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就能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属性,主要体现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能够正确指导实践;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大众化”是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双向互动的实践主体,双方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传播与接受,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刊特刊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一文,以飨广大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就要在全党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要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看家本领”,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根本的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论供给、理论需求、理论传播途径和方式,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为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在引领、贯穿、融入上下功夫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突出,怎么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社科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因为在当代中国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所谓“贯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武装工作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过程,贯穿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当前最紧迫的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所谓“融入”,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精心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下大力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特别是要抓好学校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的就是要在引领、融入、贯穿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卓有成效。
在跟得上、贴得紧、能结合上下功夫 所谓“跟得上”,就是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的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跟得上形势变化的要求、跟得上人民群众对理论的需求。理论要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不能滞后于实践,随着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的加快,理论武装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紧紧跟上。所谓“贴得紧”,就是指理论武装工作必须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贴紧实践、贴紧生活、贴紧群众。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发挥作用,必须被干部群众所掌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就是人,理论必须关切人,才能抓住人。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必须植根于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是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大众化中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理论脱离了群众,群众就会离开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挥真理的力量,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于它紧贴群众的生活。所谓“能结合”,就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大众化中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吃透理论这一头,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所谓“立地”,就是要吃透实践这一头,吃透了实践才能接地气,才能植根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在“能结合”上下功夫,就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面对面、肩并肩、心连心上下功夫 “面对面”就是理论要直面现实,要面对问题,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就是要回答干部群众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回答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关切老百姓关心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要关切民生,关切老百姓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利益问题,如果就理论来讲理论,空对空,理论武装就无法取得实际成效。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既要发挥理论解释世界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更要发挥理论改造世界和指导实践的功能。“肩并肩”就是在理论传播中,要思想上尊重受众,情感上关心受众,方式上理解受众。理论宣传和教育不能居高临下,一定要与广大干部群众平等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行情感的融通。如果居高临下,采取说教的方式,老百姓不一定接受。所以,要“肩并肩”,营造民主的氛围,用研讨的方式,用交流互动的方式,用对话的方式,推进理论武装工作,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心连心”就是要架起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连起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纽带,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在于与人民群众情感相通、思想相融,只有与人民群众交真心、讲真话、讲实话,把理论讲到群众的心坎上,使我们提供的理论产品与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会真正实现。
在认知、认同、转化上下功夫 “认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要被干部群众所掌握,必须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为干部群众所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斋走向现实生活,从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一方面要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挥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作用,又要发挥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微博等的作用。“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被干部群众认同,就实现不了大众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会被干部群众认同,就因为它有真理的力量,它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还能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当前,在“认同”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之所以要下功夫推进大众化,就是不仅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更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内化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
作者张瑞才简介
张瑞才,1963年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代表作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生态问题研究》《邓小平社会发展论》《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责任编辑:李金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就能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属性,主要体现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能够正确指导实践;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大众化”是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双向互动的实践主体,双方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传播与接受,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刊特刊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一文,以飨广大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就要在全党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要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看家本领”,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根本的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论供给、理论需求、理论传播途径和方式,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为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在引领、贯穿、融入上下功夫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突出,怎么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社科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因为在当代中国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所谓“贯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武装工作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过程,贯穿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当前最紧迫的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所谓“融入”,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精心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下大力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特别是要抓好学校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的就是要在引领、融入、贯穿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卓有成效。
在跟得上、贴得紧、能结合上下功夫 所谓“跟得上”,就是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的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跟得上形势变化的要求、跟得上人民群众对理论的需求。理论要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不能滞后于实践,随着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的加快,理论武装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紧紧跟上。所谓“贴得紧”,就是指理论武装工作必须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贴紧实践、贴紧生活、贴紧群众。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发挥作用,必须被干部群众所掌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就是人,理论必须关切人,才能抓住人。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必须植根于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是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大众化中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理论脱离了群众,群众就会离开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挥真理的力量,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于它紧贴群众的生活。所谓“能结合”,就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大众化中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吃透理论这一头,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所谓“立地”,就是要吃透实践这一头,吃透了实践才能接地气,才能植根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在“能结合”上下功夫,就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面对面、肩并肩、心连心上下功夫 “面对面”就是理论要直面现实,要面对问题,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就是要回答干部群众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回答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关切老百姓关心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要关切民生,关切老百姓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利益问题,如果就理论来讲理论,空对空,理论武装就无法取得实际成效。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既要发挥理论解释世界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更要发挥理论改造世界和指导实践的功能。“肩并肩”就是在理论传播中,要思想上尊重受众,情感上关心受众,方式上理解受众。理论宣传和教育不能居高临下,一定要与广大干部群众平等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行情感的融通。如果居高临下,采取说教的方式,老百姓不一定接受。所以,要“肩并肩”,营造民主的氛围,用研讨的方式,用交流互动的方式,用对话的方式,推进理论武装工作,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心连心”就是要架起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连起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纽带,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在于与人民群众情感相通、思想相融,只有与人民群众交真心、讲真话、讲实话,把理论讲到群众的心坎上,使我们提供的理论产品与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会真正实现。
在认知、认同、转化上下功夫 “认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要被干部群众所掌握,必须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为干部群众所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斋走向现实生活,从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一方面要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挥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作用,又要发挥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微博等的作用。“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被干部群众认同,就实现不了大众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会被干部群众认同,就因为它有真理的力量,它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还能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当前,在“认同”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之所以要下功夫推进大众化,就是不仅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更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内化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
作者张瑞才简介
张瑞才,1963年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代表作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生态问题研究》《邓小平社会发展论》《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责任编辑: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