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出庭作证对公诉工作的影响及应对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ng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并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有利于解决控辩双方对相关证据的异议,确保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和司法公正。同时,证人出庭作证必然对审查起诉及公诉人出庭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公诉工作;庭审为中心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增加了证人权利保护、证人补偿、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等方面的规定,完善了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要保证庭审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诉讼过程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客观上也要求证人必须亲自在法庭上提供证言,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然后由法官决定证言是否被采纳。证人出庭作证并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有利于解决控辩双方对相关证据的异议,确保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和司法公正。同时,证人出庭作证必然对审查起诉及公诉人出庭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一、证人出庭对公诉工作的影响
  1.案件起诉风险增加
  证人在法庭上将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因证人感知、记忆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原因,证人证言可能会发生改变,这将会给证言的采信带来麻烦。关键证人证言的变化可能导致证据链发生断裂,动摇整个案件的证明体系,从而影响到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被告人被判轻罪甚至无罪的几率将加大,审判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强,公诉部门案件起诉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
  2.公诉人认识不足
  对于证人出庭作证信心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担心”上:担心证人未能按通知时间准时到庭,影响庭审程序的正常进行;担心证人在法庭上改变原有的证词,给案件的审理增加难度;担心证人因出庭作证遭到打击报复而迁怒于法官,给自己及亲人带来麻烦。
  3.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将加大
  遇到需要证人出庭作证的案件,公诉人接到法院的出庭通知及出庭证人的名单后,除了常规的出庭准备工作之外,还需要及时联系相关证人调查核实证言的变化情况。对证人出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进行预判,并和证人做好沟通联系,缓解证人对出庭的恐惧情绪。针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问题,需要与法院开展大量沟通联系的工作,这些工作无疑都加大了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4.庭审中控辩双方对抗将更加剧烈
  证人出庭作证后,庭审过程中,公诉人如何询问证人、交叉询问及如何引导证人沉着应对交叉询问,是对公诉人出庭能力的综合考验。在质证和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的交锋将会更加激烈,对公诉人的法庭指控能力、应变能力等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证人出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证人出庭需要一定的补偿,但是这笔开支政府并没有列入,无从支付,人民法院也不愿向政府提出申请
  认为经庭审质证的证人证言与证人当庭作证的证言具有同样的证明效力,证人出庭与否意义不大,满足于宣读证人书面证言。公、检、法的三家联动配合机制缺乏。证人保护工作涉及了公、检、法三个单位,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复核证据主要采取书面复核形式,而直接接触证人的主要是公安机关,发现证人、主动对证人采取保护措施的主体主要应该是公安机关,但是实践中公安机关并未主动向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通报应当予以保护证人的名单。又如,如证人在出庭作证前提出需对其进行保护,有能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的只有公安机关,但是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机制。
  2.中国传统“和为贵”等生活哲学的影响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相当多的证人都不愿意出庭作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礼”、“孝”为核心,“礼”被作为调整一切社会关系,评价善恶是非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成员间,在感情和心理上有着极强的相互依赖性,表现为凝重的群体意识和浓厚的人情观念,讲究以和为贵,重人情关系。“多交朋友,少得罪人”一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处世哲学,加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法制不健全时期,导致老百姓普遍存在畏讼、厌讼心理,不愿意涉讼出庭作证,尤其是不愿出庭直接面对当事人和旁听群众提供对当事人不利的证言。如市院办理的刘传宗故意伤害抗诉案件,证人胡某就是因为与被告人和被害人两方关系都较好,在侦查阶段不愿意作证,更别说出庭作证。
  3.法律规则的不完备难以消除证人的后顾之忧
  法律以往对证人保护、证人出庭补偿以及证人拒绝出庭和拒绝作证时的制裁措施没有规定。新刑诉法虽然规定了证人保护、证人出庭补偿以及证人拒绝出庭和拒绝作证时的制裁措施,但是依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如人身保护措施不完善、费用补偿难到位、法律操作性不强等,又对证人出庭作证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对策与建议
  1.积极与法院沟通,细致部署庭审策略
  公诉人在接到法院的出庭通知后,根据法院提供的出庭证人名单,要提前和相关的证人取得联系。一方面确认证人是否收到法院的出庭通知,及是否能够及时出庭;另一方面可以提前掌握证人的心态及其应对庭审的能力。必要时,就辩护方对证言的意见或者辩护方可能对证人发难的环节,提前与证人做好沟通,让证人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公诉人在开庭前要根据出庭证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作法庭庭审提纲,对询问证人、质证等环节尽快能做到详细全面。如果证人在法庭上改变证词,公诉人可以询问证人改变庭前证词的原因,并要求证人对其翻证做出合理解释。如果证人能做出相对合理的解释,进一步判断其证言与案件事实和其他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如果证人当庭证言与案件事实或者其他证据之间存在明显矛盾,而其庭前证言则能够与案件事实和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则建议法庭不予采纳其当庭证言。
  2.加强法制宣传,促进国民法律信仰的培养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心理状态。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基本要素和精神内核。要真正实现民主法治,法律信仰是关键。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旧的法律观念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法律价值很难具体化为国民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如果人们服从法律仅仅是因为害怕国家强制力制裁,那么法律无法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对于法律信仰的危机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连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威严都荡然无存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已岌岌可危了”。证人是否愿意出庭作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法律是否信仰,以及法律是否值得他信仰,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立法规则上加以保障,即制定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和保护规则,而且要为规则的实施提供各种现实的条件,这样才能让国民对出庭作证这一义务由被强制而内化为自愿。
  3.增加编制,补充经费,从人力物力上确保证人出庭制度的落实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形,如果补偿金发放不了或不及时,会让证人对出庭作证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以后即使被强制到庭也会以各种看似合理的语言规避自己的风险,为此必须确立合乎证人权利与义务的经济补偿规则,确保新刑诉法从应然走向实然状态。鉴于全市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均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各地应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测算出需要配置的检察资源,包括新增人员配备、办公办案经费、人员经费等,向本院党组汇报,争取支持。证人保护需要增加警力,这方面还需要两院一部进一步沟通协调,落实保护措施。
其他文献
摘要:自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不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明都有了明显改善,我国社会逐渐走向法治,各个方面法律越来越健全。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使得夫妻离婚财产分割与认定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夫妻共同财产是婚姻家庭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夫妻共同财产认定和分割具有一定复杂。我国现行婚姻法存在明显不足,已逐渐呈现无法满足夫妻共同财产认定与分割的实际需要。新
2015年实施的新《行政诉讼法》,扩大了检察监督范围,从原有的裁判结果的监督扩展到对裁判结果、审判人员违法和执行活动的监督;增加了检察监督方式,从原有的单一抗诉方式扩展到了
期刊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才于美国诞生,但是短短的40年左右的时间,资产证券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的扩展开来,广义上来说,其种类也由最初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成为今天的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和现金资产证券化四大类。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西方各国资产证券化活动日益成为一种普通的金融行为。尤其是作为其发源地的美国,各类房产抵押证券的一级市场、次级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的态
在事业单位实施的聘用制度条件下,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地位决定了高校教师法律权益保护的内容和权益的救济方式。而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聘用合同的法律性质对教师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度中國大陸出版的與敦煌學相關的學術專著有40餘部,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亦有300多篇。兹分概説、歷史地理、社會文化、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考古
通过介绍《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在我院局域网上的安装和使用情况.阐明CHKD在医院中的作用。
摘 要:在我国,审判前的羁押是刑事拘留和逮捕这两种刑事强制措施所带来的当然状态和必然结果。刑事拘留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公安机关滥用刑事拘留措施、任意延长刑事拘留期限等问题。由于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加强对刑事拘留的检察监督,以更好地惩治法律和保障人权。  关键词: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法律监督  一、刑事拘留概述  刑事
摘 要:20世纪60年代,哈特与德夫林勋爵就法律强制道德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于法律究竟是否应该强制道德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法律可以对某些道德进行强制,且强制的道德范围应当仅限于社会公共道德领域,对于几乎没有影响到他人正常生活和社会公序良俗的私人道德仅是个人行为自由的体现,法律不应干预。  关键词:公共道德;私人道德;法律强制  一、公共道德的法律强制提出的背景  公共道德的法律强制,是指通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