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0年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江泽明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与时俱进就没有创新。”可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有了好奇心,往往会去研究此事物。在考虑怎样去研究时,就会萌发创新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想去研究的时候,往往就是创造性思维迸出的时候。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用干燥的石蕊试纸折成几朵小花,将其中的一朵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学生只看到一朵小紫花。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振荡,有什么现象呢?将水先洒在紫花上,然后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又有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变红呢?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激发了创新意识。
2.创设实验探索情境,培育创新意识
创设实验探索情境,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充分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未知的知识信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索情境促使他们主动探求,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1. 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勇于面对困难、勤奋钻研的创新精神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不怕失败的人,勇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如: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经过长期研究,改进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照出“红三角”牌纯碱。居里夫人通过几百次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镭”。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勇于面对困难、勤奋钻研的创新精神。
2.加强实验教学中的现象和结论的理解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理论上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在实验操作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实验失败,但重复再做,仍得出同样结论,便觉得不可思议。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提供氢气与氧气的溶解性信息,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艾里司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种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家澳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师生合作作为走向成功教育的起点,把生生合作作为尚待开发的重要教育资源。生生合作是学生群体智慧的互补,智慧常常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展主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它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新异性,需要主体的积极思维活动参与。在教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世界将会怎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作出各种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给他们一个灵敏的头脑,是我们做教师的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思维是学生能力的核心,思维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第一要义。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而思又起于疑,无疑则无思,无思不成学。我们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以“疑”来唤醒、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或故意制错设疑,或对照比较设疑,或易混淆处设疑……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思考,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善于创造性地去认识客观事物。如:在学习CO2的性质时,CO2能溶于水,从塑料瓶中倒出少量液体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是什么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呢?让学生通过思维,去做出相应的假设。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乔音中学 547600)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有了好奇心,往往会去研究此事物。在考虑怎样去研究时,就会萌发创新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想去研究的时候,往往就是创造性思维迸出的时候。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用干燥的石蕊试纸折成几朵小花,将其中的一朵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学生只看到一朵小紫花。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振荡,有什么现象呢?将水先洒在紫花上,然后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又有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变红呢?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激发了创新意识。
2.创设实验探索情境,培育创新意识
创设实验探索情境,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充分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未知的知识信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索情境促使他们主动探求,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1. 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勇于面对困难、勤奋钻研的创新精神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不怕失败的人,勇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如: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经过长期研究,改进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照出“红三角”牌纯碱。居里夫人通过几百次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镭”。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勇于面对困难、勤奋钻研的创新精神。
2.加强实验教学中的现象和结论的理解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理论上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在实验操作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实验失败,但重复再做,仍得出同样结论,便觉得不可思议。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提供氢气与氧气的溶解性信息,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艾里司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种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家澳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师生合作作为走向成功教育的起点,把生生合作作为尚待开发的重要教育资源。生生合作是学生群体智慧的互补,智慧常常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展主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它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新异性,需要主体的积极思维活动参与。在教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世界将会怎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作出各种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给他们一个灵敏的头脑,是我们做教师的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思维是学生能力的核心,思维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第一要义。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而思又起于疑,无疑则无思,无思不成学。我们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以“疑”来唤醒、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或故意制错设疑,或对照比较设疑,或易混淆处设疑……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思考,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善于创造性地去认识客观事物。如:在学习CO2的性质时,CO2能溶于水,从塑料瓶中倒出少量液体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是什么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呢?让学生通过思维,去做出相应的假设。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乔音中学 54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