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时候真的是很绝望,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能不能翻完,也不知道翻完有没有人看……”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15层的办公室里,戴从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时的复杂心情。
她从书架底层取出一沓厚厚的复印资料,A4纸,装订了足足十多本,都是国外对这本书的“解码”成果。其中有《<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万能钥匙》,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三次人口普查》等,要想翻译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这本巨著,这些已有的研究资料必不可少。
这是一本真正的“天书”。乔伊斯在完成意识流代表作《尤利西斯》后,又花费了整整17年时间,创作了《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本小说比《尤利西斯》更为晦涩,全书共分四部,使用了大约50种语言,大量词语由乔伊斯自己编造而成。完书后,乔伊斯便断言,自己从此以后“除了等死便没什么可做的了”。他甚至预言这本书“至少可以让文学评论家们忙上三百年”。
现在,这本“天书”的第一部有了中文版。出版之期日近时,质疑的声音骤然多了起来,戴从容却觉得自己的内心“忽然静下来了”。她正忙着为这八章内容做最后的修正,将一些专家看过抽印本后提出的意见放进去。“不管读者会怎么评价,至少在翻译这本所谓‘不可译’之书上,我走出了第一步,”戴从容这样说道。
“不可译”之书
戴从容清楚地记得,2005年底,当出版方提议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时,她“既吃惊,又犹豫不决”的心情。此前她对乔伊斯本人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本书做过不少研究,还发表了几篇论文,对乔伊斯及其晚年这本著作,戴从容算是有比较多的了解。
然而要翻译这本书,戴从容此前从未想过。“《芬尼根的守灵夜》被认为是一本不可译之书,尤其不适合被译成中文,这种说法是有它的道理的。”戴从容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道。
作为乔伊斯一生创作耗时最长、最为得意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看上去却不像是一本小说,它并不遵循小说讲述故事的常理,相反,行文结构断断续续,内容仿佛梦呓,戴从容在她的《自由之书》开篇称之为“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根据“乔学家”们的统计,全书中乔伊斯自己所造的词语大约有三万个,他将已有的词语打碎、变形、重组,这让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即便是真正的“乔迷”,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完全书。
乔伊斯在造词的时候追求音乐之美,因此《芬尼根的守灵夜》又被称为“音乐之书”。诗一般的用词造句,让这本书朗读起来非常动听,据说乔伊斯自己也曾在家中大声朗读第八章的内容,并且十分满意声音上的效果。“你只有通过英语的朗读,你才知道乔伊斯这个妙啊妙啊,”戴从容向《中国新闻周刊》描述道。
这种语言发音上的特性也让中文翻译的难度远远大于欧美其他语种。这本书译成法文用了40多年,德文用了19年,日文版的译者也曾几度换人,即便如此,日文版最终也是利用片假名谐音的功能,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而中文是象形文字,要想翻译出《芬尼根的守灵夜》音乐般的效果,显然不可能。
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劝戴从容放弃“死磕”《芬尼根的守灵夜》。戴从容的博士生导师、复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几乎劝说成功。老师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际:在高校,翻译并不算学术成果,而科研和升职的压力都摆在面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翻译这部连英国人都读不懂的“天书”上,显然得不偿失。
费力不讨好,这也是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无论译得怎样,总有“乔迷”会打着这本书“不可译”的旗号诸多挑剔。书正式出版前夕,戴从容有时会在网上搜搜自己的名字,对这本书的批评明显得越来越多了,这让她有些始料未及。“一开始大家知道我要做这个事情,都是鼓励,现在眼看有一些成果了,批评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多。”
“有时候说着说着就要哭了”
真正动手开始翻译是在美国。2008年3月8日,戴从容清晰地记得动笔的日子。
此前,戴从容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整理资料,将《芬尼根的守灵夜》里每个词语所有可能的含义都放进原文。这个过程繁琐且令人焦虑。“一开始知道这部分会花很长时间,但是真正做起来,没想到居然会这么漫长。”初秋的上海,天气中已经有些许凉意,从学校食堂到办公室的路上,戴从容一边走一边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2008年1月,戴从容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外派到韦恩州立大学交流讲学。此时前期资料整理已经结束,在美大约十个月的时间,是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最好的时机。除了每周星期三下午孔子学院有活动要参加,以及其他少量的课程之外,在美国的这段时间并没有任何科研和学术上的压力。戴从容生性好静,除偶尔有朋友来访外,她几乎足不出户地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大约十几个小时,从中体会到乔伊斯精心营造的这座“文字迷宫”的魅力。
戴从容用鸵鸟来形容彼时的自己。“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拼命翻啊翻啊,不去想这本书能做到什么程度,也不想自己能不能翻译出来。”
这段心无旁骛的翻译收获不少,仅仅十个月的时间,戴从容就完成了第一部书的前四个章节。而回到学校后,紧接着工作、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戴从容渐渐觉得力不从心。
回国后的一年时间里,戴从容仍然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年底的时候戴从容慌了,这一年没有研究成果,没有写论文,发表什么?科研的压力实实在在摆在面前,戴从容不得不从沙里抬起头来,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
戴从容说,有时候连她的学生都能感觉到她的压力,和他们聊天,“说着说着有时候都要哭了。”好在和出版社签的合同是七年,而且出版社答应就算七年出不来,也不会给她任何压力。
据说,日文版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个翻译神奇失踪,第二个最后疯了,“我越翻译就越觉得,乔伊斯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魔力,让你痛苦不堪,但是又无法自拔,”戴从容说。
芬尼根的“守醒活”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首爱尔兰民谣,讲述砌墙工人芬尼根从梯子上跌落死亡,守灵时洒在他身上的威士忌酒香让他苏醒过来。乔伊斯的同名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叙述跨越时空,历史和想象交织在一起。第一部从各个角度讲述了主人公HCE与他的妻子ALP的身份和传说,芬尼根则是男主人公的一个化身,直到第二部,小说的主人公,芬尼根的继承人汉弗利·钱普顿·壹耳微蚵(也是HCE)作为都柏林一家酒店的老板才出现,故事从傍晚开始,断断续续地描述梦境和现实。
一词多义是《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难翻译之处。乔伊斯利用一个词对应的多个含义,将爱尔兰以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和命运,一层一层融入其中。全世界翻译者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到底取哪一层含义?
戴从容最初考虑过学乔伊斯,用造新字和新词的方法来解决难题。既然自造词是这本书的—大特色,为什么不干脆学习乔伊斯,新造中文词汇?后来决定放弃这一想法,是考虑人们对汉语的理解习惯。例如说标题里的wake,有“守灵”“苏醒”和“复活”之意,但如果组成“芬尼根的守醒活,”这个新词的多重含义很难被中国读者理解。
最后选择从排版上解决这个问题。《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中文译本,排版非常特别,正文排在双数页,小四号宋体;注释排在单数页,对应正文。正文右下角用小五号字标注该词语也可以包含的其他含义,与正文及多个含义之间用短竖线“|”隔开。乔伊斯的自造词则出乎意料地排在相应正文的上方加以标出。
8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有专家建议摒除这一排版方式,选择译者自己理解的那一层含义翻译出来,目前这种排版方式让人眼花缭乱,完全不适合阅读。然而出版方和译者戴从容本人都坚持原来的想法。在戴从容看来,乔伊斯这本著作的魅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层层含义,如果擅自剥离开来,只译其一面,就偏离了她研究《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初衷。“你不把它这些层都拨出来,我觉得这是对读者不负责的,这叫欺世盗名,”戴从容推了推眼镜,很认真地说。
出版方看来,采取这样一种集注的排版方式,是为了提倡读阅读经典的方式。在出版方心中,很多经典都被中国读者读薄了,比如说莎士比亚,他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并没有被读者熟知。这也是《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译本坚持用这种不便阅读的方式排版的原因。
而在译者戴从容看来,《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本“不可译”的书,之所以值得她大量的耗费时间和心血,就在于它毕竟提供了一个去了解这本书的机会。如果中译本能让人们多翻几页,甚至去读原版,“从而窥见《芬尼根》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就是中译本的成功。戴从容这样总结。
(实习生曾艺馨对本文亦有贡献)
她从书架底层取出一沓厚厚的复印资料,A4纸,装订了足足十多本,都是国外对这本书的“解码”成果。其中有《<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万能钥匙》,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三次人口普查》等,要想翻译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这本巨著,这些已有的研究资料必不可少。
这是一本真正的“天书”。乔伊斯在完成意识流代表作《尤利西斯》后,又花费了整整17年时间,创作了《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本小说比《尤利西斯》更为晦涩,全书共分四部,使用了大约50种语言,大量词语由乔伊斯自己编造而成。完书后,乔伊斯便断言,自己从此以后“除了等死便没什么可做的了”。他甚至预言这本书“至少可以让文学评论家们忙上三百年”。
现在,这本“天书”的第一部有了中文版。出版之期日近时,质疑的声音骤然多了起来,戴从容却觉得自己的内心“忽然静下来了”。她正忙着为这八章内容做最后的修正,将一些专家看过抽印本后提出的意见放进去。“不管读者会怎么评价,至少在翻译这本所谓‘不可译’之书上,我走出了第一步,”戴从容这样说道。
“不可译”之书
戴从容清楚地记得,2005年底,当出版方提议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时,她“既吃惊,又犹豫不决”的心情。此前她对乔伊斯本人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本书做过不少研究,还发表了几篇论文,对乔伊斯及其晚年这本著作,戴从容算是有比较多的了解。
然而要翻译这本书,戴从容此前从未想过。“《芬尼根的守灵夜》被认为是一本不可译之书,尤其不适合被译成中文,这种说法是有它的道理的。”戴从容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道。
作为乔伊斯一生创作耗时最长、最为得意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看上去却不像是一本小说,它并不遵循小说讲述故事的常理,相反,行文结构断断续续,内容仿佛梦呓,戴从容在她的《自由之书》开篇称之为“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根据“乔学家”们的统计,全书中乔伊斯自己所造的词语大约有三万个,他将已有的词语打碎、变形、重组,这让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即便是真正的“乔迷”,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完全书。
乔伊斯在造词的时候追求音乐之美,因此《芬尼根的守灵夜》又被称为“音乐之书”。诗一般的用词造句,让这本书朗读起来非常动听,据说乔伊斯自己也曾在家中大声朗读第八章的内容,并且十分满意声音上的效果。“你只有通过英语的朗读,你才知道乔伊斯这个妙啊妙啊,”戴从容向《中国新闻周刊》描述道。
这种语言发音上的特性也让中文翻译的难度远远大于欧美其他语种。这本书译成法文用了40多年,德文用了19年,日文版的译者也曾几度换人,即便如此,日文版最终也是利用片假名谐音的功能,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而中文是象形文字,要想翻译出《芬尼根的守灵夜》音乐般的效果,显然不可能。
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劝戴从容放弃“死磕”《芬尼根的守灵夜》。戴从容的博士生导师、复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几乎劝说成功。老师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际:在高校,翻译并不算学术成果,而科研和升职的压力都摆在面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翻译这部连英国人都读不懂的“天书”上,显然得不偿失。
费力不讨好,这也是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无论译得怎样,总有“乔迷”会打着这本书“不可译”的旗号诸多挑剔。书正式出版前夕,戴从容有时会在网上搜搜自己的名字,对这本书的批评明显得越来越多了,这让她有些始料未及。“一开始大家知道我要做这个事情,都是鼓励,现在眼看有一些成果了,批评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多。”
“有时候说着说着就要哭了”
真正动手开始翻译是在美国。2008年3月8日,戴从容清晰地记得动笔的日子。
此前,戴从容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整理资料,将《芬尼根的守灵夜》里每个词语所有可能的含义都放进原文。这个过程繁琐且令人焦虑。“一开始知道这部分会花很长时间,但是真正做起来,没想到居然会这么漫长。”初秋的上海,天气中已经有些许凉意,从学校食堂到办公室的路上,戴从容一边走一边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2008年1月,戴从容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外派到韦恩州立大学交流讲学。此时前期资料整理已经结束,在美大约十个月的时间,是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最好的时机。除了每周星期三下午孔子学院有活动要参加,以及其他少量的课程之外,在美国的这段时间并没有任何科研和学术上的压力。戴从容生性好静,除偶尔有朋友来访外,她几乎足不出户地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大约十几个小时,从中体会到乔伊斯精心营造的这座“文字迷宫”的魅力。
戴从容用鸵鸟来形容彼时的自己。“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拼命翻啊翻啊,不去想这本书能做到什么程度,也不想自己能不能翻译出来。”
这段心无旁骛的翻译收获不少,仅仅十个月的时间,戴从容就完成了第一部书的前四个章节。而回到学校后,紧接着工作、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戴从容渐渐觉得力不从心。
回国后的一年时间里,戴从容仍然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年底的时候戴从容慌了,这一年没有研究成果,没有写论文,发表什么?科研的压力实实在在摆在面前,戴从容不得不从沙里抬起头来,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
戴从容说,有时候连她的学生都能感觉到她的压力,和他们聊天,“说着说着有时候都要哭了。”好在和出版社签的合同是七年,而且出版社答应就算七年出不来,也不会给她任何压力。
据说,日文版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个翻译神奇失踪,第二个最后疯了,“我越翻译就越觉得,乔伊斯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魔力,让你痛苦不堪,但是又无法自拔,”戴从容说。
芬尼根的“守醒活”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首爱尔兰民谣,讲述砌墙工人芬尼根从梯子上跌落死亡,守灵时洒在他身上的威士忌酒香让他苏醒过来。乔伊斯的同名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叙述跨越时空,历史和想象交织在一起。第一部从各个角度讲述了主人公HCE与他的妻子ALP的身份和传说,芬尼根则是男主人公的一个化身,直到第二部,小说的主人公,芬尼根的继承人汉弗利·钱普顿·壹耳微蚵(也是HCE)作为都柏林一家酒店的老板才出现,故事从傍晚开始,断断续续地描述梦境和现实。
一词多义是《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难翻译之处。乔伊斯利用一个词对应的多个含义,将爱尔兰以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和命运,一层一层融入其中。全世界翻译者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到底取哪一层含义?
戴从容最初考虑过学乔伊斯,用造新字和新词的方法来解决难题。既然自造词是这本书的—大特色,为什么不干脆学习乔伊斯,新造中文词汇?后来决定放弃这一想法,是考虑人们对汉语的理解习惯。例如说标题里的wake,有“守灵”“苏醒”和“复活”之意,但如果组成“芬尼根的守醒活,”这个新词的多重含义很难被中国读者理解。
最后选择从排版上解决这个问题。《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中文译本,排版非常特别,正文排在双数页,小四号宋体;注释排在单数页,对应正文。正文右下角用小五号字标注该词语也可以包含的其他含义,与正文及多个含义之间用短竖线“|”隔开。乔伊斯的自造词则出乎意料地排在相应正文的上方加以标出。
8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有专家建议摒除这一排版方式,选择译者自己理解的那一层含义翻译出来,目前这种排版方式让人眼花缭乱,完全不适合阅读。然而出版方和译者戴从容本人都坚持原来的想法。在戴从容看来,乔伊斯这本著作的魅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层层含义,如果擅自剥离开来,只译其一面,就偏离了她研究《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初衷。“你不把它这些层都拨出来,我觉得这是对读者不负责的,这叫欺世盗名,”戴从容推了推眼镜,很认真地说。
出版方看来,采取这样一种集注的排版方式,是为了提倡读阅读经典的方式。在出版方心中,很多经典都被中国读者读薄了,比如说莎士比亚,他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并没有被读者熟知。这也是《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译本坚持用这种不便阅读的方式排版的原因。
而在译者戴从容看来,《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本“不可译”的书,之所以值得她大量的耗费时间和心血,就在于它毕竟提供了一个去了解这本书的机会。如果中译本能让人们多翻几页,甚至去读原版,“从而窥见《芬尼根》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就是中译本的成功。戴从容这样总结。
(实习生曾艺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