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陪护的日子里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634606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妻子身体出现状况,再一次住进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与两年前我所见的医院相比较,算是旧貌换新颜了。住院部是一座崭新的大楼,一切设备都是先进的。病房内按三个床位一个标准间设计,内有卫生间和壁橱。卫生间配有淋浴设备,坐便器安有扶手,还装有报警器,一切都从病人的方便或健康出发,住入医院会让你有回家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病人恢复健康。
  护士对待病人或陪护人员的态度也不像从前那样冷冰冰的了,给病人更多的照顾,成了医务人员工作的一项考核内容之一。人性化服务化的管理,提升了软环境的质量,上帝的天使在人们眼中越来越可爱了。
  好心的送饭阿姨
  一日三餐,阿姨都会把饭送到各病房的门口,用勺子敲了两下,再叫床号提醒拿饭。阿姨50多岁了,普通话讲得很标准,我没问她哪里人,但她对各病房的病号和随同而来的陪护家属都是蛮好的。
  早上供应稀粥,她给病号打完饭后,剩下的都会给我留下一份。午餐打饭时,多给我舀上一勺,如果有剩饭,她第一个考虑的是我。有时还给我买些午餐票。这是员工才能享受到的权利,她把这个便利给了我,让我省去一些钱。来到上海医院,碰到第一个好人就是这位送饭阿姨。为了表示我的一点谢意,我送给她一包土特产,她在推辞之后接受了我的心意。邻床的病友告诉我,她不仅对你,对所有的病人都这么好。
  出门在外,受人点滴之恩,犹如小草接受太阳的光辉,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别小看这一碗粥一碗饭,这是一种情分,这就是人情味。在人情越来越商品化交易化的今天,能感受到别人给予的温暖,就如寒冷的冬天吹来一股暖风。
  一个中午打饭时候,我偶然间听到阿姨轻声哼唱歌曲,尽管只有不多的几句,但音质清纯旋律悦耳。我突然发现,我眼前的阿姨不是个普通人。“阿妈,您音质那么好,真看不来,你还有这样的歌唱水平。”阿姨神秘地一笑:“我过去也是个音乐家呀!”真想不到,阿姨不仅心好,在她心里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习惯了凳子当床铺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体验出门在外的艰辛,你就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陪爱人来上海看病,最重要的是钱,能省的就省。每天晚上,我只能以凳子当床铺,尽管全身不舒服,但心里挺实在的。
  医院里晚上有出租躺椅,这是便于陪护人员过夜。我原以为睡躺椅会很舒服,想不到睡在躺椅上几个小时和受刑没多大差别,因为躺椅不是平面的,人躺上去全身往下陷,身体就有个曲度,头上无法平放,整个身体呈“N”形,一个晚上下来,头落枕了,疼得我第二天头转不回来,这种“舒服”我再不想享受了。
  睡凳子成了我的新发明。医院里给每个病员配一把凳子给陪护人员用,只要和病友们搞好关系,把属于他们的凳子借来,几条凳子拼凑一块就成了一张小床,不够用时再向护士站借上一张,答应第二天一早就还。自带毛毯盖盖,就打发了在医院的一个个漫长的夜晚。
  睡习惯了席梦思的我,和那硬邦邦的凳子打交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开始的几个晚上,折腾得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尽管有一床垫被为我支撑着,但骨头仍旧是生痛生痛的。多挨了几个晚上,也锻炼出真“功夫”了。有时我想,多吃点苦也不是什么坏事,多吃苦才能品味到舒服的滋味,才能珍惜自己享受到的幸福。
  和上海阿婆聊天
  在泌尿科病房里,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在這些住院的老年人中,子女来陪护的不多,多数人请护工,护工成了大上海的一种热门职业。是因为子女们工作太忙?还是因为他们的亲情太淡薄?我想两者兼而有之吧!
  在与邻床病友阿婆聊天中,让我触摸到上海人渐渐淡去的亲情。阿婆有两儿一女,大儿子有房有车,小儿子公司倒闭,工龄被买断下岗,现在开摩的拉客维持生计。阿婆跟女儿生活,女儿女婿待她很好。她说,大儿子一个心眼盯在父母的房产上,不想为父母承担一点义务和责任,只想分得他所要的一份,连父母生病也没来医院看上一眼。确实的,在阿婆住院的几天中,只见她女儿女婿在前前后后忙着,小儿子也来看望过几回,大儿子的影子也没见着。阿婆说,她年轻时拼命挣点钱,这点钱只够自己老来看看病。要是等子女们拿钱看病,那早就没命了。儿子们这样对待父母,他们的子女们将来也这样对待他们,这样恶性循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过不了多久,也将烟消云散了。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孝敬父母是子女的本分。作为子女,无论有多忙,无论生活有多苦,你要抽出时间常去看望父母,要在父母需要帮忙时帮助父母。没有父母给予你的生命,你能看到这精彩的世界,享受这美好的生活?感恩父母,才能让亲情一代代延续下去。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啊,当你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美好的同时,千万别丢掉心灵中那份最珍贵的亲情呀!
其他文献
时常在傍晚时分,坐在梅园路建设银行对面的“诏安老菜脯粥店”里,点上一碗青尾虾菜脯粥,透过玻璃橱窗望着窗外人来人往,感受着诏安人特有的怡然自得的“慢生活”节奏。  诏安人的“慢”,体现在饮食上,可以是慢熬细炖、不计时间成本的精挑细选,就像眼前的这碗“老菜脯海鲜粥”,据说选用的海虾是刚刚离岸的甲洲青尾虾,以慢火熬制出来的筒骨汤做底味(之所以选用筒骨熬制,诏安人的说法也是因为比起猪头骨、排骨,猪筒骨熬出
期刊
我所居住的小区大门位于漳华路,漳华路是后面这些年拓宽的,亮亮堂堂的,能跑四车道的车。漳华路还是一条分界线,分出了路两边截然不同的两大景象,对面是工人新村、经济适用房和一个老厂,而我住的这一面有我们的还算新的小区,还有邻近的新建筑。也就是说我们这一面代表新,另一面代表旧,我甚至想说,漳华路像一把刀,一刀切出不同的景色,兴旺与衰败的景色。我甚至还能穿越般地看到若干年前的工业和农业。若干年前对面是工业,
期刊
“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这句颇有意境的形容,为月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陶醉,更让人浮想联翩!  月港,一条打开明朝海禁门户的港湾,一座兴起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县城,狭长古朴的古街深沉宁静,燕尾飞檐的庙宇酣然惬意,朱瓦白墙的古厝岁月斑驳,青石铺筑的码头光影流泻,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墨画,以沉静的姿态跃然眼眸。  江风在无声处悄然而至,轻拂着游人的脸颊和发丝,随着数位老人在欢声笑语的闲谈轻聊中此起彼
期刊
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长林自然村有一座土楼,因它隐藏于翠色掩映的崇山峻岭之中,而称它为翠林楼。又因它是福建土楼中最小的一座圆土楼,而称它为袖珍土楼。我早就听说过翠林楼了,可一直没机会去观看。  一日,小陈约我陪厦门和漳州来的朋友去看翠林楼。开车的小曾是小陈的朋友。他带路,其他朋友坐的两部车子跟在后边。从县城出发,半个多小时就到了长林自然村。一进村口就看到了一座庙宇。车子从庙前经过,就来到了翠林楼前的宽
期刊
云霄县火田镇七里铺村碧云寺,县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七里桥亭。溪流两岸古榕翠竹相互荫翳,亭东侧有明代所建佛教寺院又称“碧云亭”,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建。原为“和义桥”桥亭,奉祀观音菩萨。该亭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圆形石柱,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该亭外立康熙、乾隆、光绪年间重修碑3 通。亭后有唐代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墓葬。1986年于原址重修,并建“
期刊
九侯山系乌山支脉,在诏安县城以北15公里的湖内村,有九大山峰并列,尊若公侯。主峰西山岩海拔1117米,最高为天柱峰。九侯山总面积226平方公里,中心景区民间俗称“九侯岩”,面积25平方公里。  九侯岩层峦叠嶂,烟岚起伏,据《漳州图经》记载:“禹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峰 ,故名。”九侯岩又以九侯禅寺为主体,周围天然生成十八景、二十四奇观,被誉为“万山第一”。“山峻、水秀、树
期刊
父亲经常和我们提起,母亲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  当年,因为家庭“成份高”的问题,当母亲爱上比她大十岁的英俊帅气的父亲时,父亲家里极力反对。出身“三代贫农”的父亲,“阶级成份”明显要比母亲优越得多。只因为两人的情投意合,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到一起。一桌一椅一张床就成了他们结婚的全部家当。那年母亲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  母亲得到父亲家认可是在结婚后。刚进门时,以父亲的话说,过惯了富足生活的母亲,对家务
期刊
“我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护送您,我们知道自己随时都可能去死,包括自己的父亲,母亲,孩子,还有兄弟姐妹,也随时都可能会死,但我们为什么还接了这个任务啊?因为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在党旗下宣过誓:牺牲个人,严守秘密……”当船老大潘雨青被洋大叔误解羞辱后,情绪激动地说的这番话,不禁让人眼眶湿润。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无数共产党员遭到追捕、屠杀。我们党在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正是从上海
期刊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诗圣杜甫讴歌冬至节的《小至》,诗中不仅流露出诗人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也道出了冬至后白昼渐长,阴尽阳至,阳气渐舒,虽瑟瑟寒风,叶落萧萧,但一切都孕育着无限春意与生机。毕竟,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春花绚烂,夏木峥嵘,秋风瑟瑟,冬雪皑皑。时
期刊
常常一个人走进明灯寺,不管风和日丽还是细雨霏霏,有时只看了一眼,有时却待上大半天。这个雨后的清晨,我又一次叩访点灯山明灯寺。  沿着山麓蜿蜒而行,两旁云雾缠绕、古木参天,重叠的群山和深邃的幽谷尽收眼底。大约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人面狮峰下,偌大的明灯寺呈现在眼前。放眼望去,只见流水潺潺,百花争艳,悠扬悦耳的佛歌隐隐约约飘入耳际,刹那间心如止水,万物皆空。这里是心灵的净土,展示着一处佛教文化的清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