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681-02中图分类号:R 651.15文献标识码:B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指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病。本病好发于小儿及老年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10%,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硬膜下血肿的25%[1]。钻颅血肿引流是目前治疗的最佳方法。现总结我科1999年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88例CSDH患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157例,女31例,年龄60~87岁,平均74岁,病史3周~12个月,平均2.2个月。无明确头部外伤史45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143例,其中车祸伤94例,坠跌伤64例,打击伤30例,有高血压病史59例。
2.临床表现 以头痛、头昏为首发症状者172例,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冷淡、记忆力及智力减退者97例,伴恶心呕吐82例,肢体乏力75例,嗜睡51例,偏瘫48例,癫痫6例,浅昏迷15例,深昏迷伴双侧瞳孔不等大9例。
3.影像学表现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主要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梭形或双凸透镜形异常密度影。单侧血肿147例,其中左侧95例,右侧52例;双侧41例。血肿呈低密度影77例,等密度影48例,混杂密度影63例。全部病例患侧灰白质交界内移,局部脑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甚至消失。单侧血肿病例中线结构移位>0.6 mm;双侧血肿病例中线移位不明显。
4.治疗措施 全组病例均采用钻颅单孔穿刺闭式外引流术(双侧血肿行双侧钻颅),全麻5例(呼吸功能差,估计术中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余183例在局麻或局麻加强化麻醉下进行。取血肿最厚处作直切口切开头皮4 cm,钻颅骨孔,“十”字电凝、切开硬脑膜后见棕褐色液涌出,立即插入硅胶引流管,反复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引流液转清后缝合头皮及固定引流管接袋。术后不用甘露醇等脱水剂,3~5天后拔除引流管。
5.治疗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钻颅引流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2例拔除引流管后出现硬膜下积液,经再次置管引流术后痊愈出院,余186例手术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6个月,复发3例,其中1例术后3周复发,2例术后2月余复发,经再次引流后未见复发。
讨论
1.发病机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绝大多数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其老年人存在脑萎缩,使蛛网膜下腔相对扩大,当头部突然加速或减速运动时,最易造成桥静脉撕裂或引起皮质与硬脑膜小交通动脉的筛孔状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剂进入血肿腔内,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机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再扩大[2]。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1]。但也有部分病例无外伤史,可能是由其他原因所致,如高血压、高血脂及动脉硬化等[3]。
2.诊断要点 老年CSDH的早期诊断多较困难,虽然多有明显的外伤史,但外伤较轻微,未引起病人及家属注意;而老年人的脑萎缩使颅内空间扩大,早期血肿尚不能对脑组织构成压迫,故颅内压增高及局灶定位体征出现较迟,易被忽视。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疼、乏力、智能下降、神经官能症状群,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老年CSDH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其中精神症状和对侧肢体瘫痪较为多见,误诊率高[4]。我们认为,对于有头痛、头昏、乏力、反应迟钝及精神异常等表现的患者,应询问有无外伤史,作详细的系统检查,及时行头颅CT或MRI扫描。CT能清晰显示硬膜下血肿的部位、血肿量及脑组织受压的程度,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梭形或双凸透镜形低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相邻脑组织受压,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单侧血肿可见中线偏移。老年人CSDH的血肿量常较多,一般超过100 ml,但因病史长,患者颅内空间相对较大,不易引起明显颅内高压表现,而易误诊为其他老年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正常脑压脑积水等。
3.手术治疗 CSDH经确诊后应及早手术,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预后良好。我们认为,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颅骨钻孔勿用力过度,避免损伤硬脑膜导致硬膜与颅骨分离致使硬膜外出血;②硬脑膜切口不宜过大,电灼后十字切开以放入引流管即可;注意缓慢引流血肿液,使颅内压不致骤降引起颅内血肿;③应用质地较软的引流管,置入引流管时手法轻柔,与脑部表面平行,避免损伤血肿内膜和蛛网膜,引起脑挫裂伤、出血或导致脑脊液漏;④引流管的放置深度一般不超过血肿腔半径;⑤术中反复生理盐水冲洗至冲洗液变清,尽可能将局部纤溶物质冲洗干净,预防复发;⑥缝合切口时往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排出残留的空气,预防气颅发生;⑦冲洗用的生理盐水最好用接近体温的温盐水。注意预防术后癫痫的发生[5]。
4.术后处理及复发 术后一般不用脱水剂,取头低脚高位,根据心肺功能补充等渗盐水,多饮水,促进脑组织膨起,消灭残腔,且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颅压波动牵拉导致对侧硬膜下腔出血[6]。术后记录血肿的引流量和颜色,如引流量渐少且颜色变浅,表明脑组织已膨胀,2~3天可拔除引流管。如术后引流量为400~600 ml/24 h,引流液清亮,考虑为放置引流管时损伤或冲洗时水压冲破蛛网膜,使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与血肿腔相通。可抬高引流袋,以免脑脊液引流过多致低颅压。只要引流液清,应及时闭管,如无症状可拔除引流管。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为:①血肿腔内血凝块或纤维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未能彻底引流。②因包膜厚,年龄大,脑萎缩弹性差,脑实质膨出困难,留有死腔。③包膜再出血等因素[7]。本组3例复发病例,考虑为未彻底把血肿腔冲洗干净所致,经再次手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引流液变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6-338.
[2]余定庸,唐文国,唐晓平,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3(4):370-371.
[3]王晓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3,8(2):129-130.
[4]匡 如,徐增良,庞 琦.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62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4):354.
[5]杨 柳,顾志恺.慢性硬膜下血肿162例术后癫痫原因及诊治[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3):281-282.
[6]高乃康,毛伯镛.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及其复发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3(4):350-351.
[7]李云锋,连 贺,王改焕,等.1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体会[J].中原医刊,2004,31(18):23-24.
(收稿日期:2007-08-03 修回日期:2007-09-22)
(编辑:梁明佩)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681-02中图分类号:R 651.15文献标识码:B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指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病。本病好发于小儿及老年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10%,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硬膜下血肿的25%[1]。钻颅血肿引流是目前治疗的最佳方法。现总结我科1999年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88例CSDH患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157例,女31例,年龄60~87岁,平均74岁,病史3周~12个月,平均2.2个月。无明确头部外伤史45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143例,其中车祸伤94例,坠跌伤64例,打击伤30例,有高血压病史59例。
2.临床表现 以头痛、头昏为首发症状者172例,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冷淡、记忆力及智力减退者97例,伴恶心呕吐82例,肢体乏力75例,嗜睡51例,偏瘫48例,癫痫6例,浅昏迷15例,深昏迷伴双侧瞳孔不等大9例。
3.影像学表现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主要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梭形或双凸透镜形异常密度影。单侧血肿147例,其中左侧95例,右侧52例;双侧41例。血肿呈低密度影77例,等密度影48例,混杂密度影63例。全部病例患侧灰白质交界内移,局部脑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甚至消失。单侧血肿病例中线结构移位>0.6 mm;双侧血肿病例中线移位不明显。
4.治疗措施 全组病例均采用钻颅单孔穿刺闭式外引流术(双侧血肿行双侧钻颅),全麻5例(呼吸功能差,估计术中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余183例在局麻或局麻加强化麻醉下进行。取血肿最厚处作直切口切开头皮4 cm,钻颅骨孔,“十”字电凝、切开硬脑膜后见棕褐色液涌出,立即插入硅胶引流管,反复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引流液转清后缝合头皮及固定引流管接袋。术后不用甘露醇等脱水剂,3~5天后拔除引流管。
5.治疗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钻颅引流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2例拔除引流管后出现硬膜下积液,经再次置管引流术后痊愈出院,余186例手术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6个月,复发3例,其中1例术后3周复发,2例术后2月余复发,经再次引流后未见复发。
讨论
1.发病机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绝大多数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其老年人存在脑萎缩,使蛛网膜下腔相对扩大,当头部突然加速或减速运动时,最易造成桥静脉撕裂或引起皮质与硬脑膜小交通动脉的筛孔状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剂进入血肿腔内,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机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再扩大[2]。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1]。但也有部分病例无外伤史,可能是由其他原因所致,如高血压、高血脂及动脉硬化等[3]。
2.诊断要点 老年CSDH的早期诊断多较困难,虽然多有明显的外伤史,但外伤较轻微,未引起病人及家属注意;而老年人的脑萎缩使颅内空间扩大,早期血肿尚不能对脑组织构成压迫,故颅内压增高及局灶定位体征出现较迟,易被忽视。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疼、乏力、智能下降、神经官能症状群,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老年CSDH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其中精神症状和对侧肢体瘫痪较为多见,误诊率高[4]。我们认为,对于有头痛、头昏、乏力、反应迟钝及精神异常等表现的患者,应询问有无外伤史,作详细的系统检查,及时行头颅CT或MRI扫描。CT能清晰显示硬膜下血肿的部位、血肿量及脑组织受压的程度,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梭形或双凸透镜形低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相邻脑组织受压,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单侧血肿可见中线偏移。老年人CSDH的血肿量常较多,一般超过100 ml,但因病史长,患者颅内空间相对较大,不易引起明显颅内高压表现,而易误诊为其他老年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正常脑压脑积水等。
3.手术治疗 CSDH经确诊后应及早手术,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预后良好。我们认为,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颅骨钻孔勿用力过度,避免损伤硬脑膜导致硬膜与颅骨分离致使硬膜外出血;②硬脑膜切口不宜过大,电灼后十字切开以放入引流管即可;注意缓慢引流血肿液,使颅内压不致骤降引起颅内血肿;③应用质地较软的引流管,置入引流管时手法轻柔,与脑部表面平行,避免损伤血肿内膜和蛛网膜,引起脑挫裂伤、出血或导致脑脊液漏;④引流管的放置深度一般不超过血肿腔半径;⑤术中反复生理盐水冲洗至冲洗液变清,尽可能将局部纤溶物质冲洗干净,预防复发;⑥缝合切口时往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排出残留的空气,预防气颅发生;⑦冲洗用的生理盐水最好用接近体温的温盐水。注意预防术后癫痫的发生[5]。
4.术后处理及复发 术后一般不用脱水剂,取头低脚高位,根据心肺功能补充等渗盐水,多饮水,促进脑组织膨起,消灭残腔,且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颅压波动牵拉导致对侧硬膜下腔出血[6]。术后记录血肿的引流量和颜色,如引流量渐少且颜色变浅,表明脑组织已膨胀,2~3天可拔除引流管。如术后引流量为400~600 ml/24 h,引流液清亮,考虑为放置引流管时损伤或冲洗时水压冲破蛛网膜,使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与血肿腔相通。可抬高引流袋,以免脑脊液引流过多致低颅压。只要引流液清,应及时闭管,如无症状可拔除引流管。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为:①血肿腔内血凝块或纤维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未能彻底引流。②因包膜厚,年龄大,脑萎缩弹性差,脑实质膨出困难,留有死腔。③包膜再出血等因素[7]。本组3例复发病例,考虑为未彻底把血肿腔冲洗干净所致,经再次手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引流液变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6-338.
[2]余定庸,唐文国,唐晓平,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3(4):370-371.
[3]王晓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3,8(2):129-130.
[4]匡 如,徐增良,庞 琦.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62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4):354.
[5]杨 柳,顾志恺.慢性硬膜下血肿162例术后癫痫原因及诊治[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3):281-282.
[6]高乃康,毛伯镛.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及其复发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3(4):350-351.
[7]李云锋,连 贺,王改焕,等.1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体会[J].中原医刊,2004,31(18):23-24.
(收稿日期:2007-08-03 修回日期:2007-09-22)
(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