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有65万个行政村,按中国名村排行榜,浙江省余姚市谢家路村名列百名之内。2014年11月初,在河南漯河市干河陈村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村长论坛”会议上,人们赞许谢家路村的业绩和美德。
谢家路村作为中国名村,但在历史上并没有著名的人物衬托,唯一和明朝状元宰相谢迁沾边的,也是一份淡淡的乡愁。谢迁出生在3公里外的泗门镇上,那里有谢家祠堂,每逢清明时节,外地贫穷百姓可去祠堂吃到馒头,人们竞相走着去谢家祠堂之路,去的人多了,年深日久,这条通往谢家祠堂的路就称为谢家路,并且以路名村,村名也就由此而来。
村史馆更能勾起乡愁。谢家路村最早是杭州湾南岸海涂。史载“唐涂宋滩”。元、明时代为余姚盐场属地。从绍兴、萧山、上虞迁来的移民,以煮盐为生。“煮海之民何辛苦,安得母富子不贫?”明、清时代,部分盐民开始种植棉花,也有部分出海捕鱼,村民住的是低矮的茅房草棚,生活如同盐碱地那么苦涩。
百年来谢家路村的村民职业,由古代煮盐到种棉,直到近二三十年农工贸齐头并进,村庄欣欣向荣,获得省、市集体荣誉100多个,国家级荣誉有14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优秀小康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点等。
春风中绽放美德花
329国道进入余姚市泗门镇地界,路边谢家路村的牌楼赫然醒目。从牌楼入村,笔直宽敞的林荫大道足有4公里长,穿过商店、跨越河道,直通碧绿的原野,朝向茫茫海天。
在林荫大道两边扩建的民居,再也看不到以前草房的痕迹。映入眼帘的是精致典雅的农家小院、现代化的装潢设施,还有老人悠闲散步的场景。
有一天,在宣秀娥家却发生了意外。有村民走过这家屋边,听见屋里传来“嘎嘎嘎”的怪声,往门口一看,吓了一跳,只见阮老太的头颈被自动门卡住,头在门外,身子还在门内,幸亏村民相救。她的媳妇宣秀娥赶到,连声感谢,当时老人已摆脱困境。若不及时抢救,过不了多时,便闯大祸了。宣秀娥又连忙把老人送往医院,输液两天后安然无恙。大家都说,阮老太的命大,定能活过百岁。
村民之言不无道理,阮老太身体硬朗,每天吃了媳妇为她准备的早餐后,便出门手剪着背散步,或到邻居家聊天。她坚持午睡,中餐、晚餐还喝点酒。只是已88岁高龄,动作显得迟缓,进出新居,自动门用的是遥控器,她挂在腰间裤带上。那天不经意间头颈被门夹住。村民羡慕老太有福气,逢年过节两个女儿来看望她,平日里的饮食起居有她媳妇悉心服侍,她的住处干净、整洁,比新房还美观。她欢喜住小儿子家,大儿子补贴她赡养费用。小儿媳宣秀娥说:“大哥建房用了钱,我家可负担婆婆生活,让我们多尽一份孝心也是难得。”
像宣秀娥那样的贤妻良母,谢家路村有得是。村里不少老人的儿女在外,有的又忙于工作,尽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去年中秋节,一位老人满怀希望,等着儿女回家团聚。到时却等到一个电话,说是忙得回不了家,快件已经寄出,内有月饼、香肠等食品。而老人如今最高兴的是有人能常回家看看。好在村里有倡导结对献爱心的风尚,有的年轻人出资同老人聚餐,也有人上门看望老人。奕菊英与83岁的许水洋大伯结对。冬天到了,细心的奕菊英送上41码的棉鞋,正合老人的脚,老人感激地握手致谢。奕菊英得知沈才登老人有病,又主动到医院探望。如今谢家路村的老人,颐养天年,健康长寿,村里曾有过百岁老人,90岁以上的老者有12人,有几位人瑞已近百岁。
先贤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当今谢家路村,对此演绎为“大手牵小手”。美德之花也向少年儿童绽开,特别是在单亲家庭和弱势村民中。有户人家祖孙三代都是男的,祖父年迈,父亲弱智,孙子厌学,村志愿者就担起帮教孩子的义务与责任。目前,这家孙子上了初中,能自立读书。志愿者又接了另一家孩子的帮教助学担子。如今谢家路村因故辍学的学生也在村民帮助下重返学校。
美德又像阳光一样洒向社会。红十字会“O”型血告急,电话也打到谢家路村向村民求援。2013年夏天,村民杨玉华和丈夫、儿子一起献血,还动员妹夫也献血。至今杨玉华已献过7次血,她的美德故事被传为美谈。
谢家路村美德风尚似和煦春风、明媚阳光,温暖着村民们的心!
信息员争做“老娘舅”
谢家路村5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河渠纵横,早年围垦海涂筑成不少海塘,还有慈溪市引曹娥江水的主干渠。走进谢家路村,人们就能感到这里岸绿、水清、路净,环境优美。村民沈华杰为四组村民出资,提供每户垃圾桶、垃圾袋,补助两名环卫工人工资,及时把垃圾送到指定中转站。沈华杰每月除了定期发放垃圾袋,还劝导村民垃圾分类,液体、固体分装,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治理生态,营造美丽环境,不是沈华杰一个人每年出资三四万元就可了事,还得靠村民共同努力。村民大家有任务、要检查,哪怕环卫工人天热不戴安全帽也有人监督。
乡村总会有家长里短、兄弟反目以至违法乱纪等大大小小的事,谢家路村也一样,但不同的是事情总是平息在苗头。村民和村干部都记着一句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上有110名信息员,有的还被称为“老娘舅”,这批人德高望重,有法制观念,协调能力强,应得上当地俗谚:“娘舅大石头,说话独句头。”意思是说,老娘舅说的话,大家都得听从。虽然多数事做到了小事不出村民小组,但也不是件件如此。第八村民组沈家兄弟多年互不来往,形同陌路。2013年老父病逝,弟弟请不动哥哥来共办丧事,主要原因是早年父母偏袒小儿子,将老房让给小儿子居住,引起大儿子不满。村里的调解委员和村民组的信息员全面了解实情后,来到大儿子家摊开一本陈年旧账,原来父母不但没有多少积蓄,而且还因为到余姚、上海看病欠下一大笔债,全由小儿子负担。大儿子不报养育之恩、忘了传统美德,被村民指责,更为法律所不容。最后通过亲情教育,消除了隔阂,兄弟和好如初。
沈维军是村中信息员,更是一位实践和谐美德的无私奉献者。他是泥水匠,每天出工收入200元。一天早上刚要出工,有家兄弟吵架,非要请他去调解不可,一去就是半天,少挣了钱却化解了宅基地纠纷。沈维军除了白天出场调解村民纠纷、放弃干泥水工收入,还牺牲晚上休息时间,串门访问。沈维军坚持为村民服务,成为大家欢迎的“老娘舅”,被村民选为镇人大代表。他的妻子余文娟说,村里有些事弄成互不相让,丈夫总是耐心开导,晚上11点回到家是经常事。 在弘扬和谐道德新风中,村上又涌现了不少美德先进典型,如回报家乡的好心人沈志祥、为村争光的好村民严仁铨、感恩第二故乡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王敏、见义勇为的好青年何志龙等,全村有35个美德典型上了村中“好人榜”。
谢家路村有11个家庭普法宣教点,确保全村110名信息员既有学习的场所,也有工作的平台,方便他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全村实现了零群体性事件,零上访事件和零刑事案件,外来调研人员称赞谢家路村这支队伍是“小干部,大作用”、“小组织,大稳定”,谢家路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永远的“小板凳”工作法
多年来,村领导这样激励村民:“有好心,办好事;做好人,建好村。”在践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创业路上,孕育成谢家路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主任、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同志在谢家路村考察时亲笔题词:“富而思进求发展,永不满足创新业。”
创业的带头人钱建康,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又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他带动着村级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全村1638户家庭,2013年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4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098元。作为村党委书记,钱建康坚持不懈地抓精神美德建设。他常说:“生活更富裕了,精神要更富有。从‘两富’到‘两美’,谢家路村的美德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在确保全村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中,村内大事从过去领导“为民作主”转变为“让民作主”。村上的“小板凳”工作法在省内外扬名。干部与群众同坐小板凳,不拘形式,说话实在,拉近了干群关系,小板凳联络大感情,共议、共商村中大事。有一次在向村民集体传达村规划时,村民反对建设“有葡萄”,都说现在生活好了,葡萄又不是稀罕水果,何必列入规划。原来大家把“游步道”误听成“有葡萄”,后来通过小板凳工作法,才解释清楚,消除了误解,投赞成票的超过95%,把谢家路江沿岸和环村道路改建成休闲健身的“游步道”,优化了人居环境。
一条小板凳,干部村民挨着坐。干部向村民讲时事、讲政策、讲法规,村民也向干部掏出心里话,聊聊村里的新鲜事、美德故事。小板凳工作法成了谢家路讲美德、树新风的好载体。通过小板凳工作法,村中大事村民说了算,村里办大事顺当得多!
谢家路精神蕴含着美德、民主、法治等多种元素,并且有周密的组织网络和工作载体。各种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于活动,旨在弘扬文明美德。
谢家路村作为中国名村,但在历史上并没有著名的人物衬托,唯一和明朝状元宰相谢迁沾边的,也是一份淡淡的乡愁。谢迁出生在3公里外的泗门镇上,那里有谢家祠堂,每逢清明时节,外地贫穷百姓可去祠堂吃到馒头,人们竞相走着去谢家祠堂之路,去的人多了,年深日久,这条通往谢家祠堂的路就称为谢家路,并且以路名村,村名也就由此而来。
村史馆更能勾起乡愁。谢家路村最早是杭州湾南岸海涂。史载“唐涂宋滩”。元、明时代为余姚盐场属地。从绍兴、萧山、上虞迁来的移民,以煮盐为生。“煮海之民何辛苦,安得母富子不贫?”明、清时代,部分盐民开始种植棉花,也有部分出海捕鱼,村民住的是低矮的茅房草棚,生活如同盐碱地那么苦涩。
百年来谢家路村的村民职业,由古代煮盐到种棉,直到近二三十年农工贸齐头并进,村庄欣欣向荣,获得省、市集体荣誉100多个,国家级荣誉有14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优秀小康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点等。
春风中绽放美德花
329国道进入余姚市泗门镇地界,路边谢家路村的牌楼赫然醒目。从牌楼入村,笔直宽敞的林荫大道足有4公里长,穿过商店、跨越河道,直通碧绿的原野,朝向茫茫海天。
在林荫大道两边扩建的民居,再也看不到以前草房的痕迹。映入眼帘的是精致典雅的农家小院、现代化的装潢设施,还有老人悠闲散步的场景。
有一天,在宣秀娥家却发生了意外。有村民走过这家屋边,听见屋里传来“嘎嘎嘎”的怪声,往门口一看,吓了一跳,只见阮老太的头颈被自动门卡住,头在门外,身子还在门内,幸亏村民相救。她的媳妇宣秀娥赶到,连声感谢,当时老人已摆脱困境。若不及时抢救,过不了多时,便闯大祸了。宣秀娥又连忙把老人送往医院,输液两天后安然无恙。大家都说,阮老太的命大,定能活过百岁。
村民之言不无道理,阮老太身体硬朗,每天吃了媳妇为她准备的早餐后,便出门手剪着背散步,或到邻居家聊天。她坚持午睡,中餐、晚餐还喝点酒。只是已88岁高龄,动作显得迟缓,进出新居,自动门用的是遥控器,她挂在腰间裤带上。那天不经意间头颈被门夹住。村民羡慕老太有福气,逢年过节两个女儿来看望她,平日里的饮食起居有她媳妇悉心服侍,她的住处干净、整洁,比新房还美观。她欢喜住小儿子家,大儿子补贴她赡养费用。小儿媳宣秀娥说:“大哥建房用了钱,我家可负担婆婆生活,让我们多尽一份孝心也是难得。”
像宣秀娥那样的贤妻良母,谢家路村有得是。村里不少老人的儿女在外,有的又忙于工作,尽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去年中秋节,一位老人满怀希望,等着儿女回家团聚。到时却等到一个电话,说是忙得回不了家,快件已经寄出,内有月饼、香肠等食品。而老人如今最高兴的是有人能常回家看看。好在村里有倡导结对献爱心的风尚,有的年轻人出资同老人聚餐,也有人上门看望老人。奕菊英与83岁的许水洋大伯结对。冬天到了,细心的奕菊英送上41码的棉鞋,正合老人的脚,老人感激地握手致谢。奕菊英得知沈才登老人有病,又主动到医院探望。如今谢家路村的老人,颐养天年,健康长寿,村里曾有过百岁老人,90岁以上的老者有12人,有几位人瑞已近百岁。
先贤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当今谢家路村,对此演绎为“大手牵小手”。美德之花也向少年儿童绽开,特别是在单亲家庭和弱势村民中。有户人家祖孙三代都是男的,祖父年迈,父亲弱智,孙子厌学,村志愿者就担起帮教孩子的义务与责任。目前,这家孙子上了初中,能自立读书。志愿者又接了另一家孩子的帮教助学担子。如今谢家路村因故辍学的学生也在村民帮助下重返学校。
美德又像阳光一样洒向社会。红十字会“O”型血告急,电话也打到谢家路村向村民求援。2013年夏天,村民杨玉华和丈夫、儿子一起献血,还动员妹夫也献血。至今杨玉华已献过7次血,她的美德故事被传为美谈。
谢家路村美德风尚似和煦春风、明媚阳光,温暖着村民们的心!
信息员争做“老娘舅”
谢家路村5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河渠纵横,早年围垦海涂筑成不少海塘,还有慈溪市引曹娥江水的主干渠。走进谢家路村,人们就能感到这里岸绿、水清、路净,环境优美。村民沈华杰为四组村民出资,提供每户垃圾桶、垃圾袋,补助两名环卫工人工资,及时把垃圾送到指定中转站。沈华杰每月除了定期发放垃圾袋,还劝导村民垃圾分类,液体、固体分装,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治理生态,营造美丽环境,不是沈华杰一个人每年出资三四万元就可了事,还得靠村民共同努力。村民大家有任务、要检查,哪怕环卫工人天热不戴安全帽也有人监督。
乡村总会有家长里短、兄弟反目以至违法乱纪等大大小小的事,谢家路村也一样,但不同的是事情总是平息在苗头。村民和村干部都记着一句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上有110名信息员,有的还被称为“老娘舅”,这批人德高望重,有法制观念,协调能力强,应得上当地俗谚:“娘舅大石头,说话独句头。”意思是说,老娘舅说的话,大家都得听从。虽然多数事做到了小事不出村民小组,但也不是件件如此。第八村民组沈家兄弟多年互不来往,形同陌路。2013年老父病逝,弟弟请不动哥哥来共办丧事,主要原因是早年父母偏袒小儿子,将老房让给小儿子居住,引起大儿子不满。村里的调解委员和村民组的信息员全面了解实情后,来到大儿子家摊开一本陈年旧账,原来父母不但没有多少积蓄,而且还因为到余姚、上海看病欠下一大笔债,全由小儿子负担。大儿子不报养育之恩、忘了传统美德,被村民指责,更为法律所不容。最后通过亲情教育,消除了隔阂,兄弟和好如初。
沈维军是村中信息员,更是一位实践和谐美德的无私奉献者。他是泥水匠,每天出工收入200元。一天早上刚要出工,有家兄弟吵架,非要请他去调解不可,一去就是半天,少挣了钱却化解了宅基地纠纷。沈维军除了白天出场调解村民纠纷、放弃干泥水工收入,还牺牲晚上休息时间,串门访问。沈维军坚持为村民服务,成为大家欢迎的“老娘舅”,被村民选为镇人大代表。他的妻子余文娟说,村里有些事弄成互不相让,丈夫总是耐心开导,晚上11点回到家是经常事。 在弘扬和谐道德新风中,村上又涌现了不少美德先进典型,如回报家乡的好心人沈志祥、为村争光的好村民严仁铨、感恩第二故乡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王敏、见义勇为的好青年何志龙等,全村有35个美德典型上了村中“好人榜”。
谢家路村有11个家庭普法宣教点,确保全村110名信息员既有学习的场所,也有工作的平台,方便他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全村实现了零群体性事件,零上访事件和零刑事案件,外来调研人员称赞谢家路村这支队伍是“小干部,大作用”、“小组织,大稳定”,谢家路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永远的“小板凳”工作法
多年来,村领导这样激励村民:“有好心,办好事;做好人,建好村。”在践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创业路上,孕育成谢家路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主任、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同志在谢家路村考察时亲笔题词:“富而思进求发展,永不满足创新业。”
创业的带头人钱建康,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又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他带动着村级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全村1638户家庭,2013年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4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098元。作为村党委书记,钱建康坚持不懈地抓精神美德建设。他常说:“生活更富裕了,精神要更富有。从‘两富’到‘两美’,谢家路村的美德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在确保全村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中,村内大事从过去领导“为民作主”转变为“让民作主”。村上的“小板凳”工作法在省内外扬名。干部与群众同坐小板凳,不拘形式,说话实在,拉近了干群关系,小板凳联络大感情,共议、共商村中大事。有一次在向村民集体传达村规划时,村民反对建设“有葡萄”,都说现在生活好了,葡萄又不是稀罕水果,何必列入规划。原来大家把“游步道”误听成“有葡萄”,后来通过小板凳工作法,才解释清楚,消除了误解,投赞成票的超过95%,把谢家路江沿岸和环村道路改建成休闲健身的“游步道”,优化了人居环境。
一条小板凳,干部村民挨着坐。干部向村民讲时事、讲政策、讲法规,村民也向干部掏出心里话,聊聊村里的新鲜事、美德故事。小板凳工作法成了谢家路讲美德、树新风的好载体。通过小板凳工作法,村中大事村民说了算,村里办大事顺当得多!
谢家路精神蕴含着美德、民主、法治等多种元素,并且有周密的组织网络和工作载体。各种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于活动,旨在弘扬文明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