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一线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天,每一堂课,是我一直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一堂几何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问题情境;探究能力;等腰三角形
素质教育对老师的教赋予了新的涵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就实质而言,是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作为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应体现于各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谨以一堂新课教学,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以课本安排是先讲清定理,再举例运用,最后练习,达到使学生掌握该定理的内容和应用之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问题1:教师展示如图1所示的一块玻璃板,并述叙:这是一块破损的等腰三角形玻璃板,现只有一边BC和这边上的一个∠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裁出与原来一样的玻璃板?
这里以实物提出问题,创设了一种应用数学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自主学习倾向,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经过一翻思考,多数学生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学生画出图形)。
问题2:你认为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吗?
学生能画出图形凭的是经验,教师设计这一问题是创设一种学生反思的情境,让其自我意识到这样作出的图形究竟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探究的动机和欲望自然就产生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证明,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至此,学生心情愉悦,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难免兴奋不已。
得出了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之后,提出研究如下题目:
例1:如图2,已知∠1=∠2,AE//BC,求证:AB=AC。
例2:如图3,在△ABC中,∠B=∠C,BD=CE,求证:∠1=∠2。
上述两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说出其依据,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问题能顺利地解决,此时,学生学习情绪极佳,氛围浓厚。
例3:如图4,在△ABC中,∠ABC=∠ACB,BO平分∠ABC,CO平分∠ACB,请同学们想一想,由这两个条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有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的结论吗?如有,请说明理由。
教师设计此题,属结论开放型题,这是在创设一种探究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有教师的指导,体现出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重点突出运用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问题1提出,课堂活跃,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得出多个结论。如AB=AC,∠OBC=∠OBA=∠ABC,∠OCB=∠OCA =∠ACB,∠OBC=∠OCB,∠ABO=∠ACO,OB=OC,并阐述AB=AC,OB=OC的理由和过程。
例4:在图4上过O作一直线EF//BC,与AB交于点E,与AC交于点F,如图5。
(1)该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线段EF与EB、FC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的话是一种什么关系?
此题在上题的基础上进行变换加深,创设一种深入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学习推理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图形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师此时要求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走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共同探寻,并纷纷让学生发表意见,说结论,讲理由,师生一体,其情融融。
例5:在图5中,如∠ABC≠∠ACB,BO、CO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过点O作EF//BC,EF交AB于E,交AC于F,如图6.
(1)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有的话有几个?
(2)EF和EB、FC之间还有没有关系?有的话是怎样一种关系?
这题又在前题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创设一种特殊与一般的问题情境,渗透了培养学生认识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题目3-5,难度逐渐加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一般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学生还是能自行得出结论。学生在整堂课中,一直沉迷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愉悦、主动地参与,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自觉地探究,提示新的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索客观带事物固有规律的热情,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关键词】素质教育;问题情境;探究能力;等腰三角形
素质教育对老师的教赋予了新的涵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就实质而言,是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作为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应体现于各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谨以一堂新课教学,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以课本安排是先讲清定理,再举例运用,最后练习,达到使学生掌握该定理的内容和应用之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问题1:教师展示如图1所示的一块玻璃板,并述叙:这是一块破损的等腰三角形玻璃板,现只有一边BC和这边上的一个∠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裁出与原来一样的玻璃板?
这里以实物提出问题,创设了一种应用数学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自主学习倾向,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经过一翻思考,多数学生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学生画出图形)。
问题2:你认为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吗?
学生能画出图形凭的是经验,教师设计这一问题是创设一种学生反思的情境,让其自我意识到这样作出的图形究竟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探究的动机和欲望自然就产生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证明,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至此,学生心情愉悦,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难免兴奋不已。
得出了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之后,提出研究如下题目:
例1:如图2,已知∠1=∠2,AE//BC,求证:AB=AC。
例2:如图3,在△ABC中,∠B=∠C,BD=CE,求证:∠1=∠2。
上述两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说出其依据,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问题能顺利地解决,此时,学生学习情绪极佳,氛围浓厚。
例3:如图4,在△ABC中,∠ABC=∠ACB,BO平分∠ABC,CO平分∠ACB,请同学们想一想,由这两个条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有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的结论吗?如有,请说明理由。
教师设计此题,属结论开放型题,这是在创设一种探究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有教师的指导,体现出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重点突出运用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问题1提出,课堂活跃,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得出多个结论。如AB=AC,∠OBC=∠OBA=∠ABC,∠OCB=∠OCA =∠ACB,∠OBC=∠OCB,∠ABO=∠ACO,OB=OC,并阐述AB=AC,OB=OC的理由和过程。
例4:在图4上过O作一直线EF//BC,与AB交于点E,与AC交于点F,如图5。
(1)该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线段EF与EB、FC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的话是一种什么关系?
此题在上题的基础上进行变换加深,创设一种深入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学习推理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图形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师此时要求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走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共同探寻,并纷纷让学生发表意见,说结论,讲理由,师生一体,其情融融。
例5:在图5中,如∠ABC≠∠ACB,BO、CO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过点O作EF//BC,EF交AB于E,交AC于F,如图6.
(1)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有的话有几个?
(2)EF和EB、FC之间还有没有关系?有的话是怎样一种关系?
这题又在前题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创设一种特殊与一般的问题情境,渗透了培养学生认识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题目3-5,难度逐渐加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一般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学生还是能自行得出结论。学生在整堂课中,一直沉迷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愉悦、主动地参与,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自觉地探究,提示新的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索客观带事物固有规律的热情,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