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二胡还没有成为一门独奏乐器之前,是作为苏南地区地方戏曲和曲艺的主奏乐器而存在的,现今的苏南地区在古代分属于吴越支脉,这片区域被长江和太湖环绕,故这一区域的音乐文化具有江南的艺术特征。吴越地区的乐种繁多,代表性的乐种有昆曲、江南丝竹、弹词、江南民歌。二胡作为一种伴奏乐器被广泛运用在昆曲、江南丝竹等乐种中。而这两种乐种的音乐风格极为相近,都有着江南婉约、秀美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苏南;二胡;音乐风格;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江南丝竹的一些乐曲原本就是昆曲的曲牌,比如江南丝竹的乐曲《朝元歌》。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甘涛先生认为,江南丝竹“全面其审美情趣秉承了昆曲的传统,追随其秀雅、柔婉、细腻、舒缓、明快的歌唱风格;在总体上表现出‘优美、清新、精致、细腻’的乐种特色。二胡能够作为这两种音乐形式的伴奏乐器,想必是因其柔婉、细腻的音乐风格与苏南地区的戏曲曲艺相契合。据《礼记·乐记》记载“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提琴作为明代一种弓弦乐器,与二胡的音色相近,音色的都是悠扬而清亮的,适合表现清丽,柔美的江南乐曲。
苏南地区的二胡演奏家们大都从小生长在江南地区,从小受到江南文化、江南地区更种多种的熏陶,长期以往这些二胡演奏家的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都带有浓浓的江南风味。再加上近代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对二胡音域进行了改良,二胡的音域得以拓宽了三个八度,提高了二胡的音质音色,让其音色更加清亮。近代以来,二胡演奏技法的不断革新和完善了二胡演奏风格。演奏风格雅致、细腻,这与江南音乐文化一脉相承。除此之外这些二胡演奏家大多有着与民间艺人学习交流的经历。刘天华就曾多次像民间艺人请教,还曾向当时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民间乐人华彦钧从小生长在无锡的道观,受到了江南道观音乐民间音乐的影响;蒋风之自小就跟自家村庄里的农民王老四学习竹笛。黎松涛少年时期就与当地的民间乐人华彦钧相识,向他请教了二胡技艺等等。外部环境的潜移默化是形成一定审美趣味的关键因素,内部的耳濡目染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料显示这些二胡演奏家有些是出生在音乐世家、书香世家,这些名门子弟深受家族文化的影响。比如著名的二胡演奏家甘涛,他的父亲甘贡三是与吴梅、溥西园并列的京昆名家,甘涛的幼年是在丝竹声种度过的,所以甘涛自小就学习昆曲、江南丝竹,上中学时就有了“南胡圣手”的称号。还有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项祖英,他的父亲项印石是近代“吴平国乐社”的创始人之一,自小也是泡在江南丝竹等民间乐种中度过的,诸如此类还有周少梅的家族个个都是丝竹高手等等。以上的例子说明了这些二胡演奏家的音乐审美情趣是由苏南文化环境与家庭环境二者结合所导致的。那为什么二胡可以在20世纪这个纷乱的时代得以成为一门独奏乐器?为什么二胡可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受到大众的喜爱呢?笔者认为除了刘天华的贡献之外,深究其根本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在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音乐文化心理。
古代中国的文化心理建构受到了中国几千年政治制度与思想哲学的重大影响,自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古人认为音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和性格,此后历代君王实行的政治制度也都延续了礼乐制度。在思想哲学方面,儒家和道家一直主导着中国的意识形态。儒家崇尚的等级制度和三纲五常一直维护着封建王朝的统治,所以一直是封建统治大力倡导的思想学派。第一在音乐观方面儒家认为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据汉代《新论·琴道》有这样的记载:“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他们认为古琴具有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古琴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钟爱的乐器,一直是一种高度文化属性的音乐形式。自魏晋以来形成了文人音乐这种古代音乐文化的形式,加速了琴文化的发展。而文人音乐具体是指历代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最主要包括的是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黄翔鹏先生在他的文章《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中这样写道:“古琴音乐和昆曲历来是被看作保存着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宝库。”可见古琴与昆曲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琴音乐与昆曲的相似之处,一是在于这两种音乐形式都被士大夫所喜爱,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深究其中缘由,是因二者在美学趣味的相似所致。二是在于昆曲和古琴得以繁盛的初始地都是在苏南地区。昆曲作为苏南最为著名的乐种,受到全国人民的喜欢,古琴对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琴派虞山派和广陵派都是以苏南地区的城市为中心。
第二在音乐美学方面,儒家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音乐非常符合学派提出的中庸之道的哲学观点,而这种平和的南方音乐,素来给人以淡雅,柔婉,含蓄之感。南方音乐十分符合封建统治阶层提倡的“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再者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也加速了南方音乐的传播,南方音乐不断北入中原——数次南乐北渐的过程中,南方音乐的含蓄、和雅等风格性特征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特征。
综上所述,苏南二胡演奏家群体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特征,音乐风格清丽、婉约,不雅不俗。这种审美情趣与中国的主流审美理想相契合,这也是二胡得以在二十世纪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國音乐学,1987 (04).
[2]李祖胜.江南文化与二胡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苏南;二胡;音乐风格;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江南丝竹的一些乐曲原本就是昆曲的曲牌,比如江南丝竹的乐曲《朝元歌》。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甘涛先生认为,江南丝竹“全面其审美情趣秉承了昆曲的传统,追随其秀雅、柔婉、细腻、舒缓、明快的歌唱风格;在总体上表现出‘优美、清新、精致、细腻’的乐种特色。二胡能够作为这两种音乐形式的伴奏乐器,想必是因其柔婉、细腻的音乐风格与苏南地区的戏曲曲艺相契合。据《礼记·乐记》记载“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提琴作为明代一种弓弦乐器,与二胡的音色相近,音色的都是悠扬而清亮的,适合表现清丽,柔美的江南乐曲。
苏南地区的二胡演奏家们大都从小生长在江南地区,从小受到江南文化、江南地区更种多种的熏陶,长期以往这些二胡演奏家的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都带有浓浓的江南风味。再加上近代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对二胡音域进行了改良,二胡的音域得以拓宽了三个八度,提高了二胡的音质音色,让其音色更加清亮。近代以来,二胡演奏技法的不断革新和完善了二胡演奏风格。演奏风格雅致、细腻,这与江南音乐文化一脉相承。除此之外这些二胡演奏家大多有着与民间艺人学习交流的经历。刘天华就曾多次像民间艺人请教,还曾向当时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民间乐人华彦钧从小生长在无锡的道观,受到了江南道观音乐民间音乐的影响;蒋风之自小就跟自家村庄里的农民王老四学习竹笛。黎松涛少年时期就与当地的民间乐人华彦钧相识,向他请教了二胡技艺等等。外部环境的潜移默化是形成一定审美趣味的关键因素,内部的耳濡目染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料显示这些二胡演奏家有些是出生在音乐世家、书香世家,这些名门子弟深受家族文化的影响。比如著名的二胡演奏家甘涛,他的父亲甘贡三是与吴梅、溥西园并列的京昆名家,甘涛的幼年是在丝竹声种度过的,所以甘涛自小就学习昆曲、江南丝竹,上中学时就有了“南胡圣手”的称号。还有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项祖英,他的父亲项印石是近代“吴平国乐社”的创始人之一,自小也是泡在江南丝竹等民间乐种中度过的,诸如此类还有周少梅的家族个个都是丝竹高手等等。以上的例子说明了这些二胡演奏家的音乐审美情趣是由苏南文化环境与家庭环境二者结合所导致的。那为什么二胡可以在20世纪这个纷乱的时代得以成为一门独奏乐器?为什么二胡可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受到大众的喜爱呢?笔者认为除了刘天华的贡献之外,深究其根本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在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音乐文化心理。
古代中国的文化心理建构受到了中国几千年政治制度与思想哲学的重大影响,自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古人认为音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和性格,此后历代君王实行的政治制度也都延续了礼乐制度。在思想哲学方面,儒家和道家一直主导着中国的意识形态。儒家崇尚的等级制度和三纲五常一直维护着封建王朝的统治,所以一直是封建统治大力倡导的思想学派。第一在音乐观方面儒家认为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据汉代《新论·琴道》有这样的记载:“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他们认为古琴具有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古琴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钟爱的乐器,一直是一种高度文化属性的音乐形式。自魏晋以来形成了文人音乐这种古代音乐文化的形式,加速了琴文化的发展。而文人音乐具体是指历代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最主要包括的是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黄翔鹏先生在他的文章《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中这样写道:“古琴音乐和昆曲历来是被看作保存着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宝库。”可见古琴与昆曲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琴音乐与昆曲的相似之处,一是在于这两种音乐形式都被士大夫所喜爱,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深究其中缘由,是因二者在美学趣味的相似所致。二是在于昆曲和古琴得以繁盛的初始地都是在苏南地区。昆曲作为苏南最为著名的乐种,受到全国人民的喜欢,古琴对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琴派虞山派和广陵派都是以苏南地区的城市为中心。
第二在音乐美学方面,儒家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音乐非常符合学派提出的中庸之道的哲学观点,而这种平和的南方音乐,素来给人以淡雅,柔婉,含蓄之感。南方音乐十分符合封建统治阶层提倡的“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再者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也加速了南方音乐的传播,南方音乐不断北入中原——数次南乐北渐的过程中,南方音乐的含蓄、和雅等风格性特征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特征。
综上所述,苏南二胡演奏家群体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特征,音乐风格清丽、婉约,不雅不俗。这种审美情趣与中国的主流审美理想相契合,这也是二胡得以在二十世纪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國音乐学,1987 (04).
[2]李祖胜.江南文化与二胡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