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观察

来源 :临床肝胆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c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一线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一科收治的23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2例患者接受Nab-P治疗(其中Nab-P联合替吉奥5例,Nab-P联合卡培他滨5例,Nab-P单药2例);对照组11例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各方案治疗21 d为1个周期,每治疗2个周期评价一次治疗效果,每个周期均评价不良反应。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无进展生存期,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中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3例;对照组患者中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4例,2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vs 64%,χ2=0.350,P>0.05)。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1(2.7~6.7)个月vs 4.3(2.5~5.4)个月,χ2=0.647,P>0.05]。副反应方面,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PLT毒性及AST升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0、6.135,P值分别为0.036、0.027)。结论基于新型Nab-P的药物方案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显示出较为良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可耐受,但研究样本量较少,还需进一步的临床大样本研究。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
该文将考古资料与古代文献结合,以汉代人的丧葬观念和当时人们在墓葬中装 饰画像的主观愿望为着眼点,对中国西南地区汉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画像内容进行了分类。 其具体分为:(1)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患者术期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500例人工流产患者,并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常规和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