身理念,将爱国热情、为祖国争光的想法转为对中原历史文化中仁、礼、信等闪光点的认可、传承。
三、激发青年民族精神,树立历史文化传承典范
(一)重视国学发展,树立青年群体民族意识
国学是中国本民族的哲学体系,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血脉中烙印着国学的痕迹。
在一个世纪之前,羸弱的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民族知识分子通过“西学东渐”开展了艰难的富国强兵探索过程。在中国国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开始在中原大地孕育。中华民族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复兴的渴望越来越强。弘扬国学、传承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以国学为主题开展文化活动,开展成人礼,祭祖等形式增强民族意识。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中的国学,让中华文明越来越璀璨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愿。不仅中国人自己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孔子学院带着中国的国学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正视中华文明,希望从国学中找到了解中国的钥匙。
(二)引导青年群体关注民俗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地位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文化巨大的冲击。经济第一位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原历史文化传承进程。例如现在青年对“七夕”节日定位的认知错位,当下商品经济社会,商家为了创造经济效益,不顾文化传承的严肃性,人为的将“七夕”定义为所谓的“中国情人节”。这种称谓具有非常严重的文化殖民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情人节的定义,而且“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也是一个蕴含较浓悲剧意味的象征。中国的“七夕”本身的含义为“祈巧节”,是女性祈求自己心灵手巧,生活幸福的节日。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传承中原历史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传承发展中原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蕴含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种仪式、每一个节日、每一种民俗食品都是大量人文历史的结晶。当前商业社会的经济浪潮正逐步蚕食文化市场,青年群体引导青年抵制不正常的社会转型期文化现象,帮助青年扭转传统节日的错误认知,对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民俗,传承我国历史文化具有相当的意义。资讯传播日益依赖互联网的时代,青年享受了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后,必须开始反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我国有相当多的节日民俗活动可以作为社会公共社交活动。既满足了青年被认可的内在需求,又将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传承了下去,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必须依靠青年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青年群体能够将时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到我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脉络中,将我国古老的文化符号改变为更适合时代的文化传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环境中,中华民族的崛起、我国的历史文化只有依靠青年群体的创造性和活力才能有效的传承下去,同时这也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历史使命。
从青年团体自身的活动特点和当前时代特征不同等角度,展开对青年团体传承中原历史文化的讨论。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群体;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一、当今历史条件下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独特性
文化——文而化之。今天,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原大地崭新发展的契机,文化体现了当前时代的内涵。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变化,影响了人民大众的行为方式,与之相应的出现了很多文化领域概念或意义的变化。文化发展与时代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互相适应。
从文化源头上来讲,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传承地。林毓生教授说过,中国知识份子有一种特有的入世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承袭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这种使命感使中国知识份子以为真理本身应该指导政治、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发展。其最高境界乃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悲剧精神。
在中原大地上,这种文化现象尤其明显。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继续保持中原大地的历史文化传承能够有效的流传下去,尽量保持自身的特色就必须让文化发展与时代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适应。例如“拼客”,可能有人对“拼客”的春节生活不感冒。本来嘛,春节强调团圆,千百年来都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点。拼车、拼卡还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可图,哪有和陌生人一起过年、拼着吃年夜饭的道理!其实,“拼”之前,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散”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中,以血缘伦理为纽带的家族观念被打破;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等传统人际关系日渐淡漠,固有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也因家越来越小显得无比脆弱。在热闹的春节映衬下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就是证明。街头熙熙攘攘,人们还是有孤独感。都市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但人们的温暖感却越来越低。为了寻求沟通,为了得到各自需要的情感补充,人们自然开始搭伙,也就是“拼”。
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体现时代变化的特例。越是进化的民族、个人,文化内涵越深厚、文化结构越复杂、文化形态越美观,蕴涵其中的智能、人性越多。
二、青年群体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使命
青年是天生的爱国者,传承祖国的历史文化是每个青年隐藏在血脉中的需求。爱国热情在平时生活中并不容易显露出来,青年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国热情。但是在各种青年众多的青年群体中,平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会被瞬间点燃,超越其他的情感。
注重发现青年群体的新动向,分析其成因,鼓励支持青年以爱国热情自发的组成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帮助青年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用青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炼新的文化内涵必将是一个新思路。
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国际赛会,团中央号召全国的青年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树社会新风”的活动。一时间全国青年团体纷纷响应,庞大的志愿者群体支撑起了繁杂的赛会服务工作。同时“不插队、爱卫生、帮扶老弱病残”等社会公德通过青年的传递在各大城市成为了公民约定俗成的公德,公民素质大大提升。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身的约束的修身理念,将爱国热情、为祖国争光的想法转为对中原历史文化中仁、礼、信等闪光点的认可、传承。
三、激发青年民族精神,树立历史文化传承典范
(一)重视国学发展,树立青年群体民族意识
国学是中国本民族的哲学体系,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血脉中烙印着国学的痕迹。
在一个世纪之前,羸弱的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民族知识分子通过“西学东渐”开展了艰难的富国强兵探索过程。在中国国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开始在中原大地孕育。中华民族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复兴的渴望越来越强。弘扬国学、传承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以国学为主题开展文化活动,开展成人礼,祭祖等形式增强民族意识。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中的国学,让中华文明越来越璀璨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愿。不仅中国人自己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孔子学院带着中国的国学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正视中华文明,希望从国学中找到了解中国的钥匙。
(二)引导青年群体关注民俗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地位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文化巨大的冲击。经济第一位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原历史文化传承进程。例如现在青年对“七夕”节日定位的认知错位,当下商品经济社会,商家为了创造经济效益,不顾文化传承的严肃性,人为的将“七夕”定义为所谓的“中国情人节”。这种称谓具有非常严重的文化殖民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情人节的定义,而且“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也是一个蕴含较浓悲剧意味的象征。中国的“七夕”本身的含义为“祈巧节”,是女性祈求自己心灵手巧,生活幸福的节日。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传承中原历史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传承发展中原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蕴含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种仪式、每一个节日、每一种民俗食品都是大量人文历史的结晶。当前商业社会的经济浪潮正逐步蚕食文化市场,青年群体引导青年抵制不正常的社会转型期文化现象,帮助青年扭转传统节日的错误认知,对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民俗,传承我国历史文化具有相当的意义。资讯传播日益依赖互联网的时代,青年享受了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后,必须开始反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我国有相当多的节日民俗活动可以作为社会公共社交活动。既满足了青年被认可的内在需求,又将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传承了下去,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必须依靠青年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青年群体能够将时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到我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脉络中,将我国古老的文化符号改变为更适合时代的文化传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环境中,中华民族的崛起、我国的历史文化只有依靠青年群体的创造性和活力才能有效的传承下去,同时这也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