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00年以来,长沙市在消费经济的推动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市功能的完善、地域空间的逐渐扩大已成为长沙市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代表城市建设土地规模的无限扩大,也不是城市建筑的单一增加。如何对长沙市的城市发展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成为了当下市政规划建设者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长沙市的城市空间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对长沙市的城市空间定位展开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长沙;城市定位;发展;空间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是集人类生产发展、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场所,而对于这种场所的构成,土地是最基本的要素。那么如何对长沙市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部署,以及如何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定位呢?我们必须站在高起点,以长远的眼光来思考与建设长沙,并且站在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来合理的定位与构建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一、 对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制约
城市的雏形,多因早期农业发展、军事防御及商业贸易的需要,长沙城市规模的最初形成,即是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地理优势。长沙市地形独特,从四周地理形态来看,湘江将整个长沙一分为二,西岸多山地,给早期居民的定居生活产生了极大的不便;东岸地势平坦开阔,非常适合居民的生产、生活,又因占据浏阳河、捞刀河等河运优势,非常有利于古代交通往来与城防。因此,早期长沙即集聚了大量居民来此定居,经过时间的推移,即逐步形成了后来长沙城的规模。
自建国以来,长沙市因人口数量的激增,大量居民被迫外迁至西岸,城市空间由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伴随着这种空间格局的变化,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即湘江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两岸居民生活往来。加上西岸岳麓山系的横卧,东岸东、南方向的丘陵地势,以及整个长沙远离浙赣、湘黔铁路线,这些不利的江河之隔,山麓之阻等地理劣势长期以来都是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一个城市空间扩展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于该城市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纵览长沙的发展史,每一次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造就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历史上,唐代与晚清这两个时期的客观经济水平的发展就为长沙市的空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晚清时期,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传入国内,由科学技术转化而成的社会经济效益带动了长沙的城市空间发展。由此,长沙城市建设加快了它的步伐,开始迈入了近代化行列。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经济的大力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因此,长沙市城市空间的发展也迎来了它的高峰期。
(三)城市空间形态衍变中的科技影响分析
长沙市城市空间的每一次大变化,都与那一社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长沙城在上个世纪20年代对近代交通技术的借鉴促使其自身空间的发展突破了古城墙的藩篱,修建了大量的环城马路。而建国以来对桥梁技术的引进与运用,也使得长沙的城市空间建设突破了三面环水的局限,开始向四周进行纵深与辐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长沙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更是通过公路、铁路、河运及地铁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大力进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为当下城市空间形态衍变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力。
二、长沙城市空间定位的战略措施分析
通过上文对长沙城市空间发展的所受影响因素制约的分析,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对长沙市未来空间定位有较清晰的思路,总结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因地制宜,打造富有地区特色、宜人适居的城市空间
每个城市都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的空间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但是,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因素,又赋予了每个城市的独特景观与个性,对此,长沙市也不例外。长沙市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湘江由南向北,纵贯市区,橘子洲南北纵横十余里,一片绿荫,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峦,作为长沙城的屏障,居高临下,守卫着长沙城。城北三条河流(如浏阳河、捞刀河及靳江河)分别自市区的东、西、北三面注入湘江,以此,山、水、洲、岛互为一体,构成了天然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
那么,基于长沙市这种独特的城市地理面貌,如何进行合理改造与定位,使之成为适居、宜人的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实施者必须面临的问题。总的分析,长沙市的城市空间定位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要将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以此来处理好城市空间近期与长期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城市,如能对独有的地貌加以合理的改造,则有助于该城市的形象增彩。事实情况是,2000年以来,长沙市在湘江风光带、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梅溪湖及月湖公园的大力投资与改造,为长沙市的城市空间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平衡势头。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也决定着该城市的空间定位合理与否。通过对上述风景区的合理改造与经营布置,长沙市的一山、一水、一湖、一景都成为了该城市的名片。
(二)调整城市内部功能,合理、高效的利用城市空间
从人口统计数量来看,2013年长沙市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已超过700万,城区人口的数量也持年上升。在这种严峻的人口形势背景下,长沙市城市用地的规模呈辐射式状向周边迅速增长。但是,土地资源是极其宝贵的,因此,长沙市的用地规划要避免城市规模无限制的扩大,代之对城市旧有不合理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对城市内部结构的重组,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
具体措施为,将生活区、工业、娱乐及旅游等各项功能区域因地制宜的进行重新布局与结构升级,并通过相应的交通措施对其进行合理的桥接与联系,使之达到结构的最佳优化。以长沙地铁2号线的规划情况来看,它将湘江东、西两岸的望城坡大市场、长沙客运西站、湘江橘子洲风景区、五一大道、商业步行街、长沙火车站、万家丽广场及长沙火车南站等都密切联系了起来。而从长沙市正在或即将修建的地铁线路图来看,骨干线、市区补充线及市域快线都在规划之列。因此,对城市各大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安排,贯之以便利的交通,则调整了市中心及周边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创造了高效、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三)科学合理的处理城市空间形态与土地、交通及城市文化继承之间的关系
城市空间形态的定位,关系到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作为城市规划者,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在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目前能看到的社会、经济、自然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而且还要对长远的潜在影响因素作出预判,以便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及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修订,使之更加符合整个城市的宏观、长远发展利益。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在长沙市城市空间定位方面上做好三组关系的协调:
1.协调城市空间发展与土地矛盾的关系。2013年,长沙市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7100亿元,在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的情况下,长沙市对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合并,区域规划范围由原来的2893平方公里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这将长沙市内五区、长沙县全县域、望城县全县域、浏阳东部新城和宁乡县县城(包括金洲开发区)都纳入了规划范围。这一长远规划,优势在于带动长沙市周边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扩大了长沙市的影响力,但也容易造成土地供应的矛盾,往往容易诱发“大城市病”。所以,长沙市的市内空间定位,必须要科学合理的预测城市的规模,适当控制城市空间的发展速度。
2.协调城市空间发展与市内各种基础交通设施之间的关系。交通设施是城市的血脉,如果相关设施跟不上,城市的健康发展则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长沙市的市政规划者尤为重视。近几年来,长沙市利用京珠高速、京广铁路及高铁等交通主干线交汇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了铁路、公路、水运、轨道、城市道路等五大综合交通网络,大大改善了长沙市城市空间的交通流通现状,为长沙市以后的城市空间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长沙市内的各项交通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要对市内的空间建设有所预判,要未雨绸缪的来考虑市内交通基础,在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时,要有全局的眼光,防止城市在总体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交通堵塞的“蜂腰”。
3.协调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文化继承的关系。作为著名而古老的文化历史名城,长沙市的城市空间建设与定位必须要处理好城市文化继承这一重大问题。城市空间建设不应是盲目的发展,也不应抛弃原有的独特文化与面貌。从文化视角来看,如贾谊故居的维护、子弹库的保护,以及省博物馆、烈士公园的文化精神传承等等,这些承载着长沙市的文化面貌,应该在市内空间建设与定位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出他们的灿烂光辉。如果做不到这点,长沙市的文脉即遭到了永久性的破坏与毁灭。
(四)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调节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相应地带动了一大批城市的空间建设,城市格局与面貌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城市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与随意性,这就需要对城市进行权威的规划,使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定位逐步趋于合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长沙市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定位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市政规划者必须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来努力研究与解决。如此,才能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与定位出一个和谐、美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罗利克.对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J].规划师,1998(8).
[2]童中贤.长沙市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J].中国名城,2012(6).
[3]张复明.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00(6).
[4]李玉.长沙的近代化启动[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1).
[5]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科学出版社2007(9).
[6]丁成日.城市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7]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R],2003(12).
【关键词】长沙;城市定位;发展;空间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是集人类生产发展、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场所,而对于这种场所的构成,土地是最基本的要素。那么如何对长沙市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部署,以及如何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定位呢?我们必须站在高起点,以长远的眼光来思考与建设长沙,并且站在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来合理的定位与构建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一、 对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制约
城市的雏形,多因早期农业发展、军事防御及商业贸易的需要,长沙城市规模的最初形成,即是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地理优势。长沙市地形独特,从四周地理形态来看,湘江将整个长沙一分为二,西岸多山地,给早期居民的定居生活产生了极大的不便;东岸地势平坦开阔,非常适合居民的生产、生活,又因占据浏阳河、捞刀河等河运优势,非常有利于古代交通往来与城防。因此,早期长沙即集聚了大量居民来此定居,经过时间的推移,即逐步形成了后来长沙城的规模。
自建国以来,长沙市因人口数量的激增,大量居民被迫外迁至西岸,城市空间由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伴随着这种空间格局的变化,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即湘江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两岸居民生活往来。加上西岸岳麓山系的横卧,东岸东、南方向的丘陵地势,以及整个长沙远离浙赣、湘黔铁路线,这些不利的江河之隔,山麓之阻等地理劣势长期以来都是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一个城市空间扩展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于该城市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纵览长沙的发展史,每一次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造就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历史上,唐代与晚清这两个时期的客观经济水平的发展就为长沙市的空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晚清时期,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传入国内,由科学技术转化而成的社会经济效益带动了长沙的城市空间发展。由此,长沙城市建设加快了它的步伐,开始迈入了近代化行列。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经济的大力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因此,长沙市城市空间的发展也迎来了它的高峰期。
(三)城市空间形态衍变中的科技影响分析
长沙市城市空间的每一次大变化,都与那一社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长沙城在上个世纪20年代对近代交通技术的借鉴促使其自身空间的发展突破了古城墙的藩篱,修建了大量的环城马路。而建国以来对桥梁技术的引进与运用,也使得长沙的城市空间建设突破了三面环水的局限,开始向四周进行纵深与辐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长沙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更是通过公路、铁路、河运及地铁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大力进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为当下城市空间形态衍变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力。
二、长沙城市空间定位的战略措施分析
通过上文对长沙城市空间发展的所受影响因素制约的分析,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对长沙市未来空间定位有较清晰的思路,总结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因地制宜,打造富有地区特色、宜人适居的城市空间
每个城市都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的空间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但是,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因素,又赋予了每个城市的独特景观与个性,对此,长沙市也不例外。长沙市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湘江由南向北,纵贯市区,橘子洲南北纵横十余里,一片绿荫,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峦,作为长沙城的屏障,居高临下,守卫着长沙城。城北三条河流(如浏阳河、捞刀河及靳江河)分别自市区的东、西、北三面注入湘江,以此,山、水、洲、岛互为一体,构成了天然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
那么,基于长沙市这种独特的城市地理面貌,如何进行合理改造与定位,使之成为适居、宜人的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实施者必须面临的问题。总的分析,长沙市的城市空间定位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要将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以此来处理好城市空间近期与长期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城市,如能对独有的地貌加以合理的改造,则有助于该城市的形象增彩。事实情况是,2000年以来,长沙市在湘江风光带、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梅溪湖及月湖公园的大力投资与改造,为长沙市的城市空间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平衡势头。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也决定着该城市的空间定位合理与否。通过对上述风景区的合理改造与经营布置,长沙市的一山、一水、一湖、一景都成为了该城市的名片。
(二)调整城市内部功能,合理、高效的利用城市空间
从人口统计数量来看,2013年长沙市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已超过700万,城区人口的数量也持年上升。在这种严峻的人口形势背景下,长沙市城市用地的规模呈辐射式状向周边迅速增长。但是,土地资源是极其宝贵的,因此,长沙市的用地规划要避免城市规模无限制的扩大,代之对城市旧有不合理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对城市内部结构的重组,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
具体措施为,将生活区、工业、娱乐及旅游等各项功能区域因地制宜的进行重新布局与结构升级,并通过相应的交通措施对其进行合理的桥接与联系,使之达到结构的最佳优化。以长沙地铁2号线的规划情况来看,它将湘江东、西两岸的望城坡大市场、长沙客运西站、湘江橘子洲风景区、五一大道、商业步行街、长沙火车站、万家丽广场及长沙火车南站等都密切联系了起来。而从长沙市正在或即将修建的地铁线路图来看,骨干线、市区补充线及市域快线都在规划之列。因此,对城市各大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安排,贯之以便利的交通,则调整了市中心及周边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创造了高效、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三)科学合理的处理城市空间形态与土地、交通及城市文化继承之间的关系
城市空间形态的定位,关系到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作为城市规划者,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在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目前能看到的社会、经济、自然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而且还要对长远的潜在影响因素作出预判,以便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及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修订,使之更加符合整个城市的宏观、长远发展利益。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在长沙市城市空间定位方面上做好三组关系的协调:
1.协调城市空间发展与土地矛盾的关系。2013年,长沙市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7100亿元,在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的情况下,长沙市对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合并,区域规划范围由原来的2893平方公里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这将长沙市内五区、长沙县全县域、望城县全县域、浏阳东部新城和宁乡县县城(包括金洲开发区)都纳入了规划范围。这一长远规划,优势在于带动长沙市周边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扩大了长沙市的影响力,但也容易造成土地供应的矛盾,往往容易诱发“大城市病”。所以,长沙市的市内空间定位,必须要科学合理的预测城市的规模,适当控制城市空间的发展速度。
2.协调城市空间发展与市内各种基础交通设施之间的关系。交通设施是城市的血脉,如果相关设施跟不上,城市的健康发展则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长沙市的市政规划者尤为重视。近几年来,长沙市利用京珠高速、京广铁路及高铁等交通主干线交汇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了铁路、公路、水运、轨道、城市道路等五大综合交通网络,大大改善了长沙市城市空间的交通流通现状,为长沙市以后的城市空间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长沙市内的各项交通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要对市内的空间建设有所预判,要未雨绸缪的来考虑市内交通基础,在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时,要有全局的眼光,防止城市在总体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交通堵塞的“蜂腰”。
3.协调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文化继承的关系。作为著名而古老的文化历史名城,长沙市的城市空间建设与定位必须要处理好城市文化继承这一重大问题。城市空间建设不应是盲目的发展,也不应抛弃原有的独特文化与面貌。从文化视角来看,如贾谊故居的维护、子弹库的保护,以及省博物馆、烈士公园的文化精神传承等等,这些承载着长沙市的文化面貌,应该在市内空间建设与定位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出他们的灿烂光辉。如果做不到这点,长沙市的文脉即遭到了永久性的破坏与毁灭。
(四)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调节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相应地带动了一大批城市的空间建设,城市格局与面貌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城市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与随意性,这就需要对城市进行权威的规划,使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定位逐步趋于合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长沙市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定位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市政规划者必须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来努力研究与解决。如此,才能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与定位出一个和谐、美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罗利克.对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J].规划师,1998(8).
[2]童中贤.长沙市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J].中国名城,2012(6).
[3]张复明.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00(6).
[4]李玉.长沙的近代化启动[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1).
[5]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科学出版社2007(9).
[6]丁成日.城市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7]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R],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