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作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因势利导,使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引导 探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群体对校内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能影响情绪反应、思想认知、意见倾向及价值判断的事情的表现,网络舆情需要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活跃、关注网络舆情热情高。大学生的思想开放活跃,又具有一定的知识层次,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富有创造性的群体,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且接受能力强。从日本在中国钓鱼岛挑起事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叙得亚问题、克里米亚公投到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反腐问题、高考改革、就业问题,以及最近的马航飞机失事事件等等。无论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还是校内或者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是大学生热情参与、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情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的论坛、贴吧等表达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得非常积极,特别是对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议题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节。大学生参与传播网络信息、发表自己的感想及交流讨论时,也是他们的民主思想从意识走向现实,体现了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民主平等思想的觉醒。
(三)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易产生情绪化。网络具有开放性,正面因素和负面的东西同时具有,如网络谣言与虚假消息,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和便利性,使得虚假消息和网络谣言发布非常容易,成本非常低。有些具有不良动机的人为了发泄私愤或出于猎奇心理,在网上发贴、跟贴或转贴,造成了信息的失真和事实的歪曲,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社会影响极坏。更有甚有些人盲从和冲动,对事情添油加醋,比如,近段时间不断有人发布H7N9禽流感虚假信息,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四)大学生因缺乏明辨是非能力而易被利用。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停止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西方势力通过文化入侵、淡化民族意识、宣扬西方意识、利用热点敏感问题炒作、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等等手段不遗余力地进行反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煽动民族情绪,破坏民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活跃的“象牙塔”,更易引起敌对势力关注而进行舆论攻击,反动网站、有害信息在网络上大量出现,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五)大学生对不健康信息的浏览令人担忧。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难以对具有开放性的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难以对服务器在境外的网站实施监控,这样一来,便于敌对势力向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关统计数据称互联网中的黄色网站有50多万个,色情图片45万多张,色情词汇检索率非常高,大学生中有35.4%的曾经通过互联网看过色情网站,有3.5%的学生甚至还经常浏览,这些问题令人担忧。
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一)疏导教育法的引导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疏导教育法也是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它充分利用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采取疏导方法可以让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加以正确引导,以说服的教育方法,促进人们的思想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不良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此进行正确的疏导,通过启发教育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分析复杂问题,在讨论中交换思想,形成统一看法,摆事实讲道理正面说服让大学生明辨是非,养成自觉抵制错误的良好习惯。
(二)比较教育法的引导作用。事物总是存在差别或矛盾,事物之间的差别越大,矛盾揭露就越深刻。比较教育法是人们通过比较来判别是非对错,网络舆情需要大学生学会正确的判别方法,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舆情,通过横向比较或横向比较来提高判断能力,通过正面和反面比较准确地把握思想动态。
(三)自我教育法的引导作用。自我教育法是人们主动认识自己思想行为的对与错,自觉改正错误思想行为的教育方法。自我教育与自我意识密切联系,自我意识随着教育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而增长。运用自我教育法对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良好的效用,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高中生成熟,已基本上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已和别人,以及评判身边事物的是非对错,对网络舆情有一定的判别能力。
(四)激励教育法的引导作用。激励教育法是指通过激励的方法来调动思想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激励教育法主要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式和途径。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需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形成合力,通过增强自觉能动性、表扬或批评、评比等方法来激发内在动力,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朝可控的方向发展。
(五)预防教育法的引导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将错误思想和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上采取预防教育法可以防止不良影响。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坚决抑制消极的因素,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在不健康思想有所抬头时,应主动出击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所在,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同时主张正确的思想,让出现偏差的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自学抵制不良的网络舆情。
三、结束语
当然,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预防,积极主动地介入疏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就一定可控,让这种舆情朝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江宁.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世纪桥,2010,21.
[2]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03.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引导 探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群体对校内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能影响情绪反应、思想认知、意见倾向及价值判断的事情的表现,网络舆情需要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活跃、关注网络舆情热情高。大学生的思想开放活跃,又具有一定的知识层次,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富有创造性的群体,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且接受能力强。从日本在中国钓鱼岛挑起事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叙得亚问题、克里米亚公投到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反腐问题、高考改革、就业问题,以及最近的马航飞机失事事件等等。无论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还是校内或者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是大学生热情参与、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情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的论坛、贴吧等表达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得非常积极,特别是对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议题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节。大学生参与传播网络信息、发表自己的感想及交流讨论时,也是他们的民主思想从意识走向现实,体现了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民主平等思想的觉醒。
(三)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易产生情绪化。网络具有开放性,正面因素和负面的东西同时具有,如网络谣言与虚假消息,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和便利性,使得虚假消息和网络谣言发布非常容易,成本非常低。有些具有不良动机的人为了发泄私愤或出于猎奇心理,在网上发贴、跟贴或转贴,造成了信息的失真和事实的歪曲,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社会影响极坏。更有甚有些人盲从和冲动,对事情添油加醋,比如,近段时间不断有人发布H7N9禽流感虚假信息,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四)大学生因缺乏明辨是非能力而易被利用。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停止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西方势力通过文化入侵、淡化民族意识、宣扬西方意识、利用热点敏感问题炒作、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等等手段不遗余力地进行反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煽动民族情绪,破坏民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活跃的“象牙塔”,更易引起敌对势力关注而进行舆论攻击,反动网站、有害信息在网络上大量出现,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五)大学生对不健康信息的浏览令人担忧。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难以对具有开放性的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难以对服务器在境外的网站实施监控,这样一来,便于敌对势力向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关统计数据称互联网中的黄色网站有50多万个,色情图片45万多张,色情词汇检索率非常高,大学生中有35.4%的曾经通过互联网看过色情网站,有3.5%的学生甚至还经常浏览,这些问题令人担忧。
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一)疏导教育法的引导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疏导教育法也是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它充分利用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采取疏导方法可以让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加以正确引导,以说服的教育方法,促进人们的思想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不良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此进行正确的疏导,通过启发教育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分析复杂问题,在讨论中交换思想,形成统一看法,摆事实讲道理正面说服让大学生明辨是非,养成自觉抵制错误的良好习惯。
(二)比较教育法的引导作用。事物总是存在差别或矛盾,事物之间的差别越大,矛盾揭露就越深刻。比较教育法是人们通过比较来判别是非对错,网络舆情需要大学生学会正确的判别方法,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舆情,通过横向比较或横向比较来提高判断能力,通过正面和反面比较准确地把握思想动态。
(三)自我教育法的引导作用。自我教育法是人们主动认识自己思想行为的对与错,自觉改正错误思想行为的教育方法。自我教育与自我意识密切联系,自我意识随着教育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而增长。运用自我教育法对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良好的效用,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高中生成熟,已基本上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已和别人,以及评判身边事物的是非对错,对网络舆情有一定的判别能力。
(四)激励教育法的引导作用。激励教育法是指通过激励的方法来调动思想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激励教育法主要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式和途径。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需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形成合力,通过增强自觉能动性、表扬或批评、评比等方法来激发内在动力,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朝可控的方向发展。
(五)预防教育法的引导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将错误思想和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上采取预防教育法可以防止不良影响。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坚决抑制消极的因素,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在不健康思想有所抬头时,应主动出击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所在,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同时主张正确的思想,让出现偏差的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自学抵制不良的网络舆情。
三、结束语
当然,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预防,积极主动地介入疏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就一定可控,让这种舆情朝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江宁.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世纪桥,2010,21.
[2]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