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质世界是三维的空间与一维的时间之结合,诗歌作为一种侧重于表现的文学艺术样式,无例外地要反映物质在时空上的这种客观存在。唐代诗歌在时空的艺术处理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多变,丰富多彩,但仍有规律可循。本文拟以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首唐诗为例,从两大方面分条论析诗人对时空表现艺术的把握,以飨读者。
【关键词】唐代诗歌 时空 艺术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6-01
引言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诗歌在时空的艺术处理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多变,丰富多彩,有规律可循。本文主要对此进行一些探讨,简单介绍一下其时空表现艺术的两个方面,具体如下文。
1.平面、单一型的时空艺术
1.1.时序的推移
被誉为诗仙的盛唐大诗人李白一首乐府诗《长干行》,巧用时序推移艺术,以第一人称“妾”的回忆和自叙方式,直接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人物心理。可谓一波三折。从童年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少年初婚时“羞颜未尝开”的羞涩和婚后的幸福美满,继而到“坐愁红颜老”饱尝别离的苦涩和绵绵不绝的四季相思,以及悬想有朝一日逆水行舟,不远千里迎归的急切期盼。全诗从年龄顺序和四季推移变换中,平平道来,叙时远长,情思悠悠却仿佛如昨天,一位坚贞痴情,渴盼团聚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读罢令人荡气回肠。
1.2.空间的转换
与李白合称双璧的“诗圣”杜甫,一首五律《月夜》,妙用空间转换,对面落笔的手法,推己及人,将思归念远之情旨表现得含蓄婉切。诗的一、二两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下笔即从对面设想,不言长安自己,却特写鄜州妻子月下独望,接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悬想儿女们不理解——妻子久久对月痴望是因“忆长安”,反衬一笔,倍增相思之苦。五、六两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和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化实为虚,既是照应开头,也是诗意的深化,既说明独望之久,又有对温馨未来的向往。全诗字面未写长安望月,但月已跨越时空之隔,把两地相思之深情串结起来,实有双倍之悲情效果!
2.交错、融合型的时空艺术
2.1.时空的交错、转换
被后人誉为写情高手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巧用时空交错、融合艺术,将思归念远的羁旅情怀表现得尤为幽深而富有姿彩,看他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寄北”是寄妻子还是寄情人,是寄朋友还是寄知己,均不重要,对理解并无多大妨碍。值得深究的是诗人妙用时空交错艺术所作的创造性构思。首句一问一答,“期”字两现,回环往复,给全诗定下了浓厚的抒情基调。第二句点明诗人羁旅滞留的地点是远离京城,远离故土的异乡——巴蜀,且现在正是秋雨涨满池塘,清冷寂寥,归期又难料,与首句虚实相衬,成为承前启后句。第三句时空一陡转,设想未来双方相聚“西窗”之下,剪烛夜话,相聚时环境的静穆温馨与杜甫诗“何时倚虚幌”,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诗此处却笔锋一转,末尾翻出新意:说剪烛夜谈时一定回过头来再把现在“巴山夜雨”时的相思情景详细地告诉你,这是现在设想未来,他日回味今夕之况,空间上亦在“西窗”与“巴山”之间交相跳跃闪现,构思新颖,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全诗时空交错融合,意境深长阔大,所抒之情旨表现得既深又浓,绵绵不绝,相思中透射出乐观的光亮。
2.2.时空的变形、融合
时空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存在,诗歌中的时空是靠想像得以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跳跃性。为了重新组合时空,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想像,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想像对时空的艺术作用是:能从一滴水中见大海,从微尘中看大千世界;可以刹那间显始终,也可以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变化压缩成“朝如青丝暮成雪”或“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把数年的距离之隔和两地相思浓缩成“十年生死两茫茫”七个字。随着想像活动,时空可以这样压缩,也可以扩张。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传唱的览胜纪游诗《登鹳鹊楼》,就表现了时空的扩张艺术。诗人登上黄河中高阜处的鹳鹊楼时,远眺高山落日,近瞰黄河大海,刹时山岳河海、日月星辰、天地宇宙尽纳胸际,全收眼底,诗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诗情喷发,开篇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落日含情脉脉、依山而落,滚滚黄河水一泻千里、东流入海的壮阔场景,创造了广袤雄浑的空间与永恒流动的时间相统一的艺术境界。面对如此壮景和不舍昼夜、奔腾向前的黄河,使人产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激情。于是,诗人脱口爆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融情思与哲理于一炉的千古绝唱,时空从眼前、从脚下向更高更远的千里之外扩展、延伸,诗意随之升华,趋于无穷,给人以壮美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思。
2.3.时空的超越、结合
叶维廉说道:“中国诗的艺术在于诗人如何捕捉视察事象在我们眼前的涌现和演出,使其自超脱限制的时空的存在中跃出。”所谓超脱时空的限制,这里实质是指时空的交错、融合艺术。正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以时空为坐标系,将诗主人公置于横向的历史与未来向两头无限延伸和纵向的天与地无限广阔的交汇点上,感慨人生,思绪万千,全诗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极大地拓展了时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
结束语
唐诗是一座艺术的宝库,对唐诗时空表现艺术的探索,是没有穷尽的,且有着不可抵估的潜力和价值,利用时空观可以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家主体发展的独特性,细致洞察诗人思想意识的流动。本人有望与同仁携手共进,在本领域再研新果!
参考文献:
[1](德)莱辛.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M].商务印书馆,201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蒙文浩(1969-),甘肃省庄浪县人,现就职于甘肃省庄浪县第四中学,职务为高中语文教师。
【关键词】唐代诗歌 时空 艺术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6-01
引言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诗歌在时空的艺术处理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多变,丰富多彩,有规律可循。本文主要对此进行一些探讨,简单介绍一下其时空表现艺术的两个方面,具体如下文。
1.平面、单一型的时空艺术
1.1.时序的推移
被誉为诗仙的盛唐大诗人李白一首乐府诗《长干行》,巧用时序推移艺术,以第一人称“妾”的回忆和自叙方式,直接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人物心理。可谓一波三折。从童年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少年初婚时“羞颜未尝开”的羞涩和婚后的幸福美满,继而到“坐愁红颜老”饱尝别离的苦涩和绵绵不绝的四季相思,以及悬想有朝一日逆水行舟,不远千里迎归的急切期盼。全诗从年龄顺序和四季推移变换中,平平道来,叙时远长,情思悠悠却仿佛如昨天,一位坚贞痴情,渴盼团聚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读罢令人荡气回肠。
1.2.空间的转换
与李白合称双璧的“诗圣”杜甫,一首五律《月夜》,妙用空间转换,对面落笔的手法,推己及人,将思归念远之情旨表现得含蓄婉切。诗的一、二两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下笔即从对面设想,不言长安自己,却特写鄜州妻子月下独望,接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悬想儿女们不理解——妻子久久对月痴望是因“忆长安”,反衬一笔,倍增相思之苦。五、六两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和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化实为虚,既是照应开头,也是诗意的深化,既说明独望之久,又有对温馨未来的向往。全诗字面未写长安望月,但月已跨越时空之隔,把两地相思之深情串结起来,实有双倍之悲情效果!
2.交错、融合型的时空艺术
2.1.时空的交错、转换
被后人誉为写情高手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巧用时空交错、融合艺术,将思归念远的羁旅情怀表现得尤为幽深而富有姿彩,看他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寄北”是寄妻子还是寄情人,是寄朋友还是寄知己,均不重要,对理解并无多大妨碍。值得深究的是诗人妙用时空交错艺术所作的创造性构思。首句一问一答,“期”字两现,回环往复,给全诗定下了浓厚的抒情基调。第二句点明诗人羁旅滞留的地点是远离京城,远离故土的异乡——巴蜀,且现在正是秋雨涨满池塘,清冷寂寥,归期又难料,与首句虚实相衬,成为承前启后句。第三句时空一陡转,设想未来双方相聚“西窗”之下,剪烛夜话,相聚时环境的静穆温馨与杜甫诗“何时倚虚幌”,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诗此处却笔锋一转,末尾翻出新意:说剪烛夜谈时一定回过头来再把现在“巴山夜雨”时的相思情景详细地告诉你,这是现在设想未来,他日回味今夕之况,空间上亦在“西窗”与“巴山”之间交相跳跃闪现,构思新颖,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全诗时空交错融合,意境深长阔大,所抒之情旨表现得既深又浓,绵绵不绝,相思中透射出乐观的光亮。
2.2.时空的变形、融合
时空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存在,诗歌中的时空是靠想像得以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跳跃性。为了重新组合时空,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想像,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想像对时空的艺术作用是:能从一滴水中见大海,从微尘中看大千世界;可以刹那间显始终,也可以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变化压缩成“朝如青丝暮成雪”或“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把数年的距离之隔和两地相思浓缩成“十年生死两茫茫”七个字。随着想像活动,时空可以这样压缩,也可以扩张。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传唱的览胜纪游诗《登鹳鹊楼》,就表现了时空的扩张艺术。诗人登上黄河中高阜处的鹳鹊楼时,远眺高山落日,近瞰黄河大海,刹时山岳河海、日月星辰、天地宇宙尽纳胸际,全收眼底,诗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诗情喷发,开篇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落日含情脉脉、依山而落,滚滚黄河水一泻千里、东流入海的壮阔场景,创造了广袤雄浑的空间与永恒流动的时间相统一的艺术境界。面对如此壮景和不舍昼夜、奔腾向前的黄河,使人产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激情。于是,诗人脱口爆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融情思与哲理于一炉的千古绝唱,时空从眼前、从脚下向更高更远的千里之外扩展、延伸,诗意随之升华,趋于无穷,给人以壮美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思。
2.3.时空的超越、结合
叶维廉说道:“中国诗的艺术在于诗人如何捕捉视察事象在我们眼前的涌现和演出,使其自超脱限制的时空的存在中跃出。”所谓超脱时空的限制,这里实质是指时空的交错、融合艺术。正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以时空为坐标系,将诗主人公置于横向的历史与未来向两头无限延伸和纵向的天与地无限广阔的交汇点上,感慨人生,思绪万千,全诗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极大地拓展了时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
结束语
唐诗是一座艺术的宝库,对唐诗时空表现艺术的探索,是没有穷尽的,且有着不可抵估的潜力和价值,利用时空观可以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家主体发展的独特性,细致洞察诗人思想意识的流动。本人有望与同仁携手共进,在本领域再研新果!
参考文献:
[1](德)莱辛.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M].商务印书馆,201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蒙文浩(1969-),甘肃省庄浪县人,现就职于甘肃省庄浪县第四中学,职务为高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