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自治的幻象与权力支配——司法调解中的当事人与司法场域

来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讨论的是当事人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场域与司法调解的关系,包括当事人与法律、当事人与司法权威、当事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并得出下述结论:司法调解实际上是以一种当事人对权力支配的不意识甚至是依赖为前提才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司法调解实质上是司法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某种同源性造成的,它既不是法院或者政治领域的单方面强加,也不是社会的单方面需求的产物,而是两个历史相遇的结果。
其他文献
西方技术伦理的嬗变表明伦理对技术是一种责任,责任伦理是对当代技术最好的责任。技术责任主体的审查及其伦理规范的确立、“风险社会”的挑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成为当代责任
张立文先生通过梳理中国哲学的发展沿革,提出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成为和合学创新的哲学方法。和合学是张先生的哲学建构,也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创新。其中,从中国哲学史中体贴
刑事司法职权配置是国家权力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分配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国家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刑事司法职权配置不同于刑事诉讼结构,反映了控诉机关和审判机关履行刑事诉讼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