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科技渗透与应用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科技渗透;教育改革;改革布局;科技应用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音乐类教育初成规模,以教育类、表演类、理论类为主的教学培养模式,逐步发展完善。经历了30余年的更迭,形成了空前繁盛的局面。近年来,为了适应时代并与世界先进音乐教育接轨,我国教育部也一直在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从最初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改革,到如今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甚至具体到某个学科的教学方向、教学实施方案的改革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无疑对于我国音乐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与引导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开始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遭遇”科技的围攻,并逐渐形成规模,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影响着人类生活。如今,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无论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或多或少都涉及与科技相关的内容,可以说,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科技的渗透与应用无处不在。因此,这一问题,也是我们眼下音乐教育改革诸多问题中,最应被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何去何从,改革的支撑点与着力点在哪里,改革面临的局面是什么,希望能够在本文的探讨中找到答案。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有极少数专业仍然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绝大多数都处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中,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改革体系和方案,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教育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以什么作为标准?改成什么样?仍然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但近年来的音乐教育改革,在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科技的结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手段,亦或是教学内容中,都越来越多的增加了与科技的结合点。这种与科技的结合不仅体现在教学中,也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学生的预习与复习中,甚至是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这里也包含学生和教师课外的自我提升,都离不开科技的相关渗透与应用。比如,利用专业的影像、音响等高科技设备更加精准有效地呈现讲授内容:利用一些软件、教学平台、App等应用程序辅助和补充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电子音乐技术、智能音乐技术等高科技,提高音乐产出的质量与效率,等等。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出口
  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作为专业类教育,为社会输送着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这些人从事的行业,不仅是原来单一的音乐教育行业,更多的成为音乐产业的主力军。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品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人们对音乐或者音乐衍生品的要求、品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商家有更专业的产品,而这就涉及到产品设计人员的音乐专业能力与科技运用的综合能力。
  这也从客观的角度,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音乐以及音乐类产品的需求。而所谓的高素质,不仅包含音乐理论、表演水平、鉴赏能力等,还要有科技运用的能力。用科技手段衡量理论与表演,衡量音乐产出的质量,测定音乐产出的标准,应该被广泛纳入到当今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中。
  综上,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不仅要立足于自身情况,更要考虑社会需求。只考虑当前教学质量,而忽视教育出口的传统教育改革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当适时调整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使之能够持续稳步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布局与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我们应当立足当下,“运筹帷幄、精妙布局”,着眼于未来的专业发展,努力与国际先进音乐教育接轨,积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向与重点。
  (一)教学内容的增加
  我们应当将与音乐相关的科技内容增加到高校音乐教学中。如,音乐专业软件的应用,用仪器测定音乐或乐器的方法,音乐类产品的科技原理介绍与研究路径,国际最新音乐资讯与科技信息的获取手段,并与先进音乐教育接轨,做到教学知识的不断更新等。这些知识储备与技能,是社会急需音乐人才的标准,然而在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并不涵盖这些内容,有少数院校的教学中包含一些相关内容,但仅限于某些专业。大部分学生们想学,就只能通过个人渠道寻找,却很难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技术突破,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情况。又或者,学生们在毕业后通过相关工作或个人努力接受专门的再教育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样既增加了自身的教育成本,又没有充分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面临职业选择与就业的时候,难免会走一些弯路。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增加科技内容,既能开阔学生与教师的眼界,丰富教学涵盖的知识面,又可以使教学始终保持在科技的前沿,而不被科技创新所淘汰。在这种教学内容的培养下,也能够使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从容地择业、就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形式的改变
  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式基本在大量地利用科技手段改变传统教学形式的层面上。如,利用互联网做到知识的整合、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诠释教学、用网络传媒手段促进音乐的学习与发展,用音乐类软件辅助专业教学与练习,等等。
  在当今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单一利用科技来改变教学形式,已经远远不够完善总体的教学了,况且这些方式始终是滞后的科技创新,作为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高校教学,我们的授课形式应该进一步改变,从“利用科技”转变为“创造科技”。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大胆假设一个音乐类的项目或产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其可行性与操作性等,即使最后不成功,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启发,这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弱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積极性,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专注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找到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目标的盲目性学习,消耗的不仅是学习和生活,更是对自己的信心。高校给学生提供的不只是专业的选择、技术理论的提高,更应该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工作思维的养成。   (三)教育身份的转变
  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自身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指导、帮助学生挖掘更多专业相关的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实践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如,在相关企业设立长期定点的实践基地,带学生参观实习;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类研究,走进实验室测量乐声,研究其变化规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校充当了一条纽带,连接着学生与社会。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实践条件,作为媒介,为学生牵线搭桥,鼓励并帮助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从实际的工作中吸取经验,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不再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而应该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思维与实践空间的平台和桥梁。
  三、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科技的融合
  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与科技的融合,应该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与专业的融合应该更深入,与技术手段的融合要更先进,与科技能力的融合则要更具体、更切合实际。以下,是笔者在高校音乐教育与科技融合方面提出的一些实施方法。
  (一)与专业的融合
  将科技与音乐专业的融合,能够快速提高专业技能。对于专业演奏的学习,有着极大的益处与优势。比如,可以通过对音乐定量的测试,得到科学有效的数据,并且對这些数据分析对比之后,获得对专业学习的科学知识储备:利用科学测量,分析总结,发现提升演奏的正确方式:懂得演奏如何受环境、场地的限制,以及怎样改善和控制不同情况下演出的效果:直观的体会演奏的质量、演奏的评价规则等,用这些标准指导实践,从而快速提高专业演奏技能。将科技测量手段与专业学习融合,不仅为专业演奏提供了数据证明,还可以为演奏提供有效地改善音质的指导,更能够为演奏进行定量的记录。
  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将声音的测量方式引用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好更贴切的体会演奏的优劣,并且学会利用技术手段评判音乐质量的好坏.从而得到专业技能、专业判断的有效提升,这也是高校音乐表演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
  (二)与技术手段的融合
  利用应用软件和设备等,进行音乐科技创新。软件的应用对于音乐教育,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科技的研究,于人类而言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延展性。比如,利用医疗设备和软件对人体大脑的检测,得出脑神经受损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情况,利用音乐声波刺激脑垂体以及脑电波对人体脑神经进行修复和矫正;利用人工智能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指导人类音乐活动,为创作提供新思路,为商业用途创造更大的产能:利用声波原理,创造诸如耳机、音响、音乐屏障、绘图器、捕捉器等,更多声波类产品。
  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音乐或音乐相关产品的创新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与音乐的结合,发掘音乐更多的社会功能与应用价值,这种对音乐全方位的认识,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科研及学术领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与科技能力的融合
  科技能力,包括实验能力、应用能力与科技思维创造的能力等,是一种综合运用科技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教育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多媒体教育的时代将成为历史。[2’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科研精神、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新型音乐人才。
  这方面,有些高校已经走在了前面。纵观国际高校音乐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高校致力于研究音乐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依靠各类智能终端的专业软件,人们可以更加快速、轻松地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并模拟各种乐器、大自然、人类的声音。比如,人员可穿戴式数字节拍器,帮助音乐创作者进行节拍节奏的科学把控:谷歌机器人谱曲,则实现了自动谱曲这一目标,将自动创作予以重新定义:将程序编入计算机,并通过连动处理器发出的指令让机器人能够演奏乐器:用声音还原技术,模仿人的声音,结合3D影像技术,实现跨越时空与场景的音乐表现形式,等等。
  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就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音乐人才的培养。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教育,应当着眼于社会需要,着眼于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功能转变,及时与社会接轨,适时把握目前教育教学的重点与方向。
  总结
  笔者凭借多年一线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社会的广泛调查,相信本文中提到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科技的渗透与应用,是学生、教师、社会都愿意接受并且希望发展的方向。音乐与科技融合的改革对教育行业以及教师群体,乃至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逐步转变,一点点落实,但最终的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也是国际音乐教育行业的大势所趋。
其他文献
[关键词]古琴;音乐传播;创新研究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古往今来,诸多名流大家都写有夸赞琴声旋律优美的诗词歌赋,例如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等,这些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渲染着文人墨客对于琴的喜爱,更能从其中感受到古时琴艺所传递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古调
教师须识“道”    曾经也和很多人一样,做着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最大化地运用多媒体、耐心制作精美课件、课上得热热闹闹的……但是,我心里隐隐约约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它来自于我的劳累与学生们收效不大的学习效果。  通过在“教师发展学校”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渐渐意识到,求根务本,把握语文学科的内涵和文本的“道”,才能求得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性质特点,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化。为达到
[关键词]合唱作品;《祝酒歌》;艺术特色  《祝酒歌》的首唱,是在197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演唱。这首作品在当时同类题材声乐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歌唱家李光羲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放光彩,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百姓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  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杨鸿年将这首上世纪广为流传的独唱作品改编为童声合唱与混声合唱两个版本,并为这两个版本编配了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