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听说训练;自主
探究;读书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A)—001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课标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刊物,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进行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这样做就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调查研究和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具有时代性。
三、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读书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尽可能地进行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可以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为了解决图书资料缺乏的问题,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然后,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其视野。如在阅读《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根据这些疑问再仔细阅读全文,学生就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了。
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对有共性的看法提出质疑,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就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探究;读书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A)—001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课标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刊物,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进行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这样做就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调查研究和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具有时代性。
三、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读书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尽可能地进行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可以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为了解决图书资料缺乏的问题,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然后,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其视野。如在阅读《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根据这些疑问再仔细阅读全文,学生就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了。
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对有共性的看法提出质疑,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就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