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鉴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品评诗词的表达技巧是其中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历年各省高考题考查内容中,笔者发现从以下四个角度切入,有利于学生赏鉴诗词。
景与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讲究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便会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此景此物而抒发出来。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情感。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即使是句句写景,也是字字关情。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理清景和情的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
景与情的关系在诗词鉴赏中,具体表现为寓情于景(如下面《春行即事》)、借景抒情(如下面《端居》),最终达到情景交融。
1.寓情于景。作者把特定的情感寓于景中,让读者在景中去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如2005年全国卷I: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但这种景中更透出了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借景抒情。借用景物来抒情。表现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上写的是景,却又是借景传情。如2006年福建卷: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高考中最喜欢考查的是景与情的正衬与反衬。
1.景与情的反衬。即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20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同意:第一首写的是暮春花飞之伤春哀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写的是山鸟江风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2.景与情的和谐。即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也就是情景陪衬。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空山新雨、松问明月、石上清泉等景描写了秋夜山林的寂静空旷,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同时也暗寓了作者隐逸之心。乐景乐情,水乳交融。后者如周邦彦《关河令》:“来时阴晴渐向螟,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入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本词以哀景写哀情,上片先写薄暮凄凉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馆中,雁呜声声却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下片孤灯与之相呼应,孤寂凄凉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哀景哀情,情景交融。又如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醉”与“别”写出愁情。“江风引雨”是景语,写出秋风飒然,凉雨入舟,用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虚与实
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虚,多指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空灵超脱的境界,或各种复杂情感,或引人生发联想、补充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实象、实事、实境。一般说来,具体事物是实,抽象情理是虚,虚实结合,可以让诗歌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如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解析: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再如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由眼前情景(实)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虚),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化实为虚。即把抽象的情感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后两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2.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把抽象之情思化为具体可感的景物来表现。特别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时,当难以表达或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煜《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写实,虚实结合,突显梦醒后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来表达情感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手法。如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与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诗前两句写的是现实景物,实写;后两句有实写,也有虚写。“无数铃声遥过碛”是实写,“应驮白练到安西”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两句虚实相生,达到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静与动
中国古典诗歌擅长写景状物,手法多样,其中动静结合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正如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呜写山林的幽静,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使山林的幽静更加形象可感。
动静结合具体表现为两种意境:其一,是以动来 表现其清幽恬静的意境。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由寂静的林中落花、空山、月出、鸟呜、深涧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了一种宁静幽深的意境。三、四句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全诗绘声绘色,动静相生,情景结合,生动地表现了春夜空山的宁静。如2005年海南、宁夏卷: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选行赏析。
解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了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其二,是以动来表现其寂冷凄清的意境。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残月落下,寒霜满天,江边枫树,点点渔火,加上几声乌鸦的啼叫在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景有动有静,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冷落、凄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物与志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是咏物诗,往往是诗人用来托物咏志的,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婉示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这里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这里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物”的特性总是与“志”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如20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呜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①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②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问主要是从“物”的特l生上理解: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第二问主要从手法上来回答“物”与“志”的关系: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再如2010年全国卷I: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l一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责任编校 彭琳
景与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讲究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便会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此景此物而抒发出来。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情感。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即使是句句写景,也是字字关情。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理清景和情的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
景与情的关系在诗词鉴赏中,具体表现为寓情于景(如下面《春行即事》)、借景抒情(如下面《端居》),最终达到情景交融。
1.寓情于景。作者把特定的情感寓于景中,让读者在景中去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如2005年全国卷I: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但这种景中更透出了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借景抒情。借用景物来抒情。表现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上写的是景,却又是借景传情。如2006年福建卷: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高考中最喜欢考查的是景与情的正衬与反衬。
1.景与情的反衬。即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20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同意:第一首写的是暮春花飞之伤春哀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写的是山鸟江风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2.景与情的和谐。即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也就是情景陪衬。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空山新雨、松问明月、石上清泉等景描写了秋夜山林的寂静空旷,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同时也暗寓了作者隐逸之心。乐景乐情,水乳交融。后者如周邦彦《关河令》:“来时阴晴渐向螟,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入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本词以哀景写哀情,上片先写薄暮凄凉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馆中,雁呜声声却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下片孤灯与之相呼应,孤寂凄凉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哀景哀情,情景交融。又如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醉”与“别”写出愁情。“江风引雨”是景语,写出秋风飒然,凉雨入舟,用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虚与实
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虚,多指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空灵超脱的境界,或各种复杂情感,或引人生发联想、补充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实象、实事、实境。一般说来,具体事物是实,抽象情理是虚,虚实结合,可以让诗歌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如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解析: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再如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由眼前情景(实)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虚),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化实为虚。即把抽象的情感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后两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2.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把抽象之情思化为具体可感的景物来表现。特别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时,当难以表达或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煜《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写实,虚实结合,突显梦醒后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来表达情感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手法。如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与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诗前两句写的是现实景物,实写;后两句有实写,也有虚写。“无数铃声遥过碛”是实写,“应驮白练到安西”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两句虚实相生,达到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静与动
中国古典诗歌擅长写景状物,手法多样,其中动静结合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正如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呜写山林的幽静,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使山林的幽静更加形象可感。
动静结合具体表现为两种意境:其一,是以动来 表现其清幽恬静的意境。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由寂静的林中落花、空山、月出、鸟呜、深涧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了一种宁静幽深的意境。三、四句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全诗绘声绘色,动静相生,情景结合,生动地表现了春夜空山的宁静。如2005年海南、宁夏卷: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选行赏析。
解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了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其二,是以动来表现其寂冷凄清的意境。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残月落下,寒霜满天,江边枫树,点点渔火,加上几声乌鸦的啼叫在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景有动有静,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冷落、凄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物与志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是咏物诗,往往是诗人用来托物咏志的,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婉示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这里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这里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物”的特性总是与“志”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如20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呜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①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②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问主要是从“物”的特l生上理解: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第二问主要从手法上来回答“物”与“志”的关系: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再如2010年全国卷I: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l一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