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府财政农业投入是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本文研究的核心主题是我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财政支农路径问题。文章首先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必然性;其次分析了财政支农的现状,并针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策略,为丰富和改进我国财政支农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课题提供研究思路和意见方法。
[关键词]:财政支农 农业现代化 效益对比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076 -01
一、引言
农业在国国民经济及整个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自然和市场条件以及中国长期以来工业化倾向战略的影响,对农业进行保护为理所当然的做法。然而由于对资金分配效果、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产出效果缺乏监督和考核,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一直不高。加之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污染乱排乱放等问题突出,当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迫切——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显然,如何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路径,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财政支农的效益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逐年攀升,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契机。但是财政农业投资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错位,这将极大地制约财政支农政策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
(一)支农资金增长与财政支出增长呈“剪刀”型逐年扩大态势,财政支农力度相对弱化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财政支出数额大幅增长,然由于财政支农支出拥有量起点低且增速慢,支农资金并被未同比增长,财政支出与其中的支农支出呈“剪刀”型逐年扩大态势,且自1999 年开始,这种“剪刀”型差距呈现出明显加速扩大的发展趋势(如图一)。国家财力的增强势必促进投入绝对量的增长,但历年数据表明,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比较低,整体趋势还略有下降,自1990起21年间均大致保持在8%-10%(如图二),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二)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及方式的不科学导致支农效益低下
在财政对农业支出结构上,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四多四少”的现象上:即“人头”费用多,建设性支出少;全社会普遍受益的投资项目多,农业直接受益的投资少;一般的生产性投入多,农业科研和农村社会发展投入少;直接投资多,贴息、直接补贴、补助等较少。在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上,我国目前政府支农资金对农产品的补贴和贴息主要在流通领域和金融领域,即“暗补”,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财政补贴机制还不健全。这样农民真正享受到的补贴会很少,还易造成补贴资金的流失。
(三)支农资金管理杂乱,监督失位,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中涉农部门比较多,各部门在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条块分割严重,时常出现一个项目多个部门管理,缺乏沟通,不仅投人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投人多,跟踪管理少,致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普遍。在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督和管理”状况。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与措施,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滥用、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大有存在,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构建
在推进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及管理。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从促进农业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出发,逐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努力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具体地说,一是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保险服务体系,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可靠的信贷与保险服务,减少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损失。二是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调动社会力量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
(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调整农业投资政策,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提高科技投入、基础投入、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降低农业部门事业费支出在财政支农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如科技方面,努力构筑农业科技促进机制,提高创新技术推广的能力和农民的吸纳能力,在稳定产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私人生产者的物质要素投入,降低生产者个人成本,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基础投入方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支农总支出中的比重,切实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适应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
(三)建立相对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整合资金投入,协同多个管理部门,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推动资金使用相对集中,发挥各项资金的综合绩效。在具体安排资金使用时, 财政部门应会同其他主管部门根据县级农业发展规划, 按照“同种资金合并使用,不同资金统筹使用”的原则,对多种用途的支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同时,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 是各项资金管理辦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因此, 建议由人大牵头, 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相配合,定期对各种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确保财政支农法规、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雷启阵,李梅.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消费导刊,2008,(9) .
【2】赵珊,赵媛.我国财政支农效益评析与政策优化[J].商业研究,2006,(11).
【3】邓启明,胡剑峰,黄祖辉.现代支农机制创新与农业转型升级——基于浙江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4】周应恒、耿献辉: “现代农业”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 4) .
【5】李林林.浅论财政支农政策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
易雯(1990.12—— ),性别:女,民族:汉,江西省宜春市人,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关键词]:财政支农 农业现代化 效益对比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076 -01
一、引言
农业在国国民经济及整个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自然和市场条件以及中国长期以来工业化倾向战略的影响,对农业进行保护为理所当然的做法。然而由于对资金分配效果、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产出效果缺乏监督和考核,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一直不高。加之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污染乱排乱放等问题突出,当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迫切——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显然,如何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路径,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财政支农的效益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逐年攀升,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契机。但是财政农业投资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错位,这将极大地制约财政支农政策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
(一)支农资金增长与财政支出增长呈“剪刀”型逐年扩大态势,财政支农力度相对弱化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财政支出数额大幅增长,然由于财政支农支出拥有量起点低且增速慢,支农资金并被未同比增长,财政支出与其中的支农支出呈“剪刀”型逐年扩大态势,且自1999 年开始,这种“剪刀”型差距呈现出明显加速扩大的发展趋势(如图一)。国家财力的增强势必促进投入绝对量的增长,但历年数据表明,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比较低,整体趋势还略有下降,自1990起21年间均大致保持在8%-10%(如图二),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二)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及方式的不科学导致支农效益低下
在财政对农业支出结构上,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四多四少”的现象上:即“人头”费用多,建设性支出少;全社会普遍受益的投资项目多,农业直接受益的投资少;一般的生产性投入多,农业科研和农村社会发展投入少;直接投资多,贴息、直接补贴、补助等较少。在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上,我国目前政府支农资金对农产品的补贴和贴息主要在流通领域和金融领域,即“暗补”,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财政补贴机制还不健全。这样农民真正享受到的补贴会很少,还易造成补贴资金的流失。
(三)支农资金管理杂乱,监督失位,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中涉农部门比较多,各部门在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条块分割严重,时常出现一个项目多个部门管理,缺乏沟通,不仅投人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投人多,跟踪管理少,致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普遍。在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督和管理”状况。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与措施,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滥用、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大有存在,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构建
在推进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及管理。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从促进农业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出发,逐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努力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具体地说,一是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保险服务体系,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可靠的信贷与保险服务,减少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损失。二是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调动社会力量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
(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调整农业投资政策,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提高科技投入、基础投入、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降低农业部门事业费支出在财政支农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如科技方面,努力构筑农业科技促进机制,提高创新技术推广的能力和农民的吸纳能力,在稳定产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私人生产者的物质要素投入,降低生产者个人成本,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基础投入方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支农总支出中的比重,切实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适应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
(三)建立相对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整合资金投入,协同多个管理部门,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推动资金使用相对集中,发挥各项资金的综合绩效。在具体安排资金使用时, 财政部门应会同其他主管部门根据县级农业发展规划, 按照“同种资金合并使用,不同资金统筹使用”的原则,对多种用途的支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同时,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 是各项资金管理辦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因此, 建议由人大牵头, 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相配合,定期对各种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确保财政支农法规、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雷启阵,李梅.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消费导刊,2008,(9) .
【2】赵珊,赵媛.我国财政支农效益评析与政策优化[J].商业研究,2006,(11).
【3】邓启明,胡剑峰,黄祖辉.现代支农机制创新与农业转型升级——基于浙江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4】周应恒、耿献辉: “现代农业”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 4) .
【5】李林林.浅论财政支农政策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
易雯(1990.12—— ),性别:女,民族:汉,江西省宜春市人,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