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个体所有的道德活动都是其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的外化,作为已经社会化了的个体,其外现的道德活动是在内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研究道德图式对促进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理想的道德人格,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道德 教育
个体所有的道德活动都是其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的外化,作为已经社会化了的个体,其外现的道德活动是在内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的指导下进行的,即道德心理的实质是道德主体通过其高级神经活动对道德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和主观映象。人们之所以对同一道德事实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不同道德情感和不同的道德行为反应,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德主体是依据各自特有的道德图式(moralSchema)对特定的道德事实进行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反应的。因此,研究道德图式对促进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理想的道德人格,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图式的定义
作为个体道德心理现象的表现之一,道德图式是指主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由整理、类化、加工而形成的组织化了的道德经验知识结构。道德图式既是一种认知结构,代表着关于一个特定的道德概念的有组织的结构;它又是一种心理组织,以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外在环境的输人信息所进行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
鲁墨哈特认为,图式就是表征存储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的资料结构(datastraeture)。道德图式是以存储的一般概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各种道德现象都是具内在结构的完整系统,个体从这个系统中获得的道德知识经验,是以一般道德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因此,道德记忆中表征的知识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道德心理结构的网络,这个道德心理的网路结构就是道德图式。道德图式特别强它所处理的信息是以抽象方式储存在大脑里的,而不是简单地堆积一个抽象事物的原始的具体例子。例如,头脑中储存的一个“诚信”的图式是从许多具体的诚信的事例或经历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知識,然后,这个道德图式又用以组织新得到的有关的信息。换句话说,人们的已有的一般性道德知识使得人能够决定哪些道德与特定的道德主题或图式有关。由此可见,道德图式是用以指导人们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如何对原始材料进行采集、记忆和推理的理论或概念。
根据德里(Derry,5.J.)等人提出的认知图式理论,图式由记忆对象、认知领域和心理模式等三个层级构成。相应地,道德图式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结构,便是由道德记忆对象(即具有多种相关特征的道德意识单元)、道德认知领域(即一系列有活性的道德记忆对象)和道德心理模式(即有关某种特定情境或经验的全部道德意义的结构)等三个层级所构成。
二、道德图式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正是这样一个由成千上万的概念网络、认知图式和行动图式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当个体与环境接触时,这些图式便可能经由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而得以形成或得到调整。并且,每种图式既由其他图式所形成,又是更多高级图式得以形成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人群,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意义。如果将道德图式的研究运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当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发挥道德图式的过滤作用,使得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外在环境的输人信息能否进入到个体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首先取决于道德图式对输人信息的甄别、筛选,包括对输人信息再现频率的识别、对经验相似性程度的感受、对不同信息内在关联性的体认等,这种甄别、筛选决定着外在环境的输入信息是否能够进入意识、是否可以激活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道德图式由此起到一种“过滤器”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个体道德学习是否将要发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发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多元,大学生接受各种文化的机会增多,因此,在设置思政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探求大学生对思政水平,进行合理设置,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运用原体系原教材。
第二,运用道德图式解释作用,探求思政教育方法的多元性。道德图式是一种“理解的理论”,是个体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输人信息的理解,其中心作用在于“建构对于一个道德事件、一个道德客体或一种道德状况的解释”,这种解释是“有意义的解释”,田是对输人信息进行的情境认知、事实判断和价值分析,并做出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且伴随着情感上的好恶反应。由于每个个体头脑中既存的道德图式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个体的解释也就存在着差异。不同大学生道德图式的构建不同,对同一道德客体理解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多种思政教育手段和方法,比如说通过激活道德叙事、引发道德对话,增强道德体验等等各种途径。
第三,重视道德图式的定向作用,关注大学生的道德经验和生活环境。在没有外部因素影响下,道德图式只是个体头脑中自在的一种道德知识结构。当外在环境(下转第107页)(上接第99页)的输人信息与这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发生联结、个体注意到经验的相似性和再现率时,道德图式便会呈现为一系列的期望、假设和观念。这些期望、假设和观念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表现为对输人信息是否保持注意、做出何种态度和情感反应(积极或消极的、主动的或被动的)、进行何种行为取向诸方面,在个体道德学习中起着定向作用。大学生过去的经验已经形成,学校无法控制,但是,学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场所和生活环境,使得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四,利用道德图式整合作用,引导大学生进行多维度的道德学习。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道德图式的作用不仅在于对输人信息进行过滤和解释,更在于定向作用发生之时或之后而对输人信息进行的整合,表现为:或者把输人信息同化到既有的形式或内容结构之中,使之得到强化、充实;或者因输人信息的影响而调整、改变自身的某些形式或内容结构,在类似或相关信息再次输人时,自身将呈现出不同的期望、假设和观念。从促进道德发展来看,道德图式在个体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当道德图式合乎人性、合乎理性、合乎价值时,道德图式就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着消极、阻碍作用。如果一个人头脑中的道德图式属于利他取向的,这种图式便会引导他趋向于关心他人、乐善好施,从而促进其道德发展;相反地,倘若这个人头脑中的道德图式属于自我利益取向的,则会引导他趋向于自私自利、自我保护、逃避责任,由此则阻碍其道德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学校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就不仅仅是指向其道德的心理形式,或者引导他们进行道德思维、道德判断,或者激活他们的道德情感,而是要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出发,根据不同的生活领域引导多维度的道德学习,把心理形式(知、情、行)和心理内容(行为习惯养成、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品格教育等)、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由此促进稳定的、具有定向性的道德知识结构的形成。
关键词 道德 教育
个体所有的道德活动都是其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的外化,作为已经社会化了的个体,其外现的道德活动是在内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的指导下进行的,即道德心理的实质是道德主体通过其高级神经活动对道德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和主观映象。人们之所以对同一道德事实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不同道德情感和不同的道德行为反应,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德主体是依据各自特有的道德图式(moralSchema)对特定的道德事实进行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反应的。因此,研究道德图式对促进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理想的道德人格,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图式的定义
作为个体道德心理现象的表现之一,道德图式是指主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由整理、类化、加工而形成的组织化了的道德经验知识结构。道德图式既是一种认知结构,代表着关于一个特定的道德概念的有组织的结构;它又是一种心理组织,以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外在环境的输人信息所进行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
鲁墨哈特认为,图式就是表征存储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的资料结构(datastraeture)。道德图式是以存储的一般概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各种道德现象都是具内在结构的完整系统,个体从这个系统中获得的道德知识经验,是以一般道德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因此,道德记忆中表征的知识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道德心理结构的网络,这个道德心理的网路结构就是道德图式。道德图式特别强它所处理的信息是以抽象方式储存在大脑里的,而不是简单地堆积一个抽象事物的原始的具体例子。例如,头脑中储存的一个“诚信”的图式是从许多具体的诚信的事例或经历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知識,然后,这个道德图式又用以组织新得到的有关的信息。换句话说,人们的已有的一般性道德知识使得人能够决定哪些道德与特定的道德主题或图式有关。由此可见,道德图式是用以指导人们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如何对原始材料进行采集、记忆和推理的理论或概念。
根据德里(Derry,5.J.)等人提出的认知图式理论,图式由记忆对象、认知领域和心理模式等三个层级构成。相应地,道德图式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结构,便是由道德记忆对象(即具有多种相关特征的道德意识单元)、道德认知领域(即一系列有活性的道德记忆对象)和道德心理模式(即有关某种特定情境或经验的全部道德意义的结构)等三个层级所构成。
二、道德图式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正是这样一个由成千上万的概念网络、认知图式和行动图式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当个体与环境接触时,这些图式便可能经由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而得以形成或得到调整。并且,每种图式既由其他图式所形成,又是更多高级图式得以形成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人群,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意义。如果将道德图式的研究运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当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发挥道德图式的过滤作用,使得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外在环境的输人信息能否进入到个体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首先取决于道德图式对输人信息的甄别、筛选,包括对输人信息再现频率的识别、对经验相似性程度的感受、对不同信息内在关联性的体认等,这种甄别、筛选决定着外在环境的输入信息是否能够进入意识、是否可以激活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道德图式由此起到一种“过滤器”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个体道德学习是否将要发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发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多元,大学生接受各种文化的机会增多,因此,在设置思政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探求大学生对思政水平,进行合理设置,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运用原体系原教材。
第二,运用道德图式解释作用,探求思政教育方法的多元性。道德图式是一种“理解的理论”,是个体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输人信息的理解,其中心作用在于“建构对于一个道德事件、一个道德客体或一种道德状况的解释”,这种解释是“有意义的解释”,田是对输人信息进行的情境认知、事实判断和价值分析,并做出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且伴随着情感上的好恶反应。由于每个个体头脑中既存的道德图式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个体的解释也就存在着差异。不同大学生道德图式的构建不同,对同一道德客体理解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多种思政教育手段和方法,比如说通过激活道德叙事、引发道德对话,增强道德体验等等各种途径。
第三,重视道德图式的定向作用,关注大学生的道德经验和生活环境。在没有外部因素影响下,道德图式只是个体头脑中自在的一种道德知识结构。当外在环境(下转第107页)(上接第99页)的输人信息与这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发生联结、个体注意到经验的相似性和再现率时,道德图式便会呈现为一系列的期望、假设和观念。这些期望、假设和观念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表现为对输人信息是否保持注意、做出何种态度和情感反应(积极或消极的、主动的或被动的)、进行何种行为取向诸方面,在个体道德学习中起着定向作用。大学生过去的经验已经形成,学校无法控制,但是,学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场所和生活环境,使得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四,利用道德图式整合作用,引导大学生进行多维度的道德学习。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道德图式的作用不仅在于对输人信息进行过滤和解释,更在于定向作用发生之时或之后而对输人信息进行的整合,表现为:或者把输人信息同化到既有的形式或内容结构之中,使之得到强化、充实;或者因输人信息的影响而调整、改变自身的某些形式或内容结构,在类似或相关信息再次输人时,自身将呈现出不同的期望、假设和观念。从促进道德发展来看,道德图式在个体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当道德图式合乎人性、合乎理性、合乎价值时,道德图式就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着消极、阻碍作用。如果一个人头脑中的道德图式属于利他取向的,这种图式便会引导他趋向于关心他人、乐善好施,从而促进其道德发展;相反地,倘若这个人头脑中的道德图式属于自我利益取向的,则会引导他趋向于自私自利、自我保护、逃避责任,由此则阻碍其道德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学校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就不仅仅是指向其道德的心理形式,或者引导他们进行道德思维、道德判断,或者激活他们的道德情感,而是要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出发,根据不同的生活领域引导多维度的道德学习,把心理形式(知、情、行)和心理内容(行为习惯养成、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品格教育等)、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由此促进稳定的、具有定向性的道德知识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