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观作为其基本范畴,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的实践性则是对传统哲学一切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深化,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实践观的发展成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个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由于外界事物不断变化,人们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新时代中人们对实践的认知更加深刻,通过研究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分析最初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结合当代社会的不同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实践重要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中,它及吸收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古典哲学和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又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他们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继承和超越。
实际上,古希腊哲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了哲学范畴上的实践,当时的实践范畴被普遍认为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最早赋予实践哲学定义的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具备现实性,应该为了国家、公众而服务,因此他在家庭生活、城邦建设中引入哲学,解释道德、善恶。苏格拉底主张用实践去解释道德、事物的本质,而亚里士多德则在现实意义比苏格拉底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主张,将实践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通过实践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国家、社会发展,具有实际效果,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理念相仿。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学者秉持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多地从亚里士多德处汲取了营养。
康德的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属于理论的范畴,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应该高于实践甚至脱离实践,并指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不过,康德却是在近代哲学体系中,第一次引入实践范畴。而到了谢林那里,实践范畴和历史哲学却联系得密不可分。在黑格尔看来,实践理性高于认识。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人的和目的的活动即实践来检验真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概坚持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费尔巴哈认为,“存在的就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关于我们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死的问题”不难看出,费尔巴哈高度重视实践和人生活的联系,反对纯粹的理论,而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之中,可以明显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影子。马克思所处的德国在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阶段,而德国又是一个盛产思想家的地方,在时代的呼唤和自身的积淀下,很多新理论思想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必然会受到其一定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内涵
(一)实践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双向的对象性活动
在某些学者看来,实践是主体在既定目的下之于客体的一种相互的对象性活动。它既满足人的主观目的,又符合客观规律。实践的成功首先在于遵循客观规律,但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并不能完全保证达到实践成功的目的,实践活动在主体见之于客体的过程中体现了相当复杂的特性。 马克思指出,“动物本身就是根据其原有种属的性质以及尺度要求建造的,但是人能够依据这种尺度关系形成生产,同时了解到可以在任何地方将内在的尺度投射到客体上”这种“内在的尺度”即体现着人的一种需要,又是从人所属于的那个物种出发,也就是说,人主观的目和作为人的客观规律在此得到了统一,再这样理论下进行的实践才可能是合乎人本性的人的实践。才可能是真正的合乎“美”的实践。
(二)实践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在某些学者看来,实践仅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改造活动。他们认为,在理解实践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从人的主体能动性来进行理解,只需要看作是人和客观世界纯粹物质性活动,更有甚者,抛开人,仅仅从物质外部形态变化和或物体间相互作用来理解实践。所以,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对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做了如下说明,即,当然,劳动的进程发生于人与客观世界之间,是两者相互的物质转换过程,它的发起者是人,并受到人的调控。也有学者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人的作用,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确认实践的内涵,认为实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只有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才能进行的活动。实践是思想和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不仅重视实践的物质性,同时强调实践中人的主观目的性,也在本质上将人类的实践活动从同动物的无意识活动区别开来诚然,我们不能忽视主体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但是,实践不是在人脑中凭空产生的,它还有着客观的对象。
总之,无论是单纯地从物质性改造活动的层面出发理解实践,还是在理解实践的过程中忽视主体和客体关系来理解时间都是不科学的。前者无法解决人类社会历史活动和实践的关系,后者则对实践的理解过于片面。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上来看,尽管最初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物质生产,但其中也有着人类的认识活动的轨迹,因为“诸如思想、观念、意识等在产生之初就和人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活动交往,乃至生活中的语言密不可分.”所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是同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过程不能忽视主客体及其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地位及功能
不同于其他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践要从现实入手,而不是纸上谈兵。只有紧随现实的脚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焕发强大的生机和力量,技术、知识的产生与进步,人类的演变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逐渐变化的,即所有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来源现实生活,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实践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对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马克思做了科学而清晰地解释:在过去,实践主要是用来阐述现实,但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却置之不理,这就让实践没有实际作用。实践不应只是表面的提出解释问题,更应该彻底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地位以及价值意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義实践观的提出使哲学重心出现了重大转移,即从“抽象的世界”转移到“属人的世界”。也就是说,它区分了新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辩证的认识世界,它现实具体,而又辩证地认识了人和自然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克服了旧哲学在此过程暴露的种种不足,不得不说,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成为了理解新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关键。 也有学者认为,认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逐步成熟也在产生变化,表现在反映论从直观向实践发生了变革。在此种背景下的认识论,对费尔巴哈的“镜面反映论“实现的了超越,它从实践出发,以前所未有的理论将人类认识活动的完整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说,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之间筑起一座高墙。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人的主观活动,认为世界是一个纯粹而不受干扰的客体,而唯心主义则不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将其认为是意识的产物。而马克思创造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形式,人对于客观世界才有意义,对旧哲学的实践观有所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观,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哲学的完善,他赋予了哲学新的意义,即在保留用哲学理论阐述生活问题的同时,借助实践的实际作用彻底解决生活问题。传统哲学与现如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哲学虽也意识到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过去的哲学家普遍用传统哲学来阐述生活问题,主要是以理论为主,而不重视现实活动。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到传统哲学的不足,提出实践活动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也需要实践来解决生活问题,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其成熟标志——命途多舛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样,但它一经确立,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让人类的哲学思维产生了重大变革。
四、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在深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基础上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此同时,深刻的分析了当前实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决现实问题方法中的各种不足,经过大量调查资料,与西方的科学理论对比,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做出改变,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具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内涵本质以及地位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及其现实价值的进一步拓展,有赖于我们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它也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焕发新的生机。正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显现的那样,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与人的实践息息相关,这中实践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正是在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在现实实践的不断发展中,科学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得以进一步确认,也印证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实践的最终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诉求,它的根本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32.
[2]刁隆信.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德国古典哲学实践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5]白兵学,朱新丽,马发财.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若干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6]陆秋林.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认识[J].南京农专学报,1998,(3).
作者简介:
王思力(1995.1-),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專业: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王艳(1993.11-),女,汉族,籍贯:山西临汾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实践重要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中,它及吸收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古典哲学和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又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他们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继承和超越。
实际上,古希腊哲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了哲学范畴上的实践,当时的实践范畴被普遍认为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最早赋予实践哲学定义的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具备现实性,应该为了国家、公众而服务,因此他在家庭生活、城邦建设中引入哲学,解释道德、善恶。苏格拉底主张用实践去解释道德、事物的本质,而亚里士多德则在现实意义比苏格拉底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主张,将实践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通过实践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国家、社会发展,具有实际效果,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理念相仿。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学者秉持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多地从亚里士多德处汲取了营养。
康德的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属于理论的范畴,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应该高于实践甚至脱离实践,并指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不过,康德却是在近代哲学体系中,第一次引入实践范畴。而到了谢林那里,实践范畴和历史哲学却联系得密不可分。在黑格尔看来,实践理性高于认识。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人的和目的的活动即实践来检验真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概坚持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费尔巴哈认为,“存在的就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关于我们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死的问题”不难看出,费尔巴哈高度重视实践和人生活的联系,反对纯粹的理论,而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之中,可以明显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影子。马克思所处的德国在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阶段,而德国又是一个盛产思想家的地方,在时代的呼唤和自身的积淀下,很多新理论思想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必然会受到其一定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内涵
(一)实践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双向的对象性活动
在某些学者看来,实践是主体在既定目的下之于客体的一种相互的对象性活动。它既满足人的主观目的,又符合客观规律。实践的成功首先在于遵循客观规律,但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并不能完全保证达到实践成功的目的,实践活动在主体见之于客体的过程中体现了相当复杂的特性。 马克思指出,“动物本身就是根据其原有种属的性质以及尺度要求建造的,但是人能够依据这种尺度关系形成生产,同时了解到可以在任何地方将内在的尺度投射到客体上”这种“内在的尺度”即体现着人的一种需要,又是从人所属于的那个物种出发,也就是说,人主观的目和作为人的客观规律在此得到了统一,再这样理论下进行的实践才可能是合乎人本性的人的实践。才可能是真正的合乎“美”的实践。
(二)实践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在某些学者看来,实践仅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改造活动。他们认为,在理解实践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从人的主体能动性来进行理解,只需要看作是人和客观世界纯粹物质性活动,更有甚者,抛开人,仅仅从物质外部形态变化和或物体间相互作用来理解实践。所以,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对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做了如下说明,即,当然,劳动的进程发生于人与客观世界之间,是两者相互的物质转换过程,它的发起者是人,并受到人的调控。也有学者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人的作用,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确认实践的内涵,认为实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只有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才能进行的活动。实践是思想和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不仅重视实践的物质性,同时强调实践中人的主观目的性,也在本质上将人类的实践活动从同动物的无意识活动区别开来诚然,我们不能忽视主体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但是,实践不是在人脑中凭空产生的,它还有着客观的对象。
总之,无论是单纯地从物质性改造活动的层面出发理解实践,还是在理解实践的过程中忽视主体和客体关系来理解时间都是不科学的。前者无法解决人类社会历史活动和实践的关系,后者则对实践的理解过于片面。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上来看,尽管最初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物质生产,但其中也有着人类的认识活动的轨迹,因为“诸如思想、观念、意识等在产生之初就和人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活动交往,乃至生活中的语言密不可分.”所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是同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过程不能忽视主客体及其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地位及功能
不同于其他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践要从现实入手,而不是纸上谈兵。只有紧随现实的脚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焕发强大的生机和力量,技术、知识的产生与进步,人类的演变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逐渐变化的,即所有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来源现实生活,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实践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对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马克思做了科学而清晰地解释:在过去,实践主要是用来阐述现实,但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却置之不理,这就让实践没有实际作用。实践不应只是表面的提出解释问题,更应该彻底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地位以及价值意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義实践观的提出使哲学重心出现了重大转移,即从“抽象的世界”转移到“属人的世界”。也就是说,它区分了新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辩证的认识世界,它现实具体,而又辩证地认识了人和自然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克服了旧哲学在此过程暴露的种种不足,不得不说,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成为了理解新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关键。 也有学者认为,认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逐步成熟也在产生变化,表现在反映论从直观向实践发生了变革。在此种背景下的认识论,对费尔巴哈的“镜面反映论“实现的了超越,它从实践出发,以前所未有的理论将人类认识活动的完整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说,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之间筑起一座高墙。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人的主观活动,认为世界是一个纯粹而不受干扰的客体,而唯心主义则不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将其认为是意识的产物。而马克思创造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形式,人对于客观世界才有意义,对旧哲学的实践观有所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观,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哲学的完善,他赋予了哲学新的意义,即在保留用哲学理论阐述生活问题的同时,借助实践的实际作用彻底解决生活问题。传统哲学与现如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哲学虽也意识到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过去的哲学家普遍用传统哲学来阐述生活问题,主要是以理论为主,而不重视现实活动。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到传统哲学的不足,提出实践活动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也需要实践来解决生活问题,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其成熟标志——命途多舛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样,但它一经确立,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让人类的哲学思维产生了重大变革。
四、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在深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基础上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此同时,深刻的分析了当前实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决现实问题方法中的各种不足,经过大量调查资料,与西方的科学理论对比,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做出改变,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具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内涵本质以及地位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及其现实价值的进一步拓展,有赖于我们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它也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焕发新的生机。正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显现的那样,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与人的实践息息相关,这中实践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正是在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在现实实践的不断发展中,科学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得以进一步确认,也印证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实践的最终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诉求,它的根本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32.
[2]刁隆信.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德国古典哲学实践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5]白兵学,朱新丽,马发财.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若干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6]陆秋林.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认识[J].南京农专学报,1998,(3).
作者简介:
王思力(1995.1-),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專业: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王艳(1993.11-),女,汉族,籍贯:山西临汾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