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义务教育,是强迫性的国民教育,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义务教育也是国家行为,本文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基于对桂宁小学进行个案分析目前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担负起提供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及机会的责任,并建议采取相关措施或政策保障流动儿童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 儿童权利 流动儿童 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黎赵,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秦芬,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笑娴,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168-02
一、 选题缘起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选题缘起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儿童数量已达 3581 万。 很多农民工子女面临着要么返乡就读成为留守儿童,要么成为流动儿童就地在城市边缘办学条件比较差的民办小学就读的尴尬局面。教育公平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的实现,也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农民工对教育寄予对孩子未来的期待,蕴含着他们渴望实现从农村人转变城市人的美好理想。所以,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对在城市中实现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有着迫切需求和殷切期望。笔者系高校研究生,有幸成为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成长-家园驻校社工”项目第三方评估团队成员之一,通过实地调查、与项目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到很多关于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有待结合本身所学专业知识加以研究并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二)流动儿童的界定
翻阅查询流动儿童的专注和文献,你会发现在对流动儿童进行群体定义时,学者要不把流动儿童看做流动儿童看成是一个简单而且公众熟知的概念不予介绍,要不直接采用或修改性采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定义来界定流动儿童。综合学者观点,我整合发现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缪建东认为城市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从农村流入城市的6-14周岁的学龄儿童。 而周皓将流动儿童界定为6至14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又称“流动人口子女“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王毅杰等流动儿童的定义更为直接,他认为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他亲人流动到城市生活半年的农村户籍儿童。 本文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14岁随父母或亲人从农村流入到南宁市,居住半年以上、南宁市学校就读,处于义务育阶段的、具有农村户籍( 非南宁市户籍)适龄儿童。
二、目前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借承接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成长-家园驻校社工”项目评估访谈的机会深入到桂宁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和评估访谈了解掌握桂宁小学的基本情况。通过对个桂宁小学全方位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流动儿童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流动儿童因为户籍壁垒或者因无法公立学校高额的借读费无法进入公立学校就读。我国实行城乡分割开的教育制度,城镇的教育资源以国家垄断性投资为主,其资源的享用也是国家政策规定的城市人口的特权;而农村人口离这一福利的距离是“看得见但摸不着”的。 因此属于农村户口的农民工子女要享用城镇教育资源存在难以跨越的体制性鸿沟。他们只能通过很多只能进入民办小学就学,或者承担高额的借读费才能进入公办学校。“借读”、“借读费”俨然成为刻在我国义务教育背景下的抹不去的阴影。笔者调查发现桂宁小学学生100%是流动儿童,家长基本是外来农民工或灵活就业人员,平时忙于生计,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
第二,流动儿童就读办学条件差,学校选址偏僻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据笔者评估做的实地调查发现,桂宁小学校在铁路桥旁边,距离主干道约一公里,校门口左右都是主要干道,交通压力大,学生在往返学校和家之间要通过繁忙的马路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桂宁小学是一所民办小学,占地面积2000平方,地皮是通过合同租赁到的,但是全校竟然17个班,有700多个学生,学校运动场地非常有限。33个教师挤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校舍陈旧,学生两层的教学楼玩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综合来看,该小学选址偏僻,办学条件差,但是由于该小学学生没有南宁市户口,而且学生家长几乎是农民工或灵活就业人员负担不起高额的借读费用只能把孩子送到桂宁小学就读。据了解该小学学生人数仍在逐年增加,可见流动儿童教育需求具有刚性。
第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很多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民办小学基于没有配属心理辅导教师。笔者进行评估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对四、五、六年级分别抽取一个班学生总共149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题目设问“平时你爸妈关心你的学习?”有64.43%的学生选择“从来没关心过”,有32.89%的学生选择“偶尔关心”,只有2.68%选择“经常关心”。在设问“平时你爸妈会给你买文具、辅导书么?”74.5%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25.5%的学生选择“经常买”。在设问“如果你做错事,爸妈怎么教育你的?”,有76.6%的学生选择“打骂你”,21.48%选择“根本不管”,只有1.92%的学生选择“耐心教育你”。由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桂宁小学家长几乎都是农民工或灵活就业人员平时工作忙,根本无暇关心他们的学习,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流动儿童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笔者在评估访谈中了解到虽然有33名教师,但是没有一个教师有心理辅导教育背景,遇到调皮捣蛋、成绩差的学生,一般通过惩罚的方式矫正。这样学生容易产生自卑、逆反心理,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第四,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紧缺,只能考学生借读费用和社会捐赠维持。我国目前实行“两为主”, 对符合接收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要统筹安排在就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但是这项政策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缺乏其他相关配套协调机制支持的“流入地为主”的财政投入体制导致权责不对等、规则不明晰。其次,“公办教育为主”的教育主体原则过于僵化,难以真正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 笔者在对桂宁小学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该校教育经费主要靠学生交的借读费用和社会捐赠,因为桂宁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南宁户口不能享受南宁市的教育经费及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不划拨经费,团委部门想管但是没有经费。而由于民办学校教育经费紧缺,每年租用场地办学还得支付高额的租金。经费紧缺制约民办小学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 儿童权利 流动儿童 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黎赵,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秦芬,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笑娴,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168-02
一、 选题缘起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选题缘起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儿童数量已达 3581 万。 很多农民工子女面临着要么返乡就读成为留守儿童,要么成为流动儿童就地在城市边缘办学条件比较差的民办小学就读的尴尬局面。教育公平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的实现,也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农民工对教育寄予对孩子未来的期待,蕴含着他们渴望实现从农村人转变城市人的美好理想。所以,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对在城市中实现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有着迫切需求和殷切期望。笔者系高校研究生,有幸成为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成长-家园驻校社工”项目第三方评估团队成员之一,通过实地调查、与项目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到很多关于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有待结合本身所学专业知识加以研究并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二)流动儿童的界定
翻阅查询流动儿童的专注和文献,你会发现在对流动儿童进行群体定义时,学者要不把流动儿童看做流动儿童看成是一个简单而且公众熟知的概念不予介绍,要不直接采用或修改性采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定义来界定流动儿童。综合学者观点,我整合发现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缪建东认为城市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从农村流入城市的6-14周岁的学龄儿童。 而周皓将流动儿童界定为6至14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又称“流动人口子女“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王毅杰等流动儿童的定义更为直接,他认为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他亲人流动到城市生活半年的农村户籍儿童。 本文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14岁随父母或亲人从农村流入到南宁市,居住半年以上、南宁市学校就读,处于义务育阶段的、具有农村户籍( 非南宁市户籍)适龄儿童。
二、目前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借承接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成长-家园驻校社工”项目评估访谈的机会深入到桂宁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和评估访谈了解掌握桂宁小学的基本情况。通过对个桂宁小学全方位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流动儿童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流动儿童因为户籍壁垒或者因无法公立学校高额的借读费无法进入公立学校就读。我国实行城乡分割开的教育制度,城镇的教育资源以国家垄断性投资为主,其资源的享用也是国家政策规定的城市人口的特权;而农村人口离这一福利的距离是“看得见但摸不着”的。 因此属于农村户口的农民工子女要享用城镇教育资源存在难以跨越的体制性鸿沟。他们只能通过很多只能进入民办小学就学,或者承担高额的借读费才能进入公办学校。“借读”、“借读费”俨然成为刻在我国义务教育背景下的抹不去的阴影。笔者调查发现桂宁小学学生100%是流动儿童,家长基本是外来农民工或灵活就业人员,平时忙于生计,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
第二,流动儿童就读办学条件差,学校选址偏僻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据笔者评估做的实地调查发现,桂宁小学校在铁路桥旁边,距离主干道约一公里,校门口左右都是主要干道,交通压力大,学生在往返学校和家之间要通过繁忙的马路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桂宁小学是一所民办小学,占地面积2000平方,地皮是通过合同租赁到的,但是全校竟然17个班,有700多个学生,学校运动场地非常有限。33个教师挤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校舍陈旧,学生两层的教学楼玩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综合来看,该小学选址偏僻,办学条件差,但是由于该小学学生没有南宁市户口,而且学生家长几乎是农民工或灵活就业人员负担不起高额的借读费用只能把孩子送到桂宁小学就读。据了解该小学学生人数仍在逐年增加,可见流动儿童教育需求具有刚性。
第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很多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民办小学基于没有配属心理辅导教师。笔者进行评估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对四、五、六年级分别抽取一个班学生总共149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题目设问“平时你爸妈关心你的学习?”有64.43%的学生选择“从来没关心过”,有32.89%的学生选择“偶尔关心”,只有2.68%选择“经常关心”。在设问“平时你爸妈会给你买文具、辅导书么?”74.5%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25.5%的学生选择“经常买”。在设问“如果你做错事,爸妈怎么教育你的?”,有76.6%的学生选择“打骂你”,21.48%选择“根本不管”,只有1.92%的学生选择“耐心教育你”。由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桂宁小学家长几乎都是农民工或灵活就业人员平时工作忙,根本无暇关心他们的学习,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流动儿童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笔者在评估访谈中了解到虽然有33名教师,但是没有一个教师有心理辅导教育背景,遇到调皮捣蛋、成绩差的学生,一般通过惩罚的方式矫正。这样学生容易产生自卑、逆反心理,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第四,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紧缺,只能考学生借读费用和社会捐赠维持。我国目前实行“两为主”, 对符合接收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要统筹安排在就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但是这项政策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缺乏其他相关配套协调机制支持的“流入地为主”的财政投入体制导致权责不对等、规则不明晰。其次,“公办教育为主”的教育主体原则过于僵化,难以真正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 笔者在对桂宁小学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该校教育经费主要靠学生交的借读费用和社会捐赠,因为桂宁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南宁户口不能享受南宁市的教育经费及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不划拨经费,团委部门想管但是没有经费。而由于民办学校教育经费紧缺,每年租用场地办学还得支付高额的租金。经费紧缺制约民办小学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