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与恐惧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自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讲述了一位数学天才石神利用缜密的逻辑思维设下一场迷局,只是为了帮助失手杀死前夫的邻居靖子和她的女儿脱罪。随着警方的调查和天才物理学家汤川的不断推理,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本文主要是从《嫌疑人X的献身》的人物性格、情节安排、主题意蕴这三个方向进行剖析,其中石神的“献身”、汤川和靖子等人的两难选择以及电影的结局,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怜悯与恐惧相结合的悲剧精神,这也正是悲剧美学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悲剧精神;美学价值;怜悯;恐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37-03
  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石神不惜赔上一条无辜的性命和自己作为代价,去帮靖子和女儿美里脱罪。他是汤川口中不会出错的天才数学家,犯罪比数学更简单,但是他最后天衣无缝的计划,还是没有成功,因为他没有料到靖子最后会选择去自首。在这场看似没有纰漏的计划中,石神以为计算好了一切,但是他忽略了唯一的变量,那就是人。人性才是这场对决中最大的变量。随着电影结尾处石神见到靖子时痛苦倒地的哀嚎,不免让这个电影蒙上了一层悲剧意味。亚里士多德曾经在《诗学》中这样定义悲剧:“悲剧模仿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而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1]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无疑是一部富有悲剧意味的影片,其中许多的人物都在这样的悲剧基调中做出了基于自己价值取向的人生选择,而这些选择和事件又都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心情,从中体味到怜悯与恐惧。
  一、人物的悲剧性:爱却爱无能的自我牺牲
  (一)悲壮的“献身”式牺牲
  “中西方戏剧都是从献祭的宗教仪式中发展而来的, 牺牲在悲剧中作为被献祭的母题反复出现”,“有时作为具体的意象即人物的牺牲出现,有时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出现。”[2]《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献身”,归根究底,就是一种牺牲的体现。这里的牺牲是具体的意象,通过石神牺牲自己去换取靖子母女的自由来展现。“献身”究竟是何意义?看完电影便明了,“献身”其实就是石神将生命献祭给了她对靖子纯洁的爱情。在这个层面上,在石神身上可以看到古希腊悲剧英雄主人公的形态。在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顽强对抗命运,但仍在不知不觉中犯错,最后真相大白后,又勇于承担,主动进行自我放逐。这样个人英雄式的牺牲,在石神身上也同样得以体现。他纯洁又无私,帮助靖子母女脱罪,却并没有告诉她们他的“献身”计划,只希望靖子母女可以没有负担地追求幸福;他自信有担当,在计划实施過程中,说得最多的便是“请相信我的理性思考逻辑,只要遵照我的指令就不用担心”。这样的石神身上,有着浓浓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不怕牺牲,甘愿为爱而死,他一个人战斗,不需要帮助,因为一个人就足以运筹帷幄,靖子母女也不能称作是他的队友,她们只是按照石神的指示去做事,甚至都不知道完整的计划。石神一个人设计了一场以牺牲自己为结局的计划,何其伟大,又何其悲壮。毫无疑问,石神为爱情献身的牺牲就是悲剧精神最直接的展现。
  (二)恐怖却怜悯的爱情
  石神对靖子的爱为何如此之深,在电影里石神给靖子的信中可以找到原因。靖子拯救了他的生命,在他对这个世界绝望并试图自杀之时,靖子的出现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在他的眼里,爱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生命。他和靖子之间的感情究竟是否可以算作爱情?感觉有些勉强。靖子对石神的感情,从始至终都是十分复杂的。开始时,靖子对于石神无私的帮助,只是觉得感激和受宠若惊;再后来,她开始对石神超强的控制欲感到窒息并想要逃离;最后真相大白,她对于石神的“献身”又觉得不堪重负和无比愧疚。这场爱,更像是石神自己导演的一场独幕剧,他妥善地安排好了一切,从开始到结局,都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甚至不需要女主角的回应,他的爱只管输出,却不求回报。可这份爱,伟大之余却不免有些诡异,就像这场“献身”一般,让人觉得怜悯却有一丝恐惧。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一书中界定悲剧人物。他认为“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既不能引起同情,也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还有“不应表现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此种安排可能会引起同情,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还有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1]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在他看来,让人感到怜悯和恐惧的人物,才能算作悲剧人物。之所以怜悯,是因为悲剧人物遭遇了不该遭受的不幸,之所以恐惧,是因为大家和遭受不幸的人一样。从这个层面来讲,石神就是亚里士多德定义下当之无愧的悲剧主人公。纯洁如斯,为了爱可以牺牲性命,但残忍如他,杀死无辜的流浪汉作为这场爱情献祭的牺牲品。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杀了人,犯下了错,但他绝不是一个恶人,他无私慷慨,为爱抛弃一切。在石神的心中,一定有着自己衡量这个世界价值的标准,而在这一套标准里,比生命更珍贵的,是他对靖子的爱。可这份爱,偏激到让人恐惧,也卑微到令人怜悯。
  二、情节的悲剧性: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中,许多的角色都曾陷入两难的境地,摇摆于两个选择之间。汤川犹疑于说出真相和隐瞒真相之间,靖子徘徊在接受“献身”追寻幸福和自首赎罪之间。每个人物选择都不是能用简单的对错二字可以帮他们指引方向的。“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两种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的冲突”[3]。所以他们的挣扎也是悲剧的精神所在。
  (一)汤川:真相与意义之间的徘徊
  在电影一开始,崇尚科学和理性的汤川就对内海薰说:“所有的事件都有原因。”他坚信科学可以解释这世上除了爱的一切事物。但他认为:“爱,就是非理性的象征。”   内海薰在发现汤川推理出了真相却打算帮石神隐瞒下来的时候,曾愤愤地说道:“我所认识的汤川老师,是一位不会被感情左右,总是非常理性,而且比谁都想知道真相的人。”但这样的他,也犹豫了。因为他视石神为朋友,因为石神对他说“即使问题解开了,也没有人会幸福的。”真相究竟有没有幸福更重要?如果不揭露真相,石神将完成自己的心愿,他会带着满足和安心入狱,而靖子也会在石神的安排下获得幸福。如果所有人都能幸福,真相是否仍然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他真的徘徊过,他一度将真相埋藏了起来。但是他后来意识到不对,还有那个被石神当作是时钟某个部分,背负着齿轮任务的流浪汉,这一场看似幸福的结局里,并没有他的名字。比作背负著齿轮的任务,仿佛生来就是为了让时钟运作的。但是在神的眼中,这个流浪汉的人生价值就是成为自己这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帮助自己实现计划。可是对于流浪汉来说,没有人可以定义他的人生价值。石神所谓的幸福,建立在了失去一条无辜的生命作为代价的基础之上,太不公平。最终,汤川的理性还是战胜了感性,与其说是他站在了法律的那一边,不如说他选择了理性,做出了他的价值观下认为的正义的决定。
  汤川的心理斗争也是两种伦理力量的一次争斗,做哪一个选择,他都会同样的痛苦。选择说出真相,为情理所不容,他会亲手送他的朋友入狱;选择隐瞒真相,为法理所不容,他也会为做出了与自己价值观相违背的事情而揪心。痛苦的根源,就是被自己视为精神挚友的石神,却做出了与自己价值观背道而驰的选择,也因此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最后,真相和所谓意义之间,他还是选择了真相。他将真相告诉了靖子,也间接促成靖子的自首。
  (二)靖子:接受与救赎之间的摇摆
  靖子在电影里同样是一个悲剧人物的化身,她因懦弱被前夫不断骚扰,又因力量薄弱只能选择用最不恰当和最激烈的方式反抗前夫,也从而陷入深渊之中。她也曾接受并感激石神在深渊之外向她伸出的手,但当发现这份帮助已经沉重到负担不起的时候,善良让她选择自首。她不是从一开始就想去自首的,起初她也是听话地遵循石神的指示试图逃离法律的制裁。最后得知石神帮她们脱罪的方式是献上自己的自由与清白时,在这份无法负担的压力之下,才终于选择承担。
  靖子的斗争也是真实存在的。她可以选择在杀了人之后第一时间就自首,但她首先选择了逃避,在石神的指引下和警察暗暗博弈。但是在最后,本可以选择接受石神心甘情愿的付出然后走向幸福。只要装作不知道真相,她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从此,她没有牢狱之灾的担忧,也没有恐怖的前夫,过往的种种都会停留在过去。但她做不到,精神世界中一定有两股力量在不停地斗争,最后她灵魂中善良的部分战胜了投机的部分,选择用自己的自由去赎罪。
  三、主题的悲剧性:由对立走向统一的崇高与美
  悲剧人物其实就是一类伦理力量的化身,比如石神和汤川,他们分别代表了一类伦理力量。“当这样两种孤立的力量相遇而又各自坚持片面绝对的要求时,结果就造成悲剧的冲突”。[4]电影一直以天才数学家石神和天才物理学家汤川之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线索展开叙述。就如同电影中汤川询问石神的那个问题:出一个很难的题目和解答那个问题哪一个更难?以石神不断的编织问题,汤川追着他的脚印去推理,电影就这样一点一点推进,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这场博弈中,看似是两个天才的解谜,一场数学逻辑和物理思维的博弈,但其实是理性与感情的一次对决,是法理与情理的一场战争。
  “这两种互相冲突的伦理力量就其本身而言,每一种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宇宙的存在本身必须要各种精神力量一致合作”。[4]悲剧的结局,有时冲突双方同归于尽,但有时也可以归于和解。无论这两种是哪一种结局,都是最终达到和谐。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就是两种冲突力量达成和谐的体现。结局带来的恐惧不再是简单行为带来的恐怖体验,而是面对不可违抗的力量时的恐惧;怜悯不只是对于悲剧人物不幸遭遇的同情,而是对于他所代表的伦理力量的一种深切遗憾与惋惜。一定有许多人选择与石神站在了一起,为这个和自己一样感性至上,可以为爱牺牲一切的人而打动,也会在他精心谋划的棋局,一子出错,满盘皆输时,感到遗憾与无奈。
  汤川在追逐真相的过程中,曾经对石神说:这个问题一定有答案。那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随着电影的落幕,汤川解出了石神设下的问题,找到了所谓的真相。理性似乎战胜了感性,所有基于感性出发的人都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直到最后,即使靖子选择了自首,石神也从来没有承认过真相。所以,只是汤川的理性战胜了感情,但是这不会改变石神的选择。石神直到电影的结束,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仍是无悔。这场杀人案件的来龙去脉一定有答案,但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没有答案。在电影的最后,两种冲突随着靖子的自首而逐渐走向统一,也意味着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也归于统一,不免让结尾多了一层崇高意味,余味无穷。
  在《悲剧心理学》中,朱光潜先生曾探讨过悲剧感与崇高感的区别,他认为悲剧总是有崇高感,但是崇高感未必都是悲剧感。悲剧感的独特属性就是怜悯的感情。所以,“只有怜悯并不足以产生悲剧效果,而单是恐惧同样不足以产生悲剧效果。”何为悲剧,不单是情节可怕或者灾难,结局处也一定要让人们觉察到惋惜,让人们为之动情,遗憾或者悲伤。这些都是怜悯的感情。《嫌疑人X的献身》的结局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结尾处石神和靖子的相遇痛哭,石神的几声哀嚎和呐喊,这些悲壮的情节,一定戳中了人们内心最柔情的部分,让人为之怜悯。
  四、结语
  《嫌疑人X献身》中,有爱而不会爱,最后爱的悲壮的石神;有理性擅长推理却也犹豫过的汤川;有命运艰苦懦弱但善良的靖子。这些人物都在不断地挣扎、寻找。电影中有无数没有对错的选择、难以定义的情感、让人揪心的结局。这些都构成了富有悲剧意味的《嫌疑人X的献身》,而构成悲剧意味最核心的,是恐惧与怜悯的感受。在恐惧与怜悯中,人们体味着《嫌疑人X的献身》中独特的悲剧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张会会.悲剧中的牺牲母题——浅析悲剧与牺牲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4,(07).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其他文献
【摘要】余华作为“先锋派”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在他创作早期以冷峻的风格直击人性的丑陋与罪恶。后期随着文学创作环境的改变,他开始探索新的写作风格,逐渐转向现实。本文将从《活着》为例,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除了身临其境般感受文中主人公生活的苦难与进行同情之外,还可以试图从苦难的来临、苦难中的温暖以及与苦难同行等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探求作者试图传达的存在于苦难背后——以“温暖”为主线,揭示在悲
期刊
【摘要】“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冯梦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本聚焦于“三言”中以苏州城市为故事背景的内容,阐述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内容,展现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文化特点。  【关键词】人物;地域;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25-02  基金项目:本文
期刊
【摘要】《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也是叶圣陶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相较于时间维度,从空间转移的角度看倪焕之的生活道路显然更为切合。在“城镇—乡镇—上海”的空间转移过程中,倪焕之完成了三个“有望—无望—有望”的互文叙事,这正是他追求真理,勇往前行的证明。  【关键词】《倪焕之》;空间转移;互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1834年别林斯基在《望远镜》的副刊《杂谈》上发表成名作《文学的幻想》,随后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和提出了许多文学和美学创见,奠定了其现实主义批评开创者的地位。他所提出的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论述至今不朽。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遗产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探讨的,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别林斯基关于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及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别林斯基;俄国文学;民族
期刊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代表之一,是马克思初次尝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研究。基于中国知网的409篇期刊文献对著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索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实践”“异化劳动”等,并对其进行前沿探索。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子承父业这一观念在社会上享有根深蒂固的认同感,但它隐藏的是阶层间不公平的代际传递。以布尔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观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子承父业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文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学校教育负责审查和排斥,这使优势阶层稳固自己特权的同时将下层阶层排除在外,是优势阶层对自身利益的变相维护,这种维护进一步稳固以优势阶层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关键
期刊
【摘要】武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特有的江湖精神,几代人回忆里的忠义情怀。虽近年来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武侠作品逐年减少,但通过对热播的武侠剧《山河令》进行分析,可以对比大陆新武侠和传统武侠作品的异同,从而得出中国武侠作品的典型人物的类型转变、“侠义道”精神的重置和海外文化输出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江湖;新武侠;年轻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从表面看,“封建”一词自古便有,来源于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到近代以前,“封建”一直被作为与“郡县”相对应的词汇使用。近代兴盛起来的“封建”一词,却是对西文“feudalism”的翻译,虽与中国原有的“封建”在语义上有一定联系,但其内涵已扩充,从而引起诸多纷争和讨论。本文拟从国家体制、社会与政治批判三个角度,对“封建”一词进行梳理。  【关键词】“封建”;国家体制;社会与政治
期刊
【摘要】《深入北方的小路》是作家弗拉纳根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以日本“死亡铁路”集中营战俘为题材的小说中,弗拉纳根展示了日本文化矛盾的两面——对美和崇高的极度追求和对普通生命的极度残暴,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二战中日本文化与侵略的共谋。  【关键词】弗拉纳根;《深入北方的小路》;二战创伤叙事;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
期刊
【摘要】评书艺术是中国口头文学的优秀代表,无论是精彩的打斗场面还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与评书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技巧分不开。传统评书长篇居多,龙套人物三教九流层出不穷,但以前的老评书艺人大多目不识丁,却能牢牢记住书中人物的姓名与绰号且能根据自身积累的说书经验自行创造人物姓名与绰号,本文就这一现象作梳理分析,解释其成因。  【关键词】评书;龙套;书套子;姓名绰号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