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患者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前后血清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及抗ENA抗体的变化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long1234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银屑病患者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后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和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的变化。

方法

回顾分析32例银屑病患者,其中13例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19例使用依那西普治疗。英夫利西单抗组第0、2、6周各用药1次,此后每隔8周用药,于每次用药前检测患者ANA、抗dsDNA抗体及ENA的情况和临床症状的变化。依那西普组每周用药2次,每3~ 6个月检测患者ANA、抗dsDNA抗体及ENA的情况和临床症状的变化。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 )75、疾病活动评分(DAS)28评估临床疗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水平,免疫印迹法和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水平。

结果

32例银屑病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32例抗TNF-α治疗的患者中有7例(21.9%)出现自身抗体,其中英夫利西单抗组中4例治疗(8.3 ± 5.1)个月后出现自身抗体,3例ANA阳性,3例ENA阳性;依那西普组中3例治疗(9.0 ± 3.0)个月后出现自身抗体,3例ANA阳性,1例ENA阳性。

结论

部分银屑病患者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后可出现自身抗体。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最初的肿瘤筛查中,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确实有限。但对于已确诊恶性肿瘤的患者而言,其在随访中的价值却很重要。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扁平苔藓皮损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蛋白激酶B (P-Akt)的表达与血管形成及凋亡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和TUNEL法检测32例扁平苔藓患者皮损和20例脂肪瘤皮肤石蜡标本HIF-1α、VEGF和P-Akt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同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IF-1α、VEGF和P-Akt在32例扁平苔藓组皮损表皮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