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9日, 发改委网站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此前的7月14日,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颁布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下称《办法》)开始试运行。
“对异常资金的监管,中央甚为重视。不久后,一系列针对异常资金的对策将会陆续出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政府部门:严查虚假贸易和投资
近期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从外贸、外商投资领域明显地加强了资金监管。
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颁布的《办法》规定,企业出口收汇(含预收货款)应先进入企业的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企业在通过待核查账户办理资金结汇或划出手续时,银行应登录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在具体贸易类别相对应的可收汇额范围内进行收汇核注。这意味着所有出口企业只有拿出报关单才能结汇,很多以贸易名义进入的资金不能结汇。
7月19日,发改委网站公布的《通知》具体提出5项要求:一、严格执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二、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真实性的审查;三、落实外商投资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制;四、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严格各项项目核准条件;五、加强对已核准项目的监督检查。
《通知》指出,目前在中国的外商投资项目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外商投资项目未经核准即已开工建设,有的未严格按照核准内容进行建设,有的投资者借国际资本市场波动、中国汇率政策调整之机,采取虚假合资、虚报总投资、设立空壳公司等方式,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名义调入资金,并将资本金结汇挪作他用,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些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潜在的风险。
“《办法》和《通知》旨在规范贸易项下外汇资金流入和流出,解决出口与其收结汇背离的问题,以及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失当的问题,防止异常资金以虚假贸易形式流入内地。”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上述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涉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除了上述两个监管异常资金的措施,下一步,相关部门还会在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核心思路还是要保持贸易的真实性,流入资金和经济行为的一致性。
“中国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门是开着的,但也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进门以后,要做到真正是在促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对于那些利用政策空隙博取利差和汇差的行为,政府部门将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核查手段严密监管。”一位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金融专家:异常资金博弈人民币升值
种种迹象表明,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际资本市场逐步回暖等影响,今年前几个月,大量境外资本流入我国,中国的外汇储备接连攀高。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新一季《中国经济季报》显示,仅2008年前几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就创造了新纪录,经常账户盈余规模达到了3720亿美元,占2007年GDP的11.3%,而其中,仅资本账户一项,盈余就高达90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是2007年全年GDP的2.7%。
“国外资金现在最好的投资就是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存入中国的银行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赚取10%以上的稳定收益。”华夏银行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外不少华裔都在通过国内的亲戚、朋友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博弈人民币升值预期。
据媒体报道,异常资金涌动的暗潮还波及到了香港。如果将港元兑换成人民币存入内地银行,将获得升值和利差双重收益,一时间,香港居民到深圳存款的风潮也来势凶猛。
据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徐滇庆分析,正常情况下,银行居民存款每月的增加额在1500亿-1800亿左右。但居民存款余额从去年10月的16.3万亿元急剧上升,到今年5月已突破19万亿,7个月增加了2.7个亿。
“这些境外资本逐利特征明显,一旦对国内市场的投资预期发生改变,将会迅速抽逃资金,到时将对国内宏观调控和经济健康发展都将造成一定影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为了掌握外来资金的详实数据,今年6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局地方分局发布了有关报送非居民人民币账户数据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对非居民人民币账户余额及变动情况进行申报和补报。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掌握非居民账户变动的情况,为下一步出台具体政策做好准备。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果国外异常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实际上是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给,无疑会助推通货膨胀,使我国的宏观调控很难实现预期。” 国际金融专家、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研究员王元龙博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外贸专家:各部门数据须加强整合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在我国当前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形势下,如何监管异常资金,已成为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问题。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对数据的分析很重视,已经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数据统计、跟踪系统。目前,我国在数据的沟通、交流和使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各个部门都认为自己的数据最准确,都把数据看成自家的而不拿给别人看,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很好的数据系统。这就需要贸易、海关、外汇等相关部门相互间协调起来,经常坐在一起讨论、研究,不要追究是谁的责任,而是从贸易、海关、外管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共同的分析和治理,做一些基础设施的工作,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国家发改委外经所所长张燕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海关、外汇局、税务等部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特别重要,几个不一样的数据放在一起,就会揭示出很多问题。而国内在数据整合方面“做得特别弱”。
早在2003年,国际金融专家王元龙在其专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就提出要建立防范和控制国际游资冲击的监控体系,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风险控制的政策体系,二是风险控制的监测体系。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反周期措施、结构政策和资本管制三种类型,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结构政策、贸易政策以及银行监管等政策的运用及相互搭配,对异常资金起到控制作用;风险监控体系是指货币管理当局根据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目标而在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的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统计、跟踪、预测和分析的有效监管体系。
“外汇管理局的有些政策措施要通过银行来实施,如果银行配合不好,就算有政策,也没有效果。现在至少要建立一个监控体系,通过网络系统联网监控。现在已经实行的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统计监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王元龙博士说。
“对异常资金的监管,中央甚为重视。不久后,一系列针对异常资金的对策将会陆续出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政府部门:严查虚假贸易和投资
近期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从外贸、外商投资领域明显地加强了资金监管。
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颁布的《办法》规定,企业出口收汇(含预收货款)应先进入企业的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企业在通过待核查账户办理资金结汇或划出手续时,银行应登录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在具体贸易类别相对应的可收汇额范围内进行收汇核注。这意味着所有出口企业只有拿出报关单才能结汇,很多以贸易名义进入的资金不能结汇。
7月19日,发改委网站公布的《通知》具体提出5项要求:一、严格执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二、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真实性的审查;三、落实外商投资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制;四、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严格各项项目核准条件;五、加强对已核准项目的监督检查。
《通知》指出,目前在中国的外商投资项目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外商投资项目未经核准即已开工建设,有的未严格按照核准内容进行建设,有的投资者借国际资本市场波动、中国汇率政策调整之机,采取虚假合资、虚报总投资、设立空壳公司等方式,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名义调入资金,并将资本金结汇挪作他用,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些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潜在的风险。
“《办法》和《通知》旨在规范贸易项下外汇资金流入和流出,解决出口与其收结汇背离的问题,以及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失当的问题,防止异常资金以虚假贸易形式流入内地。”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上述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涉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除了上述两个监管异常资金的措施,下一步,相关部门还会在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核心思路还是要保持贸易的真实性,流入资金和经济行为的一致性。
“中国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门是开着的,但也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进门以后,要做到真正是在促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对于那些利用政策空隙博取利差和汇差的行为,政府部门将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核查手段严密监管。”一位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金融专家:异常资金博弈人民币升值
种种迹象表明,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际资本市场逐步回暖等影响,今年前几个月,大量境外资本流入我国,中国的外汇储备接连攀高。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新一季《中国经济季报》显示,仅2008年前几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就创造了新纪录,经常账户盈余规模达到了3720亿美元,占2007年GDP的11.3%,而其中,仅资本账户一项,盈余就高达90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是2007年全年GDP的2.7%。
“国外资金现在最好的投资就是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存入中国的银行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赚取10%以上的稳定收益。”华夏银行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外不少华裔都在通过国内的亲戚、朋友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博弈人民币升值预期。
据媒体报道,异常资金涌动的暗潮还波及到了香港。如果将港元兑换成人民币存入内地银行,将获得升值和利差双重收益,一时间,香港居民到深圳存款的风潮也来势凶猛。
据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徐滇庆分析,正常情况下,银行居民存款每月的增加额在1500亿-1800亿左右。但居民存款余额从去年10月的16.3万亿元急剧上升,到今年5月已突破19万亿,7个月增加了2.7个亿。
“这些境外资本逐利特征明显,一旦对国内市场的投资预期发生改变,将会迅速抽逃资金,到时将对国内宏观调控和经济健康发展都将造成一定影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为了掌握外来资金的详实数据,今年6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局地方分局发布了有关报送非居民人民币账户数据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对非居民人民币账户余额及变动情况进行申报和补报。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掌握非居民账户变动的情况,为下一步出台具体政策做好准备。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果国外异常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实际上是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给,无疑会助推通货膨胀,使我国的宏观调控很难实现预期。” 国际金融专家、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研究员王元龙博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外贸专家:各部门数据须加强整合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在我国当前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形势下,如何监管异常资金,已成为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问题。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对数据的分析很重视,已经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数据统计、跟踪系统。目前,我国在数据的沟通、交流和使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各个部门都认为自己的数据最准确,都把数据看成自家的而不拿给别人看,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很好的数据系统。这就需要贸易、海关、外汇等相关部门相互间协调起来,经常坐在一起讨论、研究,不要追究是谁的责任,而是从贸易、海关、外管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共同的分析和治理,做一些基础设施的工作,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国家发改委外经所所长张燕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海关、外汇局、税务等部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特别重要,几个不一样的数据放在一起,就会揭示出很多问题。而国内在数据整合方面“做得特别弱”。
早在2003年,国际金融专家王元龙在其专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就提出要建立防范和控制国际游资冲击的监控体系,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风险控制的政策体系,二是风险控制的监测体系。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反周期措施、结构政策和资本管制三种类型,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结构政策、贸易政策以及银行监管等政策的运用及相互搭配,对异常资金起到控制作用;风险监控体系是指货币管理当局根据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目标而在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的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统计、跟踪、预测和分析的有效监管体系。
“外汇管理局的有些政策措施要通过银行来实施,如果银行配合不好,就算有政策,也没有效果。现在至少要建立一个监控体系,通过网络系统联网监控。现在已经实行的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统计监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王元龙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