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个对的距离,来了解这个世界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这一切仿佛无师自通,就像呼吸或眨眼,本就是世上最简单普通、平淡无奇、无足挂齿的活动。
  只消隔上一会儿——通常不超过一晚(并且往往要短得多,要是觉得特别躁动,可能都憋不过十到十五分钟),我们就会中断手头的各种事务,开始查阅新闻。我们暂停自己的人生,以期再接收一剂关键资讯,看看自从上次查看之后,这世上又发生了哪些最重大的成就、灾难和罪行,或者是流行疫病和感情纠纷。
  在下文中,本人试图将这个无处不在,且众所周知的习惯予以放大,使之较目前看来更为古怪、更具危害。
  2
  新闻致力于向我们呈现所有被认为最罕见和最重要的世事:比如热带降雪、总统私生子、或是连体婴。然而,尽管以追求反常为己任,新闻却巧妙地避免让自身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愿意就其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支配地位引来关注。新闻机构竭尽全力报道着各种或卓越非凡、或夺人眼球、或贪污腐化、或耸人听闻的故事,但是,“半数人每天都为新闻走火入魔”这样的标题,却永远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源泉和权威检验标准时,社会就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在发达经济体中,新闻如今占据的权力地位,至少等同于信仰曾经享有的位置。新闻播报以不可思议的精准度紧跟祈祷时间:晨祷变成了早间新闻,晚祷化为了晚间报道。不过,新闻追求的可不只是这份准宗教的时刻表,还要求我们在贴近它时,心怀某种曾经奉献给信仰的恭顺态度。面对新闻,我们也期盼获得启示,希望能藉此分辨善恶、参透苦难、了解人生在世的种种道理。 同样,如果我们拒绝参与这项仪式,便也有可能被归入异类。
  对于藏匿运作机制这种套路,新闻深谙其道,因而很难遭到质疑。新闻只管用自然平淡的语调向我们发声,对观点中充斥的假定却避而不谈。事实上,新闻并非只在单纯地报道全球事件,而是根据自己内定的轻重缓急,不断在我们的脑海里刻画全新的世界--这一点,新闻当然按下不表。
  3
  从早年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强调图像和文字的力量。我们被带去博物馆,在严肃的气氛中得知:某些艺术家虽早已作古,其画作却能改变我们的观念。那些为人称颂的诗歌和故事也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奇怪的是,尽管新闻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其中的图文却很少成为教育传达的内容。世人认为,学会理解《奥赛罗》的阴谋,比破解《纽约时报》的头版更加重要。领会马蒂斯对色彩的运用,比梳理《每日邮报》中的名人相片栏更容易成为话题。在经过《图片报》或《OK!》杂志,《法兰克福汇报》或《北海道新闻》,《德黑兰时报》或《太阳报》的洗礼之后,没人鼓励我们去思考:自身的观点是否受到了影响?而事实上,新闻不但在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受,也在雕刻我们灵魂的状态(此处的灵魂与超自然无关),然而却从来没有人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非凡能力。
  现代社会虽然言必称教育,却都忽略了对现代人群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工具。无论课堂教育水平多高,最强大和持久的教育形式还是非电视电脑莫属。封闭在课堂内的时间毕竟只占我们人生最初的十八年左右,此后的生涯都交给了新闻媒体,而后者对我们的影响超过了任何学术机构。正式教育一俟结束,新闻就成为我们的老师。这是奠定公共生活基调、塑造我们对于外部群体印象的最强力量。同时,新闻也是政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创力量。正如革命份子所熟知的,要想改变一个国家的理念,不能奔着美术馆、教育部或者著名小说家的寓所去,而是必须开着坦克直捣国家的神经中枢——新闻总部。
  4
  我等受众,不停检索新闻又是缘何考虑?其实,最大原因乃是惧怕心理。只要和新闻绝缘一会儿,心里的牵挂就在习惯性地累积。我们知道世事难料,变数时时都在发生。某架空客A380的燃料管线可能会破裂,继而燃着浓烟侧翻坠入海湾;某种来自非洲蝙蝠的病毒可能跨越物种壁垒,渗入某趟满员的日本通勤列车的通风道;投资家可能正在酝酿一场货币挤兑;而某个外表正常的父亲可能刚刚残杀了一双可爱的亲生儿女。
  但在我们周遭,可能正值歲月静好。花园里,微风也许正吹过李树的枝条;客厅的书架上,灰尘在静静地飘落。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安稳不能反映生存之混乱和暴烈的基本面,因此不及片刻,忧患总会按自己的方式生成。由于我们隐隐地感知到灾难的可能性,当拿出手机朝向信号源,等待头条新闻跳出屏幕时,内心会感到一丝跳动的恐惧。那感觉就像身处黎明前的料峭,不知太阳是否还会从苍穹升起,想必我们的古老祖先也一定熟悉类似的忧虑。
  然而,此间也自有不可言说的乐趣。我们的生命承载着种种幽闭负担,比如与自我共处,比如不断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潜力,比如费力地说服身边寥寥数人倾听我们的想法和需求。而新闻尽管多有负面,却恰能帮助我们解脱上述负担,可能越是惨烈效果越好。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忧虑和疑惑。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今天的新闻是:某男在网上与情妇聊至深夜,然后因疲劳驾驶导致车子翻下高架桥,压死桥下箱型车内的一家五口。另一桩的主角是个前途锦绣的大学生,在某次派对后神秘失踪,五天后在一辆小型出租车的后背箱里被发现碎尸。第三桩则讲述了网球女教练和十三岁弟子之间的师生恋。这些事桩桩离奇,相形之下,不由让我们庆幸自身的理智与幸运。视线移开新闻后,对于按部就班的轨迹,我们不由感到焕然一新的欣慰:幸好我们意志坚定,及时掐没了不寻常的欲望,所以至今尚未毒杀同事、或是谋害亲人然后埋在自家庭院。
  5
  从长期来看,这些新闻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我们与新闻朝夕相处之后,年年岁岁又还剩下些什么?关于走失的儿童、吃紧的预算、不忠的将军,当初的兴奋和恐惧去了哪里?除了中国在崛起、中非很腐败、教育要改革,抛开这一串模糊不清的老生常谈之外,在智慧的增长里,新闻报道又贡献了几分?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常并不深究,也算是种网开一面的姿态。我们总认为,对于新闻充耳不闻肯定不大对劲。要放弃这些早年建立的习惯并不容易,想当年我们在学校集会时,面对权威人物滔滔不绝发表自认为重要的讲话,就习惯了出于礼貌端坐聆听。
  质问新闻的重要性,并不是认为其无关紧要,而是想让我们的摄取回报更具自我意识。作为一份现象学记录,《新闻的骚动》再现了受众与新闻的一系列遭遇,从各种渠道拣选新闻片段,并加以刻意分析,其深究程度超越了新闻制作者的本意。基于的假定是——这些新闻片段的研究价值,也许并不亚于诗句或哲学。
  新闻的定义含糊不清,这也是刻意选择的结果。虽然各个新闻机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却也仍有充足的相似度,以形成一个共同的范畴,将收音机、电视、网络和纸媒等传统新闻领域,以左派右派、高雅通俗等对立的意识形态囊括在内。
  憧憬完美的新闻机构,并不意味着就此对当今媒体的经济与社会现实无动于衷,而是希望借此挣脱我们过于轻易接受的一系列悲观假设。
  6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才能有利于繁荣兴旺?目前,这个问题的破解仍处于早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闻的获取和传递成本都曾极为高昂,导致其对人类内心生活的影响颇为有限。而时至今日,要想寻找远离新闻的寸土,反而成了难题。午夜梦回之际,新闻端坐着等候我们,飞行于各大洲上空时,新闻贴身陪着我们,就连孩子就寝时分,新闻也在伺机劫持我们的关注。
  新闻的骚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内心的最深处。现如今,须臾的沉静已是一份奢侈,安静地入睡,或专心与朋友交谈都堪称小小的奇迹。要是某人能离开新闻旋涡一整天,只倾听窗外的雨声和自己的心声,其持戒水平当直追高僧。
  在新闻的影响之下,要想对抗因此而产生的嫉妒和恐慌、兴奋和焦虑,要想应对我们所被灌输的,但偶尔也不免怀疑是否值得了解的事务,我们也许需要一定的帮助,探究一下这个目前看来似乎过于寻常且无甚害处的习惯,以恐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
  (茉莉摘选自《新闻的骚动》[英]阿兰·德波顿著,丁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其他文献
这个夏天,母亲总说  自己的汗水已经流完  我才想起,她的半生已经过去  那些汗水如雨  滚落于厨房、柴堆与田野里  滋养我安逸的往昔,如今  她皱纹愈深的脸  像水土流失后的高原  我突然想放下自己的一生  留在老家,带她看花饮茶  浇灌那些被遗忘、快要渴死的庄稼  我想让那些落于各地的汗水  起死回生  我想让母亲的后半生  不再因缺水而患上新的皱纹  夏季如一封长信  蝉鸣持续到黄昏时候,终
期刊
秋日的骄阳,倦怠地照在斑驳的风火墙上,狭长的弄堂中拖着冷寂的阴影。屋脊上的藓苔和杂草,像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枯槁地伫立在秋风中,不离不弃地坚守着最后的残存。  这便是残存的后塍典当里。尽管在南街扩建中,拆除了一部分,但大部分建筑尚存。她倔强地挺立在历史的风雨中,无声地诉说当年的辉煌和如今的无奈。庆幸的是,在最近的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工作中,后塍典当里作为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物质遗存而加以保护。  第一次走
期刊
红河人  你们的好日子,过得像红河里欢乐的鱼。  在朝阳的金色里,打开一天的生活。夕阳下,我看不到你们清晰的脸庞。那结实的臂膀,在舞动的船桨,与你们的生命,相知相伴。  红河的每一滴水,都是热泪里,盛开幸福浪花。  清冽冽的红河水,展示了,它的蓝色之魂。  哪怕一张白纸,你们没有扔。为了青山绿水的红河,主动装进,衣口袋里。那也是你们,每天必须做好的事情。  这样的日子,你们承载着无谓的汗水,雨水。
期刊
很多年前的乡下,处处杂草丛生  村里人给娃取名土里土气  冬生、拾根、财发、六芽……  老人们说:名字贱,好养活  就像地里的草,年年生,年年长  很多年前的乡下,天空在打雷  十來岁的六芽在田里干活被雷击  这么多年过去  六芽的坟头  野草遍地
期刊
经过一场追逐与杀戮的战乱  我獨自一人流浪到这里  带着满身的伤,心事低迷  这是一个破败不再使用的庙宇  像我和这暗夜一样  孤独无依,被人遗弃  我在院子里席地而坐  白月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有细微的风  破旧的经幡飘动  幽淡的钟声在耳边响起  渐渐的清晰坚定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  我居然沉醉在这里  自那夜从这梦境里回来  我便时常闭上眼睛  用意念回去  这是独属于我的庙宇和白月光  带
期刊
电光似地燃烧着生命的图画  調皮的霜风吹拂在耳边  温柔如梦的昨日犹如鲜花一朵  秋风轻荡 苇的海上泛起波光  可爱的水晶的谐乐与历史  还有主人引起了一个秋水伊人  他与她 一湖水的距离  一湖水的情思  晶莹的秋霜附满苇的脚身  伊人啊,梦境中我赠你无限的生命流去  找不出人类生命相似的图画  朦胧的时候都舍弃了冰  动人的只剩下昨日经典的爱情  和无数的眼眸 不瞑  秋水已逝。30与30仍然
期刊
七月,台风过后的一天早晨,他们驾驶着渔船,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沿着新建成的渔港一直往北。那座远近闻名的渔场,以前称为龟鳖洋,两座树木茂密的山,形如龟,貌似鳖,趴伏在泛着幽微亮光的洋面上,从他看见它们的那天起,一直以固有的姿态沉默着,从没改变。  去龟鳖洋上抲鮸鱼。这是前辈们的口头禅。现在,它被叫做灰鳖洋,就像鮸鱼又被称为米鱼。这儿的人从来不会去考证,龟和灰,鮸和米是如此天差地别。现在,他们要去
期刊
风夹着咸鱼的味道  在崇武码头四处逃窜  飘摇的渔船被绳索锚定  白日的奔波此时告一段落  大海从遥远的地方赶来  涨潮了,海水倒灌人间  海浪拍打着礁岸,那声音  比女人的急促声更加欢快  远处灯塔的灯一闪一闪  從窗户照到很远很远的海岸  呼噜声此起彼伏,床板咯吱作响  结痂的伤疤在夜里开出花香  窃窃私语。一天就这样过去  影子和影子重叠,风中低吟  古老的“讨海掠鱼人”已入睡  孤独的夜,
期刊
雨水过后,鸟儿们排着时间的编队,不分昼夜地浩荡。大雁、仙鹤、黑嘴鸥、白头鸭……春天的声音,是群鸟回归叫声的电闪。  一个冬季的暗哑和沉寂写入历史,天空俯下身来,遍生云朵潮湿的芽孢。  有时凝望,云朵就像仙囊。东边抖出七八个开阖的雁阵,西边又变出几个白肚皮的莫名鸟群。小鸟的叫,有的尖利急促,像一群蓝鲸跃出海面;有的弱弱的,像一根茅草颤微微地从午夜的静水中站起。  仿佛是春雷预先派来的使者,全盘掏出最
期刊
暑气尚未减退。性急的秋风  匆匆登上季节的长廊  手持刀剑,威逼着谷物和草木  交出身体里的黄金  一杯茶,绿意正浓  却留不住那决绝的背影  被夏日点燃的激情  终抵不过一场秋雨的围剿  落叶背叛了天空  寂寥的蝉鸣,暗啞无力  ——时光的刀尖  步步紧逼江湖上崭露的锋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