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的处境,真的历史性改变了!
这是我前一段接连出差,有幸与多家国内优秀企业高层接触后,由衷的感触。
海尔、苏宁、美凯龙的身前还有谁?
当我站在“海尔论坛”的鸡尾酒会现场,与海尔集团两位新任轮值总裁梁海山和周云杰交流中,能强烈感受到海尔环顾四望时的茫然。是的,当海尔一直是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时,海尔心中一直有着自己的偶像。海尔从不是技术崇拜者,他们相信管理的力量。因此,丰田的精益生产和戴尔的直销模式,曾是五六年前张瑞敏的标杆。但如今,这两家企业的光环已然不再。苹果吗?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很多业界人士都不看好其未来;而力压苹果的三星呢?很少有人认为三星会引领全球商业模式。这时张瑞敏的演讲声传来:“所谓成功,也只是你幸运把准了一次时代的脉搏,而不代表你能永远成为时代的企业。”在海尔身前,已没有标杆。
与海尔行业“毗邻”的苏宁,曾经只是南京街头一个小门脸,没有人知道张近东这个年轻人能做成什么。但即便是后来在被媒体爆炒的“美苏争霸”时代,沃尔玛、亚马逊、苹果……这些响当当的国际级企业,都曾是苏宁等众多企业难望项背的高峰。那时,做“中国的沃尔玛”、“中国的亚马逊”、“中国的苹果”都曾是众多有志中国企业的梦想。但是,当如今张近东掷地有声地提出“苏宁,既不是沃尔玛,也不是亚马逊,而是沃尔玛+亚马逊”时,我们知道,在苏宁身前,已没有标杆。
与苏宁行业“毗邻”的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新更只是一个小木匠出身。当十几年前我采访他时,他的卖场虽已颇具规模,但是在他心目中,偶像有趣地在通过“斗争”的形式历历在目:那时,车建新“很有魄力”地要求红星美凯龙的卖场选址就在麦德龙的对面。因为只有与最强大的对手不断面对面地过招,自己才会真正迅速成为高手。言犹在耳。而最近当我再次坐在车建新面前,半开玩笑地问他:“您现在还会选择追着麦德龙开店吗?”此时的车建新只是憨憨地摇头一笑,淡然到无需解释。我知道,麦德龙在红星美凯龙身前,也已经“消失”了。
而与卖场行业“毗邻”的物流业,近年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以至于马云“退休”后立即一头扎了进去。日前有一家近年扩张非常迅速的物流企业的高管急切地找到我,倾诉企业文化与内报内刊在帮助企业强化员工管理时的诸多苦恼。他和老板,此刻都很希望《中外管理》能帮助他们一起将企业的内报内刊更有效地办起来。但是,他们也有纠结,因为当他们急于突破时,忽然发现将内报内刊“外包”给媒体,也似乎是没有标杆典范可循的。
踽踽身影,
我们还需等多久?
是的,中国各行业的领头企业在纷纷走过20-30年后,不约而同地发现在自己的身前,已经没有了标杆。这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国企业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不论我们学谁,还没等学明白,那个标杆自己就倒下了;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再没一个能令自己信服的高人告诉你,是对了还是错了。于是,中国企业只有自己“踽踽独行”。海尔在埋头亘古未有的“人单合一”,苏宁在高调首开先河的“云商战略”,美凯龙也于无人指点中在茫茫历史中寻找着“中国创造”的鼻祖,那家物流企业则在七上八下中坚持联姻《中外管理》。
“中国创造”或“中国式管理”,曾那样响亮,又那样引发嘲笑。因为它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研究出来的,更不是扶持出来的。它是靠真枪实弹的竞争,基于慢慢积累的自信,勇敢地“闯”出来的!
当然,“闯”远不像它读起来那样一蹴而就,而是靠反复摔打和挫折,慢慢“长”出来的,“磨”出来的。因而我们对他们,还需要报以耐心。但也许不需要太大的耐心,因为我们需要等待的时间不会太久了,我相信。
这是我前一段接连出差,有幸与多家国内优秀企业高层接触后,由衷的感触。
海尔、苏宁、美凯龙的身前还有谁?
当我站在“海尔论坛”的鸡尾酒会现场,与海尔集团两位新任轮值总裁梁海山和周云杰交流中,能强烈感受到海尔环顾四望时的茫然。是的,当海尔一直是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时,海尔心中一直有着自己的偶像。海尔从不是技术崇拜者,他们相信管理的力量。因此,丰田的精益生产和戴尔的直销模式,曾是五六年前张瑞敏的标杆。但如今,这两家企业的光环已然不再。苹果吗?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很多业界人士都不看好其未来;而力压苹果的三星呢?很少有人认为三星会引领全球商业模式。这时张瑞敏的演讲声传来:“所谓成功,也只是你幸运把准了一次时代的脉搏,而不代表你能永远成为时代的企业。”在海尔身前,已没有标杆。
与海尔行业“毗邻”的苏宁,曾经只是南京街头一个小门脸,没有人知道张近东这个年轻人能做成什么。但即便是后来在被媒体爆炒的“美苏争霸”时代,沃尔玛、亚马逊、苹果……这些响当当的国际级企业,都曾是苏宁等众多企业难望项背的高峰。那时,做“中国的沃尔玛”、“中国的亚马逊”、“中国的苹果”都曾是众多有志中国企业的梦想。但是,当如今张近东掷地有声地提出“苏宁,既不是沃尔玛,也不是亚马逊,而是沃尔玛+亚马逊”时,我们知道,在苏宁身前,已没有标杆。
与苏宁行业“毗邻”的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新更只是一个小木匠出身。当十几年前我采访他时,他的卖场虽已颇具规模,但是在他心目中,偶像有趣地在通过“斗争”的形式历历在目:那时,车建新“很有魄力”地要求红星美凯龙的卖场选址就在麦德龙的对面。因为只有与最强大的对手不断面对面地过招,自己才会真正迅速成为高手。言犹在耳。而最近当我再次坐在车建新面前,半开玩笑地问他:“您现在还会选择追着麦德龙开店吗?”此时的车建新只是憨憨地摇头一笑,淡然到无需解释。我知道,麦德龙在红星美凯龙身前,也已经“消失”了。
而与卖场行业“毗邻”的物流业,近年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以至于马云“退休”后立即一头扎了进去。日前有一家近年扩张非常迅速的物流企业的高管急切地找到我,倾诉企业文化与内报内刊在帮助企业强化员工管理时的诸多苦恼。他和老板,此刻都很希望《中外管理》能帮助他们一起将企业的内报内刊更有效地办起来。但是,他们也有纠结,因为当他们急于突破时,忽然发现将内报内刊“外包”给媒体,也似乎是没有标杆典范可循的。
踽踽身影,
我们还需等多久?
是的,中国各行业的领头企业在纷纷走过20-30年后,不约而同地发现在自己的身前,已经没有了标杆。这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国企业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不论我们学谁,还没等学明白,那个标杆自己就倒下了;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再没一个能令自己信服的高人告诉你,是对了还是错了。于是,中国企业只有自己“踽踽独行”。海尔在埋头亘古未有的“人单合一”,苏宁在高调首开先河的“云商战略”,美凯龙也于无人指点中在茫茫历史中寻找着“中国创造”的鼻祖,那家物流企业则在七上八下中坚持联姻《中外管理》。
“中国创造”或“中国式管理”,曾那样响亮,又那样引发嘲笑。因为它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研究出来的,更不是扶持出来的。它是靠真枪实弹的竞争,基于慢慢积累的自信,勇敢地“闯”出来的!
当然,“闯”远不像它读起来那样一蹴而就,而是靠反复摔打和挫折,慢慢“长”出来的,“磨”出来的。因而我们对他们,还需要报以耐心。但也许不需要太大的耐心,因为我们需要等待的时间不会太久了,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