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创新:普通中学内涵式发展的探索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_want_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课程改革的诸多声音,我们着重思考的是,怎样理解课程建设和改革,怎样立足学校实际走稳并加快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步伐。为此,我校确定总体思路是:守正与创新并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葫芦岛市初中课程改革协作体的成立,在课程建设和改革工作方面,给我们注入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完善的管理制度、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高品质的校园文化、踏实有效的课程改革工作,从不同方面推进着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准确定位校情,做好整体设计
  在国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数字化经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范围和力度可谓是前所未有。面对课程改革,我们的选择必须是积极的、主动的。我们深刻认识到,课程理念既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细化,又是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引领,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国家层面,从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到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对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构想。作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应立足本校实际,准确定位校情,做好自身的整体设计。而作为校长,对学校的课程领导,不仅仅在于行政组织的管理,更在于思想观念的引领与规划方向的把控。
  依据本校校情,汇聚全员智慧,我校确定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适应教育的改革趋势,符合国家的课程政策,适应本校的发展实际,满足师生的成长需求。经过探索实践,我校凝练了“全员育人”大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可概括为“一个宗旨”——适合学生;“两个核心”——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全员参与;“三维支撑”——厚植基础课程、开发特色课程、挖掘隐性课程。
  此外,我们还明确了深化课程改革任务的主要框架: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评价改革。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立足长远,追求实效。
  二、深耕基础课程,厚植文化素养
  要实现三级课程真正落地,首先要“守正”,即抓住国家课程这个核心,关注国家课程建设,提升课堂教学专业水准,夯实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基丰厚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对于课程改革的深刻理解是:守住课堂教学主阵地,使常态教学更优质、更高效,厚植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一线教师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价值。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牢牢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逻辑起点——“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不断探索、反思、再实践,主要形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
  (一)传承与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范式
  我们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并总结过去在课堂教学中积淀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加以传承。同时,我们深入课堂听课,走出课堂评课,通过校本研训等手段进行再研究、再实践,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提出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策略,创新基础课程学科教学模式,构建了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
  语文学科的五步对话教学范式是:确立对话问题—整合对话资源—多向对话交流—自由展开讨论—展示交流成果;英语学科的学习任务引导范式是:明确学习任务—整合学习资源—分段完成目标—小组合作对话—班级交流总结;数学学科的活动探究范式是:形成问题情境—展开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发现结果—课堂评价反馈。此外,我们还构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创设情境—质疑探究—应用提升—展示升华”教学范式;历史学科的“设置问题情景导入—师生多维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质疑辨疑—能力提升拓展感悟—知识反馈巩固练习”教学范式;地理学科的“引导学习法”教学范式和“自—互—导”教学范式等,建设出受学生欢迎和尊重的课程生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整体上推动了国家课程学校化的实施。
  (二)铺设思维的阶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真实地发生,实现深度学习。各个学科根据各自的学习规律,探索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维层次为基础,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设计精妙的核心问题和问题链,铺设学生思维的台阶,培养思维能力;利用学科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系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抽象知识可视化,提高学生理解力;建立平等、尊重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实现问题的解决。
  (三)转变课程理念,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课程改革要引领教师更新学科教学理念。教师除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之外,还应充分认识思想性和人文性教学的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前,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精确把握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适当进行教材整合;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和关注教师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思想性与人文性教育的关系,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学科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意识,还要求教师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学后,引领教师反思教学,从关注课题到关注课程,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真正转向学生“如何学”。
  (四)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落实课程方案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这是一项基本要求。我们除了创建优秀的课堂教学、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之外,還打造了活泼有趣的体音美等美育课堂和综合实践课堂,以及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等。在活动中孩子们提升了思考能力,锻炼了实践能力。   (五)积极应对新中考,做好教学衔接
  2017年8月,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政策解读》一书,了解新中考背景下各学科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教师到北京、南京等地学习英语口语教学和测试的经验,引进设备,建设英语口语训练教室,开设听说课,为学生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组织教师到盘锦观摩学习中考改革工作,以积极应对中考改革的挑战。
  三、做优特色课程,培育人文素养
  建设和发展校本特色校本课程,是彰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载体,亦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文化更为直接的表现。从2017年3月起,我校全面开启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经过4年多的摸索、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样态得以呈现,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别。
  (一)个性发展课程
  从发展学生个性和专长的愿望出发,我们开发了以课程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个性发展课程。课程活动小组有6类20个小组,其中有美育类的马头琴、钢琴、古筝、合唱、舞蹈、素描、丙烯画;体育类的足球、篮球、击剑;文学类的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名著阅读、书法;学科活动类的几何画板、英文影视配音、心理剧表演;科技类的创客;实践技能类的烘焙、摄影。
  个性发展课程小组的建设宗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志向和特长,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活动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组的组建,我们采取尊重学生意愿自主选修的方式进行;对于课程内容的开发,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审美情趣,发展特长,提升动手能力;对于活动过程的管理,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德,每个组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轮流负责自主管理工作,如签到、沟通信息、打扫卫生等,指导教师负责监督指导,把活动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次小组活动后,我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努力探索课程活动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从成立课程小组之初到现在,个性发展课程成了孩子们喜爱的课程。创客小组的活动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摄影小组活动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心灵小屋”活动让学生学会了预防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增强了其心理调试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乐器、绘画、舞蹈等节术类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尽情挥洒个性,展示才华;诵读、书法文学类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二)综合实践课程
  1.学科实践课程
  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成长总目标,学生积极主动实践探究,以某一学科为主或整合多个学科开展了跨学科实践活动。2016年省教育厅印发的《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中均明确指出,要在学科教学中增加学科实践活动,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为了促进10%课时的学科实践活动的真正落地,我们分学科组织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专项培训,使每位教师充分认识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并召开学科实践课程教学研讨会,从实践层面引领教师感悟学科实践活动的课题类型、开展方式、实施策略等。研讨会后,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科实践课程的探索,也可以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主题实践课程
  主题实践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层面,我校抓住如重大节日、纪念日、运动会、班队会、升旗仪式等每个契机,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多个主题活动又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该课程建设凸显四个特点:一是全员参与,坚持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观察、发现、感悟、成长;二是主题突出,坚持实践活动主题突出,切合学生实际,每次课程都让学生动有所获,情感得到洗礼和升华;三是圆融整合,坚持调动多维要素、学科融合;四是实施有效,坚持从多个层面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从每个细节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我们于清明时节在塔山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 主题研学活动暨“实践课程建设”活动。活动前我们进行了充分准备: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介绍此次活动的具体安排,提示家长做好学校布置的相关安全注意事项;组织人员到烈士陵园实地考察,整体规划活动时间、路线、场地、器材以及预判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文明礼仪教育;布置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充实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为学校课程建设探索策略提供素材。
  活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教育。第二阶段: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准备阶段,组织班主任、各学科任课教师和学生确定了本班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要求“一班一主题,一班一特色”。班主任组织学生设计方案和主题、搜集整理资料,确定流程和人员,进行演示和练习。在实践活动的大主题背景下,各个班级预设的活动形式和主题既做到了主题实践活动与学科实践、学科学习的融合,又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和主张。有“缅怀革命先烈、讲述英雄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塔山地形测量”“小导游体验”等多样形式,切合实际,彰显主题,实现了课程的多重价值。
  此次课程活动内容涉及诸多学科知识和实践方法,注重学科知识与塔山阻击战史实和周边自然环境的联系,注重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内在统一,构建了一个多元的开放的课程学习体系,既在真實情境中给学生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又为学校探索有特色的课程建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融合整合课程   三级课程的融合和整合,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难点,也是亮点。我校的融合课程主要表现在内容上。2018年5月,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研训部下发了《葫芦岛市初中地方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方案,方案中对如何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整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我们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了此方案,引导教师找到本学科国家课程内容与地方课程相互融合的联系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专题融合”“主题融合”等融合课程的雏形。在整合方式上,有跨年级整合、集中与分散结合、课堂与活动结合、自主与合作结合等多种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地方课程建设的亮点。我校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具有专业规范标准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设“人与自我”地方课程,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和面向个体的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咨詢档案,开展心理剧竞赛活动,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等,多种方式有效整合,多种内容相互融合。我校心理教师编排、学生出演的心理健康教育剧《爱的回归》《青春序曲》分别获得省、市级心理剧评比一等奖。
  疫情期间,我们的线上教学充分体现了有机整合的特点。我们组织九年级教师选择国家教育云平台中适合我校学生的课程,与自己的线上课堂有效整合,将新授课程和复习课程有机融合,教学效果显著。我们还组织七、八年级教师将国家教育云平台中的课程与葫芦岛市的地方集中课程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学生时间,弥补了疫情给学生造成的学业上缺失。
  四、挖掘隐性课程,浸润育人目标
  隐性课程主要是学校依据办学理念打造的人文“软”文化氛围和校园“硬”文化资源,即校园文化课程。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受到熏陶与感染。
  我们力求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打造学校的“软硬文化”课程。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整体上以创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为目标,让每一个角落都说话。图书角、缓步台的摄影作品展、楼内大厅电子屏展示,无不浸润着文化和育人的气息。各个班级以“文化墙”为主阵地,凸显班级文化建设特色。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积淀,学校形成三个系列课程:一是系列育人课程。我们抓住节日与纪念日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小树立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通过征文比赛、手工制作大赛、环保小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等。二是系列竞赛课程。如每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诗歌经典诵读竞赛、书法比赛、成语微剧竞赛,以及心理剧竞赛等。三是特色体育课程。学校自编自创的足球操,成为学校的亮点;疫情期间学校自创居家锻炼体操受到学生欢迎,缓解了学生的压力。这些活动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学科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青春活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以赛促学、以文化人”的课程价值。
  五、完善管理制度,激发师生动力
  课程建设和改革工作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学校自身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管理激发师生动力,以管理创设氛围,助力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形成全员参与格局
  我们成立领导小组,将新课程改革工作定位为起点要高,立足要实,效果要好;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动员,使广大教师明确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人人理解课程改革,人人参与课程改革。
  (二)加强培训,树立课程观念
  我们深入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课程改革五个规范性文件的培训学习工作,由点到面逐层落实。一方面,组织学校教师参加部编教材培训、新教材培训;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培训,学习如何使三级课程真正落地,细致解读“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的内涵,引领广大教师树立课程理念。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课程改革软实力
  一支师德优秀、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做好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给他们定目标、压担子,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我校持之以恒地落实“青蓝工程”。目前,学校共有师徒对子40人,每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各级名师都承担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持续开展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素养大赛、课堂教学竞赛、学校教学开放周、“风采杯”教学竞赛等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全校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软实力。
  几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省、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25名,其中省级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此外,在省、市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我校教师多次获奖。
  (四)夯实校本研训,提供课题研究保障
  以校本研训、科研课题研究为依托,以两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为两翼,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市学院干训部组织“葫芦岛市教学副校长培训班”学员到我校现场观摩数学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系列展示了主题式教研活动的过程和精髓。
  自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先后有16人次获得部级优质课奖,63人次获得省级优质课奖,110人次获得市级优质课奖。省初中语文金雪名师工作室成员赵立新老师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蝉联部优课,成功申请到了面向全国直播的“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教研活动资格。
  为使教育科研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耦合共进的推进器,学校科研工作遵循课改方向、脚踏实地的工作路线,科研部门积极参与日常教学和校本研修的工作中,在听课观课中深入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关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炼出课题研究的主题,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在科研工作中把握课改方向,准确地为学科课题研究提供切合的服务和保障。
  总之,在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锐意创新,努力探索符合校情、助力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改革显见成效。学校先后获得“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等荣誉。现在,高质课堂、健康操场、营养食堂、和谐校园已成为学院附中的建设方向。未来,我们将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探索更加多元的路径。
其他文献
摘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贴近生活的、无时不在的、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发展其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泛在学习”,助力学科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拓展、个性化分层教学、学科间相融共进,促进学生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精神。  关键词:核心素养;泛在学习;实践研究  我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養为目标,在云计算技术
摘要:科学做好入学的身心准备,有利于促进即将入学的儿童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和恰当表达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新的环境,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身心准备;运动习惯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儿童面临着从环境到人群、从学习生活内容到方式的诸多变化,身心发展面临一定挑战。近年来,幼小衔接
学习准备是幼小衔接中的重要内容,却常常被误解,最突出的问题是将学习准备与知识准备相混淆。科学的学习准备不单单是知识技能上的,还包括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等。可通过家园校协同,减缓衔接坡度、打通衔接阻塞点,做到科学有效衔接,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校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努力让传统文化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提高了师生素养,丰富了教育内涵,完善了教育品牌。  一、“兴艺乐学”的办学理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回望和追溯,汲取思想营养成分、寻找文化DNA密码。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一方面考虑到要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怎样引导儿童顺利渡过这一重要而特定的关键时刻,愉悦地开启小学生活?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究,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小幼衔接做法,即减缓衔接坡度,帮助新生做好入学适应准备,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一、科学衔接:建立小幼衔接持续研究体系  教师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开展小幼衔接工作的保障。为此,我校以研究带动实践,在低年部建立了小幼衔接持续研究体系,从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际,我校以“信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为引擎,全面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  一、“信本课堂”的内涵与模式  (一)“信本”的理念内涵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提升自信心。从激发兴趣入手,到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形成自主人格的办学思路,这也是“信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实施的初衷。所谓“信本”,就是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