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疯癫”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1982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当他身陷于世俗的泥淖中,理想被打得支离破碎,于是变得痴狂、疯癫。他把现实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却把自己寄托于疯癫的世界里,在理智与情感的漩涡里反复挣扎。从这一点来看,疯癫与复仇并道而行,有很多值得探究的意义。当然,哈姆雷特的疯癫也富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当我们把自己的思想抛在文艺复兴的时代环境中,以时代的特性观照哈姆雷特的“疯癫”,那么就会发现哈姆雷特的“疯癫”具有超出文本本身的意义。
  关键词:疯癫;复仇;痴迷;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1
  一、引言
  《哈姆雷特》的原型是12世纪的丹麦史中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的时代背景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晚期,也是英国社会风云变幻的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人文主义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英国社会的现实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激化。文艺复兴提倡个性解放,倡导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沉浸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都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形成纵欲思想。在当时的英国,人们的欲望泛滥,社会关系混乱,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哈姆雷特》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创作的,这也是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的整体性的总结和思考。
  二、“疯癫”与复仇的内在联系
  (一)“疯癫”的鬼魂
  当我们站在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学人物的举动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一切文学人物的行为都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是文学人物生活状态的反应。而哈姆雷特的疯癫也正是他在复仇的漩涡中挣扎徘徊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的体现。哈姆雷特听到一个鬼魂——他的父亲的亡灵的倾诉,拉开了复仇的序幕。但是当时没有人真正相信他,更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他的朋友、恋人、母亲、没有人是站在他那边。一开始,他也许没有考虑到到复仇任务的艰巨性,因此他复仇很快宣告失败,哈姆雷特的言行也变得更加疯癫。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哈姆雷特的疯癫其实与那个告诉他真相的鬼魂有关。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显性行为无时无刻不在表达隐性的心理状态。因而,可以说这个鬼魂并不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的,更多的是哈姆雷特心理的体现。也就是说,哈姆雷特对于丹麦王国发生的一系列奇怪的事件产生了怀疑,他不相信外界对父亲的死因的解释,而他怀疑的对象就是他的叔父。当他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时候相信了鬼魂的揭秘时,哈姆雷特就在由世俗之徒转变为理想的圣洁的上帝之子。他用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角俯视着普罗大众,但是他的心理是不成熟的,他没有形成坚定的毅力,很多时候他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但是当他的仇恨无从发泄时,他就成了一个疯癫的幽灵。
  (二)因痴而疯
  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能够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通过分析文本展现的复仇路线,我们会发现哈姆雷特的疯癫源于他的痴,或者说是他的执着和痴迷使他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最终陷入疯癫的状态。当他知道是他的叔父杀了自己的父亲并且娶了自己的母亲时,他内心充满了复仇的欲望,他执着于复仇,复仇成为他生命的主题。当仇恨占据他的整个心灵时,他觉得世界都变得可恶了,他觉得所有人都在他的对立面,也包括他挚爱的母亲。在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说:“你是个贞女吗?”“你是个美女吗?”虽然这话是对奥菲利亚说的,但是他的言外之意显然是指责他的母亲。他对母亲嫁给杀夫仇人的不贞行为很不满,因此借着疯癫说出了这样的话。如果说哈姆雷特确实是疯了,在疯癫的状态下还能对母亲的不贞行为发出责怪之语,这足以说明哈姆雷特的确在内心深处非常痛恨叔父,也很蔑视自己的母亲,以至于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的思考。他已经痴迷与自己设定的复仇的世界里。
  三、“疯癫”的文化内涵
  哈姆雷特的疯癫是对文艺复兴的文化和理念的反思,这也是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的整体性的总结和思考。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从表面来看,导致哈姆雷特疯癫的直接原因是他的叔父那些不忠不义的行为。哈姆雷特最初的目的是想杀了叔父为父亲报仇,但是当他看到叔父和他的母亲亲密无间时,他在次遭到了打击,他开始责怪他的母亲。这时候他思想的重心已经转变了,他开始怀疑他的母亲,甚至所有的女性。随着思想的深入,他又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于是发出“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个问题”的感叹。这表明,哈姆雷特已经走出了复仇的阴霾,转而陷入整个人类问题的深渊中。在文艺复兴的时代里,社会秩序混乱不堪,道德沦丧,人人追求私欲,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为了达到个人欲望,人可以弑君、乱伦、卖友——这不是哈姆雷特想象中的世界。其实,这个世界也是处于混乱、疯癫的状态。哈姆雷特开始怀疑人文主义的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思想者的形象,他的疯癫也是反思之后得不出答案的另一个选择。因为疯癫的状态可能让人由迷惑向彻悟转变。正如福柯所说:“人们往往沉醉于疯癫的状态,以期揭示出地域的无情真理。”哈姆雷特在现实的世界中陷入困境,找不到出口,丢失了理性,在悲痛和迷惑中挣扎,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四、结语
  哈姆雷特的疯癫具有多重原因和意义。“疯癫”本来就是文学作品中喜欢运用的利器,它能够使人们看到社会深处和人类心灵深处非理性的东西,让人们从一个个体的内心世界了解到整个世界的真相。与其说哈姆雷特凭借疯癫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不如说莎士比亚别有用心的将戏剧的手法融入到人物形象的病态的建构中,使得哈姆雷特有更深层次的文化象征意义,哈姆雷特的悲剧也就成了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参考文献:
  [1]谈瀛洲.莎评简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法)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M].三联书店, 2003.
  [3](法)福柯.福柯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小说《傲慢与偏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从《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安排入手,就人物分类型的用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讨该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人物塑造;人物安排;人物类型  作者简介:向佩佩,女,汉族,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学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艾丽丝·门罗《激情》中的嗜读症者格雷斯对阅读有一种狂热的嗜好,她试图从书籍中寻求超越乏弱无力的现实生活的路径。论文从阅读与生命激情的角度入手,认为格雷斯意欲打破被
摘 要: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极负盛名的小说家。小说《洪堡的礼物》使他赢得了1976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并于同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无论从语言的运用技巧,叙事的艺术特色还是多元的主题剖析,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复调小说理论出发,研究并归纳出小说《洪堡的礼物》中的“多声部”“对话”“开放式”结尾等一系列复调特征。  关键词: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复调  作者简介:王金金(1990-
摘 要:《布里尔小姐》作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代表作,反映了“希望幻灭”、“老年孤独”、“自恋”、“逃避”、“死亡”等的主题。本文拟从陌生化这一写作技巧入手,通过深入分析语音层,语义层,词语层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主题,进一步深化读者对小说的理解,使主题意义更加立体化,多面性。  关键词:陌生化;语音;语义;词语  作者简介:秦艳(1981-),汉族,山东潍坊人,安阳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
摘 要:《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的重要作品。在本书中,主人公保罗对其母亲挚热的感情,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这种情结的形成、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具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青年人要正确对待俄狄蒲斯情结。否则,势必给自己酿造苦酒,导演其人生悲剧。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秦中献(1963.12-),男,本科学历,平顶山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
摘 要:《竹取物语》被认为是日本物语文学的鼻祖,对后世的物语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日本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一般认为《竹取物语》成书于平安时代,平安时代前后跨越400年,经历了从“尊汉”到“弃汉”,转而发展本土文化的过程。《竹取物语》故事虽简短,却很精悍。在讲述竹取翁故事的同时,更向读者呈现出平安时代特有的风土人情。拙论即是着眼于《竹取物语》中水乳交融的和汉文化,来考察平安时代的文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