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学科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科,如何让这种富有活力的学科展示出它的特点,是语文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本文作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从活用教材、活用教学方法、活用教学语言三方面阐述如何使语文课“活”起来,展现语文课的活力与魅力。
关键词: 语文课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语言
语文学科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科,因而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灵活机智、丰富多彩的,不应是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判定一个语文老师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认为那些表面的课堂活跃并没有真正使语文课“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活”起来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与方家切磋探讨,以求共同进步。
一、立足根本,活用教材是使语文课“活”起来的前提
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师如果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那一篇篇充满感情的文章也变成了死板的说教材料,让人厌倦。因此,教师只有灵活地使用教材才能为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充分备课,吃透教材,把教材读活,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即要在体会大纲要求、理清教材程序、摸清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制定出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全局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美观大方的板书。同时要对每篇课文做到心中有数,弄清楚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学时注重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功能去培养学生知识链条中相应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挖掘出不同文章的丰富意蕴,教出特色,使语文课成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方方面面能力的系统课程,使语文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语文课也因此变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了。兹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的教学为例来说明。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都选编了一些优美的古典诗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于此,我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对每首诗歌精心钻研,找出这首诗歌的特点,根据它最有助于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时,我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联系社会背景理解诗歌内涵,体悟作者情感的能力;在学习《山居秋暝》、《过故人庄》等诗歌时,让他们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去领悟诗歌的意蕴;在教授《登幽州台歌》等诗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形成情景交融的画面,徜徉在美妙的诗歌意境中。这样,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学完后,学生就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拿出任何一首诗,他们都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品味它。如果每首诗歌的讲授都面面俱到,要求学生通过一首诗歌就掌握所有诗歌鉴赏的方法,反而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二、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丰富的内容是需要多样的形式表现的,呆板的教学形式只会使学生死气沉沉,使原本鲜活的内容变得索然无味;而灵活多样的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舞台。在教学中我力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活课堂。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为使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我经常让他们自由讨论、课堂辩论、上台饰演文中角色甚至让他们成为老师,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如在教授《花的话》一课时,我采用了自由讨论法,先让学生播放各自喜爱的音乐片断让大家共同欣赏,并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我再播放课文中所出现的音乐片断,让大家自由讨论是他们选的片断动听,还是课文中的片断精彩。学生纷纷站起来,指出自己喜欢的音乐片断,并阐明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就这样,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走进作者的声音世界,感受到了音乐和文学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展现。
课堂辩论也是活跃语文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读辩难能力的有效方法。把辩论引进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提出一个辩题:父母与孩子的做法你更认同哪个?要求学生自由思考,可从正反两方面入手。结果那节课异常活跃,双方辩论非常激烈,同学们踊跃发言。大部分同学认为孩子的做法是对的,而且有理有据,慷慨陈词,从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友情的珍视。有的同学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父母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一部分同学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细腻的内心世界,对父母的理解。在总结他们的讨论时,我引导他们认识并体会“沟通”这个词的深刻内涵。这节课学生的收益很大,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有时对学生的放任自由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如在《百合花开》一文的教学中,我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他们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由不同的学生讲,同时,他们大胆使用手中的权利,点名叫自己的同学到讲台饰演不同的角色,然后提出问题,自由讨论。这样,学生不再是规规矩矩、默默无闻的忠实听众,而是大方地走上讲台的授课者和实践者。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挑战权威的能力,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求知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大放异彩。
三、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还要活用语言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凭借。语文教师的语言决定着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力。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引人入胜,枯燥乏味的语言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使课堂语言有感染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我们可以用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导语和结束语去调动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波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例如,我在教《论语八则》这篇课文时,先满怀激情地作了一番开场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铺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造就了千千万万的祖国精英。作为龙的传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之星,我们要继续从祖国深厚的文化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完善自我,传承文化,不能愧对我们的祖先。”如此充满鼓动性的话语,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活化课堂教学作好感情的铺垫。另外,充满激情的结束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做如下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风雨兼程,不懈奋斗。童年时希望天天玩得开心,笑口常开;青年时期望自己的道路平坦畅达,学有所成;中年时渴望一鸣惊人,建功立业;老年时壮心不已,期望自己的晚年充满温馨。同学们,我们应该及时树立远大的理想,让我们生命的每一阶段都不虚度,活力四射,灿烂辉煌。”这样的结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能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情绪高涨,既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生活热情。
(二)精心修饰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丰而不余一字,略而不失一词。为达到这种水平,教师既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名言、警句和歇后语,又可多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同时还应尽量运用幽默的说话技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活力的,就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构建活力四射、意趣盎然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语言
语文学科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科,因而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灵活机智、丰富多彩的,不应是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判定一个语文老师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认为那些表面的课堂活跃并没有真正使语文课“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活”起来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与方家切磋探讨,以求共同进步。
一、立足根本,活用教材是使语文课“活”起来的前提
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师如果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那一篇篇充满感情的文章也变成了死板的说教材料,让人厌倦。因此,教师只有灵活地使用教材才能为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充分备课,吃透教材,把教材读活,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即要在体会大纲要求、理清教材程序、摸清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制定出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全局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美观大方的板书。同时要对每篇课文做到心中有数,弄清楚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学时注重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功能去培养学生知识链条中相应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挖掘出不同文章的丰富意蕴,教出特色,使语文课成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方方面面能力的系统课程,使语文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语文课也因此变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了。兹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的教学为例来说明。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都选编了一些优美的古典诗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于此,我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对每首诗歌精心钻研,找出这首诗歌的特点,根据它最有助于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时,我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联系社会背景理解诗歌内涵,体悟作者情感的能力;在学习《山居秋暝》、《过故人庄》等诗歌时,让他们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去领悟诗歌的意蕴;在教授《登幽州台歌》等诗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形成情景交融的画面,徜徉在美妙的诗歌意境中。这样,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学完后,学生就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拿出任何一首诗,他们都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品味它。如果每首诗歌的讲授都面面俱到,要求学生通过一首诗歌就掌握所有诗歌鉴赏的方法,反而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二、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丰富的内容是需要多样的形式表现的,呆板的教学形式只会使学生死气沉沉,使原本鲜活的内容变得索然无味;而灵活多样的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舞台。在教学中我力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活课堂。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为使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我经常让他们自由讨论、课堂辩论、上台饰演文中角色甚至让他们成为老师,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如在教授《花的话》一课时,我采用了自由讨论法,先让学生播放各自喜爱的音乐片断让大家共同欣赏,并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我再播放课文中所出现的音乐片断,让大家自由讨论是他们选的片断动听,还是课文中的片断精彩。学生纷纷站起来,指出自己喜欢的音乐片断,并阐明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就这样,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走进作者的声音世界,感受到了音乐和文学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展现。
课堂辩论也是活跃语文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读辩难能力的有效方法。把辩论引进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提出一个辩题:父母与孩子的做法你更认同哪个?要求学生自由思考,可从正反两方面入手。结果那节课异常活跃,双方辩论非常激烈,同学们踊跃发言。大部分同学认为孩子的做法是对的,而且有理有据,慷慨陈词,从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友情的珍视。有的同学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父母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一部分同学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细腻的内心世界,对父母的理解。在总结他们的讨论时,我引导他们认识并体会“沟通”这个词的深刻内涵。这节课学生的收益很大,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有时对学生的放任自由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如在《百合花开》一文的教学中,我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他们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由不同的学生讲,同时,他们大胆使用手中的权利,点名叫自己的同学到讲台饰演不同的角色,然后提出问题,自由讨论。这样,学生不再是规规矩矩、默默无闻的忠实听众,而是大方地走上讲台的授课者和实践者。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挑战权威的能力,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求知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大放异彩。
三、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还要活用语言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凭借。语文教师的语言决定着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力。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引人入胜,枯燥乏味的语言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使课堂语言有感染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我们可以用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导语和结束语去调动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波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例如,我在教《论语八则》这篇课文时,先满怀激情地作了一番开场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铺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造就了千千万万的祖国精英。作为龙的传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之星,我们要继续从祖国深厚的文化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完善自我,传承文化,不能愧对我们的祖先。”如此充满鼓动性的话语,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活化课堂教学作好感情的铺垫。另外,充满激情的结束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做如下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风雨兼程,不懈奋斗。童年时希望天天玩得开心,笑口常开;青年时期望自己的道路平坦畅达,学有所成;中年时渴望一鸣惊人,建功立业;老年时壮心不已,期望自己的晚年充满温馨。同学们,我们应该及时树立远大的理想,让我们生命的每一阶段都不虚度,活力四射,灿烂辉煌。”这样的结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能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情绪高涨,既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生活热情。
(二)精心修饰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丰而不余一字,略而不失一词。为达到这种水平,教师既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名言、警句和歇后语,又可多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同时还应尽量运用幽默的说话技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活力的,就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构建活力四射、意趣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