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同时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绿化景观已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以及园林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园林绿地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造景;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植物造景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又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今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恶劣,生活其中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自然与古人相去甚远。在构造城市景观时还应以人为本,将城市与自然相融合,以植物材料为景观主体,同时借鉴、吸收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华。把自然作为我们改善环境的模板,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心灵的美感的享受。
1 植物造景
从植物造景的概念上来看,就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造景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
如今生态环境的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以生态发展为依据,最大限度发挥“绿”的效益。“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合理的植物造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绿”的效益;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早已厌倦满目高楼林立,大家向往绿色,渴求自然。在绿地建设中,植物造景就应当充满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完美的植物景观也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造景创作中,四者应综合考虑、相辅相成,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特色鲜明的景观形象能增强园林绿地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表现这样的景观,必须有文化做基础,尤其是地方文化,在设计时应深人挖掘地方文脉,避免出现罗马柱、大喷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根本上增强创作的生命力。同时,优美的景观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需要;因地制宜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树种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在设计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能适应的树种,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有计划地引种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同时,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进行驯化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传统技艺与适当改造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设计时可以吸取我国古代造园的精华和现代西方造园新思想,新技术,结合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用众家之长创造现代城市丰富的绿色景观。
2 植物配置与地形的结合
植物配置与地形的结合城市园林绿地中,地形多为人工堆叠,体量不限。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使之富有山林野趣。山顶植物配置应突出山体高度及造型,山脊线附近栽植高大的乔木,而山坡、山沟、山麓选用相应的较为低矮的植物,强调山体的整体性及成片效果,以色叶林、花木林、常绿树林等形成较好的远视效果。山顶植物配置可与亭、阁等观景建筑结合,加强近景植物配置。沟谷地带适于植物生长可形成特色景观,如:樱桃沟、梨花峪、松云峡等。水边的植物配置,应充分利用倒影,面积较大的水岸,宜疏密不等地配置树群,游人较多处可设置草坪,并使道路忽而临水,忽而转人树丛,增加游兴。孤植树和色彩丰富的树种也要适当选用,当水深1 m以下时,可选用挺水或浮水植物,大于1 m时。只能选择浮水植物,注意水中植物种植面积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倒影成像,且应注意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态势。
3 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植
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植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两者关系可求得和谐一致。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和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一种动态的均衡构图,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 建筑的线条往往比较硬直,而植物线条却较柔和、活泼。广州双溪宾馆走廊中配植的龟背竹,犹如一幅饱蘸浓墨泼洒出的画面,不仅增添走廊中活泼气氛,并使浅色的建筑与浓绿的植物色彩及其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建筑的屋顶也可用植物美化,华南某些二层坡顶的建筑屋顶爬满炮仗花后,无花时,犹如乡间茅舍,充满田园情趣;花开时,一片繁花似锦,更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建筑中的门洞、窗框以植物为景,同样植物的枝干也可用来框借远处的建筑,甚至山峦、植物为景。颐和园昆明湖旁数株老树以远处的佛香阁、玉泉塔为框景就是一例。某些园林建筑本身并不吸引人,甚至施工时非常粗糙,可是和植物组成一景后,建筑的不足之处常被忽略过去,依山傍水的园林建筑通过将植物配植其间,使其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景观。这种例子在风景区中也屡见不鲜。
4 扩展植物造景概念的内涵
适当扩展植物造景概念的内涵,以便能适应新时代植物造景的需引进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外,国外的环境园艺、地域植物学、野生动植物栖息园、恢复生态学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将绿量与绿地类型相结合,列入植物造景的考核指标。绿量是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狭义的指绿色植物外,还包括广义的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内涵。加强对城市植物群落的研究,特别是群落内部植物个体的关系,群落与城市环境负荷的关系,揭示城市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的异同。加强对外来植物种,特别是具有入侵性质植物种的检疫、检测,避免其对本地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破进行清除,对侵染地植被进行保护、恢复。规划、健全苗圃市场,避免苗木种类单一化和引种盲目化。并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保护和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小结:在进行植物造景过程当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植物自身的生物特性,把植物的美充分体现出来,并且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健康优美的植物空间,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植物造景;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植物造景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又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今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恶劣,生活其中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自然与古人相去甚远。在构造城市景观时还应以人为本,将城市与自然相融合,以植物材料为景观主体,同时借鉴、吸收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华。把自然作为我们改善环境的模板,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心灵的美感的享受。
1 植物造景
从植物造景的概念上来看,就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造景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
如今生态环境的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以生态发展为依据,最大限度发挥“绿”的效益。“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合理的植物造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绿”的效益;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早已厌倦满目高楼林立,大家向往绿色,渴求自然。在绿地建设中,植物造景就应当充满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完美的植物景观也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造景创作中,四者应综合考虑、相辅相成,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特色鲜明的景观形象能增强园林绿地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表现这样的景观,必须有文化做基础,尤其是地方文化,在设计时应深人挖掘地方文脉,避免出现罗马柱、大喷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根本上增强创作的生命力。同时,优美的景观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需要;因地制宜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树种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在设计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能适应的树种,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有计划地引种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同时,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进行驯化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传统技艺与适当改造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设计时可以吸取我国古代造园的精华和现代西方造园新思想,新技术,结合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用众家之长创造现代城市丰富的绿色景观。
2 植物配置与地形的结合
植物配置与地形的结合城市园林绿地中,地形多为人工堆叠,体量不限。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使之富有山林野趣。山顶植物配置应突出山体高度及造型,山脊线附近栽植高大的乔木,而山坡、山沟、山麓选用相应的较为低矮的植物,强调山体的整体性及成片效果,以色叶林、花木林、常绿树林等形成较好的远视效果。山顶植物配置可与亭、阁等观景建筑结合,加强近景植物配置。沟谷地带适于植物生长可形成特色景观,如:樱桃沟、梨花峪、松云峡等。水边的植物配置,应充分利用倒影,面积较大的水岸,宜疏密不等地配置树群,游人较多处可设置草坪,并使道路忽而临水,忽而转人树丛,增加游兴。孤植树和色彩丰富的树种也要适当选用,当水深1 m以下时,可选用挺水或浮水植物,大于1 m时。只能选择浮水植物,注意水中植物种植面积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倒影成像,且应注意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态势。
3 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植
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植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两者关系可求得和谐一致。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和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一种动态的均衡构图,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 建筑的线条往往比较硬直,而植物线条却较柔和、活泼。广州双溪宾馆走廊中配植的龟背竹,犹如一幅饱蘸浓墨泼洒出的画面,不仅增添走廊中活泼气氛,并使浅色的建筑与浓绿的植物色彩及其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建筑的屋顶也可用植物美化,华南某些二层坡顶的建筑屋顶爬满炮仗花后,无花时,犹如乡间茅舍,充满田园情趣;花开时,一片繁花似锦,更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建筑中的门洞、窗框以植物为景,同样植物的枝干也可用来框借远处的建筑,甚至山峦、植物为景。颐和园昆明湖旁数株老树以远处的佛香阁、玉泉塔为框景就是一例。某些园林建筑本身并不吸引人,甚至施工时非常粗糙,可是和植物组成一景后,建筑的不足之处常被忽略过去,依山傍水的园林建筑通过将植物配植其间,使其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景观。这种例子在风景区中也屡见不鲜。
4 扩展植物造景概念的内涵
适当扩展植物造景概念的内涵,以便能适应新时代植物造景的需引进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外,国外的环境园艺、地域植物学、野生动植物栖息园、恢复生态学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将绿量与绿地类型相结合,列入植物造景的考核指标。绿量是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狭义的指绿色植物外,还包括广义的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内涵。加强对城市植物群落的研究,特别是群落内部植物个体的关系,群落与城市环境负荷的关系,揭示城市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的异同。加强对外来植物种,特别是具有入侵性质植物种的检疫、检测,避免其对本地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破进行清除,对侵染地植被进行保护、恢复。规划、健全苗圃市场,避免苗木种类单一化和引种盲目化。并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保护和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小结:在进行植物造景过程当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植物自身的生物特性,把植物的美充分体现出来,并且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健康优美的植物空间,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