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5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题做拐杖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尽管人心隔肚皮,但其心是温和的、严厉的、深沉的、浅薄的、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都可以从眼睛这扇窗口窥见一二。同样,我们在讲析课文时,也可从文章的眼睛——课题这一途径单刀直入地剖析内容,甚至条分缕析。人说:“题好一半文。”反言之,读懂题,悟好题,便是抓到了深入课文境界的一根拐杖。因为課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它像人传神的“明眸”一般摄人心魄,值得细细化解,慢慢品味。
  或直接点明文章体裁的:如培根的《论美》中的“论”;吴晗的《谈骨气》中的“谈”,一见便知是议论文,应从论点、论据、论证几方面探幽寻雅。
  或确定文章写作顺序的,如《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烈日和暴雨下》、《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或表明文章线索的,如《背影》、《枣核》、《石榴》。
  或点明文章中心事件的,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钢》、《范进中举》。
  或突出文章主人公的,如《孔乙己》、《藤野先生》。
  或匠心独运、暗示小说主题的,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的”一词,嘲讽了资本主义社会骨肉至亲不相认,金钱至上的本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葫芦”(糊里糊涂意)对贾雨村糊里糊涂断案,徇情枉法,极尽了嘲讽之能事。故而,教者在讲析课文时,若能从课题入手,便有“一引起纲,万目皆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我所上的几次公开课,能有较好的评价,均得益于这根拐杖。
  二、朗读为媒介
  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书声,它是引领学生有效感知文本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学生朗读课文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朗读要求读者调动心、耳、口、眼、脑等器管,揣摩词语内涵,体味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美国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八分之七”的思想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去挖掘,即让学生在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活动中体验与作者对话,产生碰撞,撞出智慧的火花、情感的火花。
  我解读文本前总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或教者范读,或教读,或挑读、齐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齐读、自主读,等等。总之,书声琅琅才是语文课最亮的风景。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够好,字音咬得不够准,但每一篇文章都要范读,在教一篇课文前,我对怀疑的字音,总要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我常常发现一篇文章读完,学生还陶醉其中,缓不过神来,而这就是我所期盼的效果,即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尤其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质兼美的散文,定不放过朗读的机会,教者读,学生读,当我用明朗舒缓的语调朗读完《春》时,发觉学生面上是含笑的,陶然若醉,莫不是他们也感受到春临大地、春满人间的欣喜吧?然后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读,他们读得投入、读得酣畅淋漓,我想:学生早以在听读、诵读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吧。对《春》文本的解读有了朗读这一媒介,还会走弯路、还会生歧义吗?当然朗读教学离不开方法指导,“三分文章,七分读”,读是有讲究的,只有当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时,才能不俗读、不浅读、不误读、不死读,为学生做好范读,那就应“缘文见义”、“披文入情”。做到:①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情感;②注意语调、语速,或轻缓陈述,或深情赞颂,或短促抒情;③掌握不同作品的特点因文而异,如童话、寓言应力求口语化,用极力夸张的语调渲染。朗读是理解文本、走进文本、体验生活不可忽略的一环。
  三、词句是依托
  陈钟梁老师曾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要想真正进入文本,一定要带领学生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认真观赏其中风景。就拿解读范仲淹的《渔家傲》来说吧,“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一句是理解全词情感的依托“异者”不同也,就是说边塞的秋天与和其他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这其他地方的指向是什么,首先是词人的家乡(苏州),那里小桥流水,曲径假山,可谓人间天堂,可此地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词人却要留在这里,其中的艰辛不言自明。又如在“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方面是“一杯”,即一个人喝酒,暗示孤独;一方面是“家万里”写出距离遥远,词人思念家乡之情(乡愁)溢于言表。一写到“秋”字,学生也知道定是悲秋,悲到泪流满面了:“将军白发征夫泪”,但词中只有悲吗?如果就看字面,那就看低了那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的范先生了。其实是悲中有壮,壮在那里?壮在心态,壮在志气,“燕然未勒归无计”。还没有为捍卫疆土立下盖世的功勋,就没有回家的理由。家和国,个人志向和乡愁这一组矛盾,像一团丝缕萦绕心头,无以解脱,词人才借酒浇愁,这就使得乡愁尤为凝重,抹上了一层悲壮的感情色彩。
  有些词句看似平淡,其实寓意深刻,所谓“淡极花更艳”。教者一定要带领学生细嚼慢咽,如《孔乙己》一文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的确”从语法上看矛盾,作为具有炉火纯青语言功力的语言大师——鲁迅也会犯类似低级的错误吗?当然不会,值得玩味再三: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他只有死路一条,故说“的确”死了,但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没人关心他的命运,理会他的生死,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凿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颗小草,水过无痕,不会有任何动静,故而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这样,我们在敬佩大师遣词用语深厚内力的同时,也领悟到了小说《孔乙己》的主题:在鞭挞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同时,也批判了那个残酷、冷漠的封建社会。
  “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我们既要做实践的思考者,又要做思考的实践者。以上管见是我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所得。
其他文献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经结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构建“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开展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必须找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最佳契合点。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创造。”他说得十分精辟,强调了阅读主体的地位和阅读的目标,“被引导”说明阅读这一过程具有目标性和盲目性,“创造”说明这一过程的自主性及其达成目标,因其“创造”,必然
期刊
一  有这样一道历史考题:  思想文化的传播、嬗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书籍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界新气象”  设问:“依据材料一,解释新气象的具体含义(4分)。简要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1.在含义上,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出现大量有关商业活动、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质疑:  材料中呈现的《商程一览》、《一统路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但是现在的学生对语文课却不太感兴趣。曾经有项调查,主题为“你最喜欢的学科”,语文学科“不幸”被学生们评为倒数第二。就高职语文教材而言,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随笔杂感等。它们或形象鲜明、意象丰满,或内涵丰富、意韵绵长,或纵横捭合、充满理趣,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堪称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篇篇文质兼
期刊
摘 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作者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策略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阅读能力,并带动听、说、写等英语技能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大学英语教学 阅读学习策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我国在校大学生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考试之一,由
期刊
附加题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特色,也是选修历史学科学生必考内容。名著名篇阅读题则是附加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值为15分,占加试题40分中的37.5%,占整个试卷的7.5%。对此,高三同学千万不可小视。  然而,从历年高考和平时训练来看,一部分学生在解答此种题型时失分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对《考试说明》中涉及到的名著,少数同学就没有阅读过,答题时无从下笔。(二)部分学生虽然读过相关名著
期刊
摘 要: 考试是检验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考试不能如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即失去其意义。所以只有分析作弊的危害及其原因,才能严把考试关,从根本上杜绝作弊行为。  关键词: 偷菜 考试作弊 危害 原因 对策    高职学院的生源较差,不同学生在个性兴趣、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特别是高职五年专的生源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大多数是未能进入达标高中的学生,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中考的深入推进,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势在必行,切实提高考前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作者从多角度阐述、总结了平时在教学实际中的有效做法,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思品教学 中考复习 复习策略    我省思品科目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已多年了,为紧跟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年我省中考开卷试题愈加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
期刊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课本里的选文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因子和美的元素,是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营养剂,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试验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夹竹桃》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受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学习主题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又要兼具时代气息。本文作者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选择和运用合作学习内容,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树立合作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合作学习 主题内容
期刊
摘 要: 文章认为,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    课本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语文不等于教材,它只是教材的一种,是《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一种载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