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无疑是西班牙的一场噩梦。以德雷克、霍金斯为代表的英国海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英国皇家海盗,给了西班牙致命一击。
从此以后,西班牙在欧洲沦落至保罗·肯尼迪名著《大国的兴衰》中描述的尴尬状态,“像一只跌入陷阱里的熊”,无人能敌,又人尽可欺。
直到17世纪50年代,西班牙还维持着欧洲规模最大的军队,所以,表面看尚能对得起“欧洲之王”的虚名。但虚名毕竟是虚名,英国之后,法国、荷兰都让它吃过败仗,瑞典、丹麦这样的小国也敢虎视眈眈。反哈布斯堡联盟与哈布斯堡联盟间“三十年战争”的结果,更正式宣告了“西班牙时代”的终结。
不过,英西大海战的作用不宜过于高估,它或许是西班牙在欧洲滑落的开始,却不是西班牙在世界滑落的开始。西班牙及盛而衰,早有预兆。
英西大海战几十年前,巴巴罗萨兄弟和其领导的海盗军团,已经通过船舰、刀枪与炮火“验明正身”,西班牙如果不是一只纸老虎,至少不是唯一的老虎。
1517年11月,新上任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对巴巴罗萨的“破坏力”便感同身受。
当他乘着威仪非凡,帆上绘有宗教标记和王室纹章的“国王”号驾临领地海岸时,迎接他的居然是一座“空城”。靠岸港口比利亚维西奥萨的居民远远看到国王的船队,误以为是巴巴罗萨的海盗来袭。没多长时间,整个城市就人去房空。国王到了,臣民跑了,巴巴罗萨兄弟两个都没用亲自出马,单凭声威就给查理五世送了一份特别的见面礼。
此事发生的那一刻,离1492年西班牙王国基业完成,与葡萄牙两分天下大势廓定的“辉煌岁月”可还没隔多长时间。海盗困扰,可见一斑。也难怪,查理五世登上西班牙王位不久,即派人围剿巴巴罗萨兄弟,直接导致阿鲁吉·丁战死。
这还只是开始。当誓报兄仇的阿雷·丁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结盟后,查理五世才逐渐体会到挑战的严峻性。
在阿雷·丁的帮助下,伊斯坦布尔的主人苏莱曼一世,率先于1521年从海上对基督教世界发难,并于1523年取得对罗徳岛的控制,形成与西班牙在世界范围内一争高低的大格局。1529年下半年,两人更联手给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西班牙国王当头浇下一盆冷水。在查理五世紧锣密鼓准备神圣罗马皇帝加冕仪式之际,阿雷·丁突袭西班牙,径灭西班牙半个海军,造成了西班牙“桨帆船战史上最严重的损失”。
查理五世当然恨得牙痒痒。1541年,人至中年的他“聊发少年狂”,笃下决心亲征巴巴罗萨大本营阿尔及尔。不料,却迎来更大的溃败。对手海盗的勇敢和不期而至的海上暴雨,让西班牙损失了140艘帆船、15艘桨帆船、8000名士兵、300名贵族不说,国王本人都差点丧命。一时,阿尔及尔基督教徒奴隶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一个奴隶与一头洋葱的价格相仿。
事情仍没画上句号。1556年,心力交瘁的查理五世提前禅让,遁世专心礼敬上帝。可从他手里接棒的菲利普二世,在继承父亲西班牙王位的同时,仿佛也继承了他的坏运气。
虽然随着阿雷·丁1546年的病逝,西班牙的境况有所好转。然而,1559年12月,登上西班牙王位才3年多的菲利普二世,仍然迎来了他执政生涯的第一次惨败:杰尔巴岛之殇。5000名西班牙士兵和6000名桨手的骨头,被战胜他们的土耳其敌人码放在一起,堆放成金字塔,成为杰尔巴岛的“骷髅要塞”,也成为西班牙的耻辱地标。
直到1566年苏莱曼一世驾崩前后,西班牙才稍稍取得和土耳其“超级对决”的腾挪空间,以微弱优势获得了1565年的马耳他争夺战和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的胜利。亲历其中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对勒班陀战役不吝赞美,视其为“过去、当今和未来最辉煌的伟业”,把它当成基督教世界的福音,“因为全世界都了解到,以前他们相信土耳其人在海上不可战胜,是个多大的错误。”
可如此的褒扬难免罔顾事实。
首先,这两场胜利的重要性要大打折扣。原因很简单,阿雷·丁身后,其下属图尔库特、乌卢奇等“黄金一代”海盗同样先后老衰,加之土耳其的战略重心已经从地中海的争夺转向对中欧、东欧的垂涎。对手没了,胜利的分量自然大大减轻。
此外,地中海的对岸,被战胜不了的,一直以来,应该是海盗而不是土耳其。很难想象,缺少了阿雷·丁的助力,土耳其能够很快称霸地中海;也很难想象,若不是由阿雷·丁逝去导致海盗部队战力日下,土耳其从地中海的回撤,会如“闯入”那般迅疾无踪。如果一定把两者扯在一起,说基督教的宿敌是海盗武装起来的土耳其,或被土耳其组织起来的海盗更为妥当。
何况,土耳其亦非西班牙“孤独的敌人”。除了奥地利,西班牙的敌人,在基督教世界里几乎四处密布,法国搭过土耳其的“反西便车”,后来的 “三十年战争”反哈布斯堡联盟里,甚至有长期盟友意大利的影子。
塞万提斯的感喟背后,折射的是当时西班牙人“掩耳盗铃”的心态。他们总觉得,和国家作战,比和海盗作战光荣;同处一个大陆、信奉同一宗教的国家,比土耳其更可信。所以,就不愿意承认,那么多年的时间,西班牙和它领导的基督教世界,实际上是面对阿雷·丁的海盗毫无办法;还不愿承认,土耳其的处境,实际上恰是自己的处境,基督教的大部分世界和土耳其组成了自己的敌人。
只是,事情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他们心里越是放不下海盗,海盗却越与西班牙如影随形;他们把基督教世界置于土耳其的对面,基督教世界对西班牙穷追猛打时却毫不留情。
阿雷·丁打造的“海盗梦魇”甫去,英国版的“海盗梦魇”即至。1588年英西大海战的炮火硝烟尚在弥漫,海盗担当主力的荷兰起义军又渐成气候。1648年,荷兰更进一步,成为公认的欧洲头号经济强国。
斗牛士输给海盗的命运,可能早由天定。遥想当年,西班牙染指美洲大陆,科尔特斯等人对墨西哥、巴西的抢掠暴行,与海盗何异?一个没有优秀海盗的国家,以海盗的行径,满世界搜集白花花的银子、黄澄澄的金子,怎能不频繁诱致海盗事件,又怎能不引起周围国家群起效仿。西班牙后来不但远洋利益身处海盗重重包围,且家国备受国家间海盗游戏困扰,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则因为本身的发家史就不干净,再则在各种各样的对抗中,经常对各类海盗倚重有加:海盗团伙医院骑士团在16世纪早期地中海决战中扮演的角色,对西班牙和其盟国的重要性,堪比阿雷·丁和其海盗王国对于土耳其的重要性;镇压荷兰人的反抗时,菲利普二世曾经发放私掠海盗证书,试图“以盗制盗”。西班牙对于海盗与自身兴衰的关系,一直支支吾吾,含混不清,倒不违情理。
但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何后世追溯这段历史,想当然的推测依旧到处充斥。多数人复盘西班牙的衰落,或将之归咎于产权制度的缺失,如曼库尔·奥尔森、道格拉斯·诺思;或将之归咎于对殖民地的竭泽而渔,如亚当·斯密;或将之归咎于经济相对军事的入不敷出,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和保罗·肯尼迪。只有“海盗”始终处于他们视野的“千里之外”。
正如西班牙对海盗话题的有意回避,这些忽视抑或无视,应该不是无意识的。
这样的“集体选择性失忆”,不但导致事实缺位,更使历史模糊不堪。假使连西班牙500年前到底经历着风光无限还是风风雨雨都不确定,谈它或者西方的起起伏伏的原因、影响,意义又在哪里?
勒班陀战役的指挥者,菲利普二世的同父异母弟弟堂胡安亲王,弥留前叹息:“我的时间花在了建造空中楼阁上,但最后,所有的楼阁,和我自己都随风消散。”勒班陀战役之后,他一直被闲置。辛辛苦苦指挥西班牙和其盟友获得的胜利,没有带来他想要的王冠,没有带来西班牙的绝对优势,甚至也没有带来菲利普二世对这个弟弟的怜悯和关心。
人之将死,其言也实。堂胡安感叹自己的际遇,又如何不是在感叹西班牙的命运。强国的称号,以及为之而进行的跨国越洋的杀伐,或许都因脑海中的想象而起,最终又落于纸上的传言。真相,却永远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
从此以后,西班牙在欧洲沦落至保罗·肯尼迪名著《大国的兴衰》中描述的尴尬状态,“像一只跌入陷阱里的熊”,无人能敌,又人尽可欺。
直到17世纪50年代,西班牙还维持着欧洲规模最大的军队,所以,表面看尚能对得起“欧洲之王”的虚名。但虚名毕竟是虚名,英国之后,法国、荷兰都让它吃过败仗,瑞典、丹麦这样的小国也敢虎视眈眈。反哈布斯堡联盟与哈布斯堡联盟间“三十年战争”的结果,更正式宣告了“西班牙时代”的终结。
不过,英西大海战的作用不宜过于高估,它或许是西班牙在欧洲滑落的开始,却不是西班牙在世界滑落的开始。西班牙及盛而衰,早有预兆。
英西大海战几十年前,巴巴罗萨兄弟和其领导的海盗军团,已经通过船舰、刀枪与炮火“验明正身”,西班牙如果不是一只纸老虎,至少不是唯一的老虎。
1517年11月,新上任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对巴巴罗萨的“破坏力”便感同身受。
当他乘着威仪非凡,帆上绘有宗教标记和王室纹章的“国王”号驾临领地海岸时,迎接他的居然是一座“空城”。靠岸港口比利亚维西奥萨的居民远远看到国王的船队,误以为是巴巴罗萨的海盗来袭。没多长时间,整个城市就人去房空。国王到了,臣民跑了,巴巴罗萨兄弟两个都没用亲自出马,单凭声威就给查理五世送了一份特别的见面礼。
此事发生的那一刻,离1492年西班牙王国基业完成,与葡萄牙两分天下大势廓定的“辉煌岁月”可还没隔多长时间。海盗困扰,可见一斑。也难怪,查理五世登上西班牙王位不久,即派人围剿巴巴罗萨兄弟,直接导致阿鲁吉·丁战死。
这还只是开始。当誓报兄仇的阿雷·丁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结盟后,查理五世才逐渐体会到挑战的严峻性。
在阿雷·丁的帮助下,伊斯坦布尔的主人苏莱曼一世,率先于1521年从海上对基督教世界发难,并于1523年取得对罗徳岛的控制,形成与西班牙在世界范围内一争高低的大格局。1529年下半年,两人更联手给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西班牙国王当头浇下一盆冷水。在查理五世紧锣密鼓准备神圣罗马皇帝加冕仪式之际,阿雷·丁突袭西班牙,径灭西班牙半个海军,造成了西班牙“桨帆船战史上最严重的损失”。
查理五世当然恨得牙痒痒。1541年,人至中年的他“聊发少年狂”,笃下决心亲征巴巴罗萨大本营阿尔及尔。不料,却迎来更大的溃败。对手海盗的勇敢和不期而至的海上暴雨,让西班牙损失了140艘帆船、15艘桨帆船、8000名士兵、300名贵族不说,国王本人都差点丧命。一时,阿尔及尔基督教徒奴隶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一个奴隶与一头洋葱的价格相仿。
事情仍没画上句号。1556年,心力交瘁的查理五世提前禅让,遁世专心礼敬上帝。可从他手里接棒的菲利普二世,在继承父亲西班牙王位的同时,仿佛也继承了他的坏运气。
虽然随着阿雷·丁1546年的病逝,西班牙的境况有所好转。然而,1559年12月,登上西班牙王位才3年多的菲利普二世,仍然迎来了他执政生涯的第一次惨败:杰尔巴岛之殇。5000名西班牙士兵和6000名桨手的骨头,被战胜他们的土耳其敌人码放在一起,堆放成金字塔,成为杰尔巴岛的“骷髅要塞”,也成为西班牙的耻辱地标。
直到1566年苏莱曼一世驾崩前后,西班牙才稍稍取得和土耳其“超级对决”的腾挪空间,以微弱优势获得了1565年的马耳他争夺战和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的胜利。亲历其中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对勒班陀战役不吝赞美,视其为“过去、当今和未来最辉煌的伟业”,把它当成基督教世界的福音,“因为全世界都了解到,以前他们相信土耳其人在海上不可战胜,是个多大的错误。”
可如此的褒扬难免罔顾事实。
首先,这两场胜利的重要性要大打折扣。原因很简单,阿雷·丁身后,其下属图尔库特、乌卢奇等“黄金一代”海盗同样先后老衰,加之土耳其的战略重心已经从地中海的争夺转向对中欧、东欧的垂涎。对手没了,胜利的分量自然大大减轻。
此外,地中海的对岸,被战胜不了的,一直以来,应该是海盗而不是土耳其。很难想象,缺少了阿雷·丁的助力,土耳其能够很快称霸地中海;也很难想象,若不是由阿雷·丁逝去导致海盗部队战力日下,土耳其从地中海的回撤,会如“闯入”那般迅疾无踪。如果一定把两者扯在一起,说基督教的宿敌是海盗武装起来的土耳其,或被土耳其组织起来的海盗更为妥当。
何况,土耳其亦非西班牙“孤独的敌人”。除了奥地利,西班牙的敌人,在基督教世界里几乎四处密布,法国搭过土耳其的“反西便车”,后来的 “三十年战争”反哈布斯堡联盟里,甚至有长期盟友意大利的影子。
塞万提斯的感喟背后,折射的是当时西班牙人“掩耳盗铃”的心态。他们总觉得,和国家作战,比和海盗作战光荣;同处一个大陆、信奉同一宗教的国家,比土耳其更可信。所以,就不愿意承认,那么多年的时间,西班牙和它领导的基督教世界,实际上是面对阿雷·丁的海盗毫无办法;还不愿承认,土耳其的处境,实际上恰是自己的处境,基督教的大部分世界和土耳其组成了自己的敌人。
只是,事情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他们心里越是放不下海盗,海盗却越与西班牙如影随形;他们把基督教世界置于土耳其的对面,基督教世界对西班牙穷追猛打时却毫不留情。
阿雷·丁打造的“海盗梦魇”甫去,英国版的“海盗梦魇”即至。1588年英西大海战的炮火硝烟尚在弥漫,海盗担当主力的荷兰起义军又渐成气候。1648年,荷兰更进一步,成为公认的欧洲头号经济强国。
斗牛士输给海盗的命运,可能早由天定。遥想当年,西班牙染指美洲大陆,科尔特斯等人对墨西哥、巴西的抢掠暴行,与海盗何异?一个没有优秀海盗的国家,以海盗的行径,满世界搜集白花花的银子、黄澄澄的金子,怎能不频繁诱致海盗事件,又怎能不引起周围国家群起效仿。西班牙后来不但远洋利益身处海盗重重包围,且家国备受国家间海盗游戏困扰,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则因为本身的发家史就不干净,再则在各种各样的对抗中,经常对各类海盗倚重有加:海盗团伙医院骑士团在16世纪早期地中海决战中扮演的角色,对西班牙和其盟国的重要性,堪比阿雷·丁和其海盗王国对于土耳其的重要性;镇压荷兰人的反抗时,菲利普二世曾经发放私掠海盗证书,试图“以盗制盗”。西班牙对于海盗与自身兴衰的关系,一直支支吾吾,含混不清,倒不违情理。
但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何后世追溯这段历史,想当然的推测依旧到处充斥。多数人复盘西班牙的衰落,或将之归咎于产权制度的缺失,如曼库尔·奥尔森、道格拉斯·诺思;或将之归咎于对殖民地的竭泽而渔,如亚当·斯密;或将之归咎于经济相对军事的入不敷出,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和保罗·肯尼迪。只有“海盗”始终处于他们视野的“千里之外”。
正如西班牙对海盗话题的有意回避,这些忽视抑或无视,应该不是无意识的。
这样的“集体选择性失忆”,不但导致事实缺位,更使历史模糊不堪。假使连西班牙500年前到底经历着风光无限还是风风雨雨都不确定,谈它或者西方的起起伏伏的原因、影响,意义又在哪里?
勒班陀战役的指挥者,菲利普二世的同父异母弟弟堂胡安亲王,弥留前叹息:“我的时间花在了建造空中楼阁上,但最后,所有的楼阁,和我自己都随风消散。”勒班陀战役之后,他一直被闲置。辛辛苦苦指挥西班牙和其盟友获得的胜利,没有带来他想要的王冠,没有带来西班牙的绝对优势,甚至也没有带来菲利普二世对这个弟弟的怜悯和关心。
人之将死,其言也实。堂胡安感叹自己的际遇,又如何不是在感叹西班牙的命运。强国的称号,以及为之而进行的跨国越洋的杀伐,或许都因脑海中的想象而起,最终又落于纸上的传言。真相,却永远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