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头切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24例类风湿关节炎前足矫形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9年起作者对28例(45足)类风湿前足畸形施行了跖骨头切除,其中24例(39足)获得随访。双侧15例,单侧9例,经平均3.2年随访,显示临床疗效明显,优良率达74.3%。作者认为在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跖骨头切除术不失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前足畸形的一种良好术式。本文还分析了第二~五跖骨头切除术结合不同方式第一跖趾关节成形术它们各自的疗效,并就手术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27例并经手术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颈椎间盘突出常在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发生,并导致临床发病。根据影像学变化特点,对该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椎间盘突出的相关关系作了研究。选择性施行椎间盘切除和椎间植骨融合,获得良好效果。本组全部施行颈前路手术,平均随访16个月,优良率为88.9%(24/27)。
内植物断裂是脊柱侧弯术后晚期并发症之一,常导致侧弯矫正率明显丢失。作者就177例脊柱侧弯矫正患者的断棒原因(断棒率10.7%)进行多方面探讨:(1)通过对棒体材料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断面形态的电镜观察表明:金属材料中,铬、镍、锰、钼、硅、磷含量均呈不同程度异常,材质的热处理态使组织晶粒较粗呈脆性,在使用中环境介质具腐蚀性,且外载为周期性加荷,因此认为材料断裂为应力腐蚀疲劳所致;(2)材料的外形设计
作者对35例37个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骨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手术前后的临床功能指标及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速肌肉功能进行随访分析。结果表明:术前患侧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峰力矩、总功、平均功率和肌肉爆发力较健侧均有明显降低。术后3周上述指标有轻度提高,经4周等速肌肉功能锻炼,前三项指标有显著提高;关节疼痛、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有明显改善;而患侧腘绳肌与股四头肌峰力矩比率(H/Q)有所下降。提出膝关节镜术后辅以等速肌
自1992~1995年,作者对患有骨性膝关节炎的16例病人,共20个膝关节,施行了单室成形术(UKA),其中18个内侧室和2个外侧室。随访3~28个月,平均12.8个月,所有病人术后疼痛均得到了缓解,膝关节活动度也有所增加,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作者认为:患有单室骨性膝关节炎的老年病人,单室成形术是一个可选择的有吸引力的术式。
本文介绍我院1985年5月~1993年5月应用多平面脊椎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376例中6例脊椎滑脱,其中两例瘫痪。滑脱多发生在畸形重、截骨矫正度数大病例。强大挛缩腹肌及椎旁软组织牵拉力;截骨面不稳;内固定不牢及松脱是发生椎体滑脱的主要原因。为予防其发生,我们体会是(1)多平面截骨中单一平面矫正最好不超过30°,两平面不超过60°,过多残留畸形可二次手术。(2)注意截骨面与椎体垂直、左右对称,保留椎
在30例伸直型膝关节僵硬松解手术中,对股四头肌成形术作了部分改良,对存在股直肌挛缩和髌股关节严重骨性改变的病例,分别进行股直肌腱延长和髌骨成形。一年以上随访23例,屈膝功能由术前平均31°增至116.7°,伸膝功能恢复正常。作者认为本术式的改良提高了松解效果,股直肌腱延长和髌骨成形会使伸膝功能减弱,但可通过肌力锻炼得到代偿。
高位硬脊膜漏是颈后路手术并发症,一般可以自愈。而严重高位硬脊膜漏危害严重,治疗困难。作者通过对5例严重高位硬脊膜漏的治疗,认为术后3~4天伤口处每日引流脑脊液超过200ml,且有增多趋势者,巳存在严重高位硬脊膜漏的可能,可采用头高足低位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5例中有1例当行蛛网膜下腔引流时,引流液培养为大肠杆菌感染,其余4例漏口均在4~8天愈合,引流量每天150~500ml,平均350ml
期刊
作者从1986年3月~1993年6月采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18例。术前按Lichtman分期,Ⅰ期2例,Ⅲ期16例。Ⅲ期16例中有8例同时行腕骨间融合术。随访25~51个月,平均3年1个月。17例腕痛缓解,腕关节活动和握力均有改善。X线片结果:带蒂豌豆骨植入位置正常。腕高比值、McMurtry指数和桡舟角与术前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按周连圻介绍的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5例
本文分析了我院1978年5月~1994年7月46例脊髓纵裂的临床特点,其中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9例,均伴先天性脊柱畸形。临床上病人大多有腰背部中线上皮肤异常,如毛发斑、皮窦或脂肪瘤等。大多有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异常,部分有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特征性X线表现是:部分病人椎管中央见到纵行骨嵴,椎弓根间距增宽,但无椎弓根变扁,骨嵴部椎间隙狭窄,附件结构紊乱;脊髓造影示典型的“岛屿征”即中央性充盈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