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高速发展,家长们对幼儿的教育亦日益重视,逐渐多的家长将在2-3岁年龄阶段的幼儿送进早教机构或者幼儿园。幼儿由于和自己的父母亲以及其他幼儿的依恋对象的分离,导致幼儿从家庭这个环境进入到幼儿园便会从心理产生不适应的情绪,这种情绪我们一般称为分离焦虑。现今已有研究表明了分离焦虑会对幼儿产生多种影响,甚至进而影响到家长的情绪。所以如何在幼儿入园前做好准备和适应工作,使幼儿能做好心理准备,使家长以及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有所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变得尤为重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在每年的九月份的新学期开学时,适龄的幼儿便要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迈出他们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和游戏阶段。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幼儿从未接触过的地方,那里有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幼儿将第一次长时间与家长分离,这会导致他们有一段时间因入园分离焦虑带来的痛苦,一旦幼儿这种分离焦虑过于激烈还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那么,家长和幼儿园对如何能做好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经历了早教机构的早幼衔接活动是否能减轻和降低新生入园时的焦虑程度,帮助孩子轻松、愉快、顺利地渡过“入园关”。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因此,随着目前0—3岁早教重要性及关键性认识的提高,也是促使再次选择此课题从多角度深入思考研究入园适应性问题的背景。
家长们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前会异常担心幼儿究竟将会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和老师,孩子们应该提前在家做什么准备呢?对于此类问题,早幼衔接活动会对家长和幼儿有所帮助。我们这里的早幼衔接是指2-3岁的早教机构教育与3岁后的幼儿园教育之间的一体化衔接。新入园幼儿在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中,必须学习新的人际交往,形成最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遵守集体生活必需的、初步的规则规范,这一过程成为新入园幼儿的适应过程,也形成了集体性其社会化发展的转折时期。
三、入园前的实践活动
入园的第一周是所有小班老师最忙碌的一周,早晨热情地迎接每个可爱的孩子,等来的却是一张张流着泪水的小脸。开学第一天全体幼儿家长进行了半天跟班活动,让孩子在第一天先熟悉幼儿园环境,减少抵触心理,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通过实践情况,我们体会到入园前的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早教机构的亲子活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
(一)开展幼儿入园前的早期思想教育,启发幼儿入园的愿望。早教中心在入园前3个月便在讲故事环节插入幼儿园相关的故事以及鼓励幼儿生活自理的故事,比如《汤姆上幼儿园》《阿立会穿裤子了》,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形式,逐步引導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有趣,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有有趣的游戏,有好玩的玩具,增加幼儿的好奇以及熟悉感,减少幼儿进入幼儿园时的抵触心理。与此同时,我们的故事逐步引导幼儿能自己主动学会生活自理,能够在家里也能提出“我想学会自己穿裤子”“我想自己吃饭”“我自己上厕所(尿尿)”等。
(二)发展孩子的动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在早教中心的活动中, “绚丽舞台”、“巧手DIY”、“体能游戏”等活动环节,通过带领孩子们跳舞,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以及进行体育锻炼,有计划地发展大肌肉动作和某些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培养动作的灵敏和协调。“趣味阅读”这一环节,孩子们在听老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参与老师的互动,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亲子跟班,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有目的组织幼儿以及家长参加幼儿园活动,第一个目标:让家长和早教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大型活动(操节比赛、庆新年)等活动让幼儿园丰富的活动激发起孩子们上幼儿园的愿望。第二个目标:让家长和早教孩子初步了解幼儿园半天生活,本活动早教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共同组织半天生活让我们早教孩子跟班生活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们在园生活的环节和要求。第三个目标:鼓励早教的孩子自主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到了第三阶段的环节我们建议家长放手离开孩子,鼓励早教的孩子们与幼儿园孩子们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在小班级老师的带领下和哥哥姐姐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感受幼儿园快乐的氛围,家长也能趁这个机会注意我们幼儿园的生活、作息等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在家对幼儿进行相对应教育。
(四)培养孩子应有的生活能力,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养方式。在进行亲子跟班之后,相信家长也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回家之后给幼儿做好入园前的准备,特别是生活习惯上面的引导,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家里,家人便能逐渐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孩子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即使饭会掉到桌子上也要鼓励幼儿自己吃,不挑食;学会拿杯子喝水;学会自己上厕所,或者在自己需要如厕的时候会主动说出来等。家长们也在生活中传递一个信息给孩子们:你们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和哥哥、姐姐玩游戏。
(五)深入了解孩子情况。通过早幼衔接活动,早教中心的教师为我们小班级的老师全面介绍每一位孩子的情况:爱好兴趣、教养人情况、行为习惯、个性、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智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文明习惯等,使小班老师对即将入学的孩子有全面的了解,以促进早教中心能和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引导幼儿能更快地适应并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
(六)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开学前,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会联系新生家庭进行家访,为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作息情况,说明有什么需要家长进行配合的,同时家长也向老师介绍孩子,让孩子和老师先熟悉,说说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习惯、有什么特点,以及有什么需要老师特别注意的:过敏或疾病等。教师和家庭在此过程中相互了解,幼儿与教师在接触中先熟悉了,对日后幼儿的入园适应性有很大帮助。
四、入园后常见问题
在幼儿园能观察到,一部分的幼儿会在情绪逐步稳定之后,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假期之后,孩子的情绪又会出现反复,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当幼儿处于3-4岁年龄段时,幼儿本身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幼儿的情绪变化大,同伴的表现容易感染到幼儿,但是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发现教师们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因为面对的幼儿数量大,每个幼儿都希望的到老师的关注,但是当老师没办法面对全体幼儿时,幼儿便可能重新出现分离焦虑。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当某个孩子哭的时候,老师便会跑过去单独对着这一孩子安慰,当其他孩子看到老师死死的抱住这一孩子时,孩子就有可能想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心理开始不平衡,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必须公平公正,将关注点放到全体幼儿上面。
(二)教师工作的重点应及时调整。随着幼儿进园后情绪在老师的安慰下逐渐安定下来,分离焦虑逐渐减弱时,教师就应该开始着手调整自己工作的重点,从情绪的安抚变为让孩子在幼儿园中能得到快乐的体验,能处于快乐之中吸引幼儿爱上幼儿园。此时,教师可以组织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丰富游戏活动的形式以及游戏的道具。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满足孩子对于同伴的需求,以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情绪。减少孩子的“等待”时间,孩子容易在无所事事的等待中“想妈妈”,反而会引发激动情绪。
五、回顾与展望
一般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分离焦虑的情绪基本需要1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来慢慢的稳定下来,而经过系统的进行早幼衔接活动的幼儿亲子跟班活动,逐步达到目标,亲子班的幼儿在入园分离、户外活动、室内活动、就餐和午睡的时间段内,出现焦虑情绪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低于未读亲子班的幼儿。
与此同时,就读早教中心的家长对幼儿园老师的工作配合程度也显著更高,家长经过早教中心介绍的科学的教养方式之后,家长基本能了解到幼儿入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家长能了解到幼儿在进入幼兒园这样陌生的环境会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能了解到幼儿的情绪特点,知道幼儿的情绪会通过教师的安抚、游戏的吸引逐渐平稳下来,不会持续不停的哭闹。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在送孩子进园时能果断地离开,配合老师的工作,并正确看待焦虑现象,进行科学的育儿。而未进行早幼衔接的幼儿家长往往因为第一次接触教师,会对孩子和教师的关系存在一些疑虑,可能会不足够相信教师,在入园时会与孩子反复地商量,聊聊天,没有果断地离开,这导致幼儿会产生一种感觉认为和爸爸妈妈再商量一下,哭闹得强烈一点就不用上幼儿园了,造成幼儿的焦虑现象更加严重。
幼儿入园前的阶段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当幼儿接受过系统的早幼衔接活动后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家长与幼儿园进行衔接,更有效地稳定幼儿入园时的情绪,能更快地融入到幼儿园快乐的活动中去。以此为起点,幼儿园和早教中心也依然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空间,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再接再厉,汲取过去的经验加以改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高速发展,家长们对幼儿的教育亦日益重视,逐渐多的家长将在2-3岁年龄阶段的幼儿送进早教机构或者幼儿园。幼儿由于和自己的父母亲以及其他幼儿的依恋对象的分离,导致幼儿从家庭这个环境进入到幼儿园便会从心理产生不适应的情绪,这种情绪我们一般称为分离焦虑。现今已有研究表明了分离焦虑会对幼儿产生多种影响,甚至进而影响到家长的情绪。所以如何在幼儿入园前做好准备和适应工作,使幼儿能做好心理准备,使家长以及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有所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变得尤为重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在每年的九月份的新学期开学时,适龄的幼儿便要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迈出他们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和游戏阶段。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幼儿从未接触过的地方,那里有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幼儿将第一次长时间与家长分离,这会导致他们有一段时间因入园分离焦虑带来的痛苦,一旦幼儿这种分离焦虑过于激烈还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那么,家长和幼儿园对如何能做好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经历了早教机构的早幼衔接活动是否能减轻和降低新生入园时的焦虑程度,帮助孩子轻松、愉快、顺利地渡过“入园关”。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因此,随着目前0—3岁早教重要性及关键性认识的提高,也是促使再次选择此课题从多角度深入思考研究入园适应性问题的背景。
家长们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前会异常担心幼儿究竟将会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和老师,孩子们应该提前在家做什么准备呢?对于此类问题,早幼衔接活动会对家长和幼儿有所帮助。我们这里的早幼衔接是指2-3岁的早教机构教育与3岁后的幼儿园教育之间的一体化衔接。新入园幼儿在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中,必须学习新的人际交往,形成最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遵守集体生活必需的、初步的规则规范,这一过程成为新入园幼儿的适应过程,也形成了集体性其社会化发展的转折时期。
三、入园前的实践活动
入园的第一周是所有小班老师最忙碌的一周,早晨热情地迎接每个可爱的孩子,等来的却是一张张流着泪水的小脸。开学第一天全体幼儿家长进行了半天跟班活动,让孩子在第一天先熟悉幼儿园环境,减少抵触心理,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通过实践情况,我们体会到入园前的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早教机构的亲子活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
(一)开展幼儿入园前的早期思想教育,启发幼儿入园的愿望。早教中心在入园前3个月便在讲故事环节插入幼儿园相关的故事以及鼓励幼儿生活自理的故事,比如《汤姆上幼儿园》《阿立会穿裤子了》,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形式,逐步引導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有趣,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有有趣的游戏,有好玩的玩具,增加幼儿的好奇以及熟悉感,减少幼儿进入幼儿园时的抵触心理。与此同时,我们的故事逐步引导幼儿能自己主动学会生活自理,能够在家里也能提出“我想学会自己穿裤子”“我想自己吃饭”“我自己上厕所(尿尿)”等。
(二)发展孩子的动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在早教中心的活动中, “绚丽舞台”、“巧手DIY”、“体能游戏”等活动环节,通过带领孩子们跳舞,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以及进行体育锻炼,有计划地发展大肌肉动作和某些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培养动作的灵敏和协调。“趣味阅读”这一环节,孩子们在听老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参与老师的互动,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亲子跟班,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有目的组织幼儿以及家长参加幼儿园活动,第一个目标:让家长和早教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大型活动(操节比赛、庆新年)等活动让幼儿园丰富的活动激发起孩子们上幼儿园的愿望。第二个目标:让家长和早教孩子初步了解幼儿园半天生活,本活动早教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共同组织半天生活让我们早教孩子跟班生活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们在园生活的环节和要求。第三个目标:鼓励早教的孩子自主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到了第三阶段的环节我们建议家长放手离开孩子,鼓励早教的孩子们与幼儿园孩子们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在小班级老师的带领下和哥哥姐姐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感受幼儿园快乐的氛围,家长也能趁这个机会注意我们幼儿园的生活、作息等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在家对幼儿进行相对应教育。
(四)培养孩子应有的生活能力,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养方式。在进行亲子跟班之后,相信家长也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回家之后给幼儿做好入园前的准备,特别是生活习惯上面的引导,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家里,家人便能逐渐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孩子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即使饭会掉到桌子上也要鼓励幼儿自己吃,不挑食;学会拿杯子喝水;学会自己上厕所,或者在自己需要如厕的时候会主动说出来等。家长们也在生活中传递一个信息给孩子们:你们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和哥哥、姐姐玩游戏。
(五)深入了解孩子情况。通过早幼衔接活动,早教中心的教师为我们小班级的老师全面介绍每一位孩子的情况:爱好兴趣、教养人情况、行为习惯、个性、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智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文明习惯等,使小班老师对即将入学的孩子有全面的了解,以促进早教中心能和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引导幼儿能更快地适应并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
(六)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开学前,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会联系新生家庭进行家访,为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作息情况,说明有什么需要家长进行配合的,同时家长也向老师介绍孩子,让孩子和老师先熟悉,说说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习惯、有什么特点,以及有什么需要老师特别注意的:过敏或疾病等。教师和家庭在此过程中相互了解,幼儿与教师在接触中先熟悉了,对日后幼儿的入园适应性有很大帮助。
四、入园后常见问题
在幼儿园能观察到,一部分的幼儿会在情绪逐步稳定之后,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假期之后,孩子的情绪又会出现反复,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当幼儿处于3-4岁年龄段时,幼儿本身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幼儿的情绪变化大,同伴的表现容易感染到幼儿,但是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发现教师们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因为面对的幼儿数量大,每个幼儿都希望的到老师的关注,但是当老师没办法面对全体幼儿时,幼儿便可能重新出现分离焦虑。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当某个孩子哭的时候,老师便会跑过去单独对着这一孩子安慰,当其他孩子看到老师死死的抱住这一孩子时,孩子就有可能想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心理开始不平衡,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必须公平公正,将关注点放到全体幼儿上面。
(二)教师工作的重点应及时调整。随着幼儿进园后情绪在老师的安慰下逐渐安定下来,分离焦虑逐渐减弱时,教师就应该开始着手调整自己工作的重点,从情绪的安抚变为让孩子在幼儿园中能得到快乐的体验,能处于快乐之中吸引幼儿爱上幼儿园。此时,教师可以组织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丰富游戏活动的形式以及游戏的道具。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满足孩子对于同伴的需求,以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情绪。减少孩子的“等待”时间,孩子容易在无所事事的等待中“想妈妈”,反而会引发激动情绪。
五、回顾与展望
一般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分离焦虑的情绪基本需要1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来慢慢的稳定下来,而经过系统的进行早幼衔接活动的幼儿亲子跟班活动,逐步达到目标,亲子班的幼儿在入园分离、户外活动、室内活动、就餐和午睡的时间段内,出现焦虑情绪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低于未读亲子班的幼儿。
与此同时,就读早教中心的家长对幼儿园老师的工作配合程度也显著更高,家长经过早教中心介绍的科学的教养方式之后,家长基本能了解到幼儿入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家长能了解到幼儿在进入幼兒园这样陌生的环境会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能了解到幼儿的情绪特点,知道幼儿的情绪会通过教师的安抚、游戏的吸引逐渐平稳下来,不会持续不停的哭闹。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在送孩子进园时能果断地离开,配合老师的工作,并正确看待焦虑现象,进行科学的育儿。而未进行早幼衔接的幼儿家长往往因为第一次接触教师,会对孩子和教师的关系存在一些疑虑,可能会不足够相信教师,在入园时会与孩子反复地商量,聊聊天,没有果断地离开,这导致幼儿会产生一种感觉认为和爸爸妈妈再商量一下,哭闹得强烈一点就不用上幼儿园了,造成幼儿的焦虑现象更加严重。
幼儿入园前的阶段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当幼儿接受过系统的早幼衔接活动后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家长与幼儿园进行衔接,更有效地稳定幼儿入园时的情绪,能更快地融入到幼儿园快乐的活动中去。以此为起点,幼儿园和早教中心也依然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空间,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再接再厉,汲取过去的经验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