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
里屯开了家“喜茶”,队伍绕路三匝,让人无路可走。不管你理解或不理解,从网红餐厅到网红糕点到网红奶茶,大家的热情就是在那里。
时代有网,就有网红,也一定会有网红商品。其实,网红商品也并非今天才有。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了国内第一家餐厅,当日盛况比之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排队近一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块原味鸡,可是人们都兴致盎然。”但比之于60年代的的确良、70年代的凤凰牌、80年代的肯德基,今天的网红商品不是短缺经济下的产物,更像是物质过剩时代的副产品。人们渴求的不是一杯奶茶,而是杯子外的意义。
不妨先從网红产品的频频现身说起。当商品极大丰富,市场完全竞争,广告明显过载,公众注意力就成极为稀缺的资源。“从美食到网红,没有包装或推广,基本不可能”,这些都造成推广费用日益飙高。造概念、造事件变成了降低成本的可能方式。雇人排队、饥饿营销、制造爆点,所有力气押在“钻木取火”火花蹦出的刹那,之后的工作就交给“星星之火”吧。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就说过,“今天没有任何东西是单纯地被消费的,即被购买、被拥有、然后就这样被耗尽”。换句话说,要榨干“消费的价值”,消费行为本身也值得被消费。
处在网中不仅是商品,更是每一个个体。对一杯网红奶茶的完整消费流程往往可能包括:排队、发朋友圈;买到,发朋友圈;点赞、吐槽。这样一次消费,展示价值大于食用价值,社交属性多于它的美食属性。两个小时的翘首排队,并非只是为了自己;对奶茶的消费,是一次集体共饮而非一场独酌。集体分享式的狂欢,构成了人们对奶茶消费的重要环节,“不低的价格”“排队的成本”也悄然摊薄在公众的注目礼中。
杯中窥人,才能明白网红奶茶们的成功之道。有人明明知道店家“请托排队”,还是要参与狂欢,因为人怕孤独。晒一杯奶茶、聊一场时鲜电影、尽快分享弹窗推送,都是一种社交。就像小朋友回家嚷着看动画片,有时候不是非得看,只是怕没谈资被冷落。别人的关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存在的基础。这是网红商品风靡的心理学基础。
网红商品还通过抓住“参与感”,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一种事前的期待、一次耗时的排队,并非无意义,而是像奶和珍珠一样被灌装在产品中。这一点,宜家就深谋远虑。买完家具回家自己装,因为亲手组装,所以多喜爱三分。
如果再以永不排队的LV、GUCCI等奢侈品店为参照系,一家永远排队的网红奶茶店,似乎又构成了一种阶层文化的对视。当精英用金钱辟出专属区,草根就用人海战术予以回击,当精英热爱预约文化、不爱瞎凑热闹,草根就为“平等的消费权”站队:网红商品面前,人人平等,都来排队。站在消费民主的视角,我们不仅不能苛责网红奶茶,反而得振臂一呼:幸亏还有杯奶茶!
这同样能解释为何今天的淘宝诞生了那么多本土爆款、直播平台诞生了那么多明星以外的网红。淘宝爆款平地惊雷,是对“品牌是长期的沉淀”这种商业信条的反叛;草根网红层出不穷,也是对明星只能由“他们”来当的挑战。而反叛与挑战所依托的,不是别的,正是被互联网塑造的平等的时代精神。
这样的一杯奶茶,或许喝得有些拗口。但如果不是这么穿肠而过,我们又如何理解那么多“无法理解”呢?解剖一杯网红奶茶,理解这个消费时代,或许也更加理解我们自己。
里屯开了家“喜茶”,队伍绕路三匝,让人无路可走。不管你理解或不理解,从网红餐厅到网红糕点到网红奶茶,大家的热情就是在那里。
时代有网,就有网红,也一定会有网红商品。其实,网红商品也并非今天才有。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了国内第一家餐厅,当日盛况比之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排队近一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块原味鸡,可是人们都兴致盎然。”但比之于60年代的的确良、70年代的凤凰牌、80年代的肯德基,今天的网红商品不是短缺经济下的产物,更像是物质过剩时代的副产品。人们渴求的不是一杯奶茶,而是杯子外的意义。
不妨先從网红产品的频频现身说起。当商品极大丰富,市场完全竞争,广告明显过载,公众注意力就成极为稀缺的资源。“从美食到网红,没有包装或推广,基本不可能”,这些都造成推广费用日益飙高。造概念、造事件变成了降低成本的可能方式。雇人排队、饥饿营销、制造爆点,所有力气押在“钻木取火”火花蹦出的刹那,之后的工作就交给“星星之火”吧。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就说过,“今天没有任何东西是单纯地被消费的,即被购买、被拥有、然后就这样被耗尽”。换句话说,要榨干“消费的价值”,消费行为本身也值得被消费。
处在网中不仅是商品,更是每一个个体。对一杯网红奶茶的完整消费流程往往可能包括:排队、发朋友圈;买到,发朋友圈;点赞、吐槽。这样一次消费,展示价值大于食用价值,社交属性多于它的美食属性。两个小时的翘首排队,并非只是为了自己;对奶茶的消费,是一次集体共饮而非一场独酌。集体分享式的狂欢,构成了人们对奶茶消费的重要环节,“不低的价格”“排队的成本”也悄然摊薄在公众的注目礼中。
杯中窥人,才能明白网红奶茶们的成功之道。有人明明知道店家“请托排队”,还是要参与狂欢,因为人怕孤独。晒一杯奶茶、聊一场时鲜电影、尽快分享弹窗推送,都是一种社交。就像小朋友回家嚷着看动画片,有时候不是非得看,只是怕没谈资被冷落。别人的关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存在的基础。这是网红商品风靡的心理学基础。
网红商品还通过抓住“参与感”,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一种事前的期待、一次耗时的排队,并非无意义,而是像奶和珍珠一样被灌装在产品中。这一点,宜家就深谋远虑。买完家具回家自己装,因为亲手组装,所以多喜爱三分。
如果再以永不排队的LV、GUCCI等奢侈品店为参照系,一家永远排队的网红奶茶店,似乎又构成了一种阶层文化的对视。当精英用金钱辟出专属区,草根就用人海战术予以回击,当精英热爱预约文化、不爱瞎凑热闹,草根就为“平等的消费权”站队:网红商品面前,人人平等,都来排队。站在消费民主的视角,我们不仅不能苛责网红奶茶,反而得振臂一呼:幸亏还有杯奶茶!
这同样能解释为何今天的淘宝诞生了那么多本土爆款、直播平台诞生了那么多明星以外的网红。淘宝爆款平地惊雷,是对“品牌是长期的沉淀”这种商业信条的反叛;草根网红层出不穷,也是对明星只能由“他们”来当的挑战。而反叛与挑战所依托的,不是别的,正是被互联网塑造的平等的时代精神。
这样的一杯奶茶,或许喝得有些拗口。但如果不是这么穿肠而过,我们又如何理解那么多“无法理解”呢?解剖一杯网红奶茶,理解这个消费时代,或许也更加理解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