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语课堂上,适当采用“辩论”,不仅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更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辩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内容来看,课堂辩论有一定的主题,是让学生在对课堂教学某一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后,进行辩论碰撞思维火花的一种形式。从形式来看,辩论属于一种师生、生生互动,而且还是多元的互动。从作用来看,辩论主要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率。鉴于此,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辩论”的语用价值作一探析,以飨读者。
首先,分析课堂辩论的具体功能
1.辩论可以加深学生体验,培养解读能力。从学习角度出发,辩论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创设辩论情境,营造竞争氛围。而学生大多“年轻气盛”,为了达到目标,为了驳倒对方,他们会深入钻研教材,甚至通过百度搜索等方式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包括与对方相关的资料,会精心准备问题,乃至发言材料,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接受教材内容,而且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次重组、消化,从而最终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2.辩论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逻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辩论,是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样,辩论也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唇枪舌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而且还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正确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善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核心,寻找问题,进行反驳。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培养逻辑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对方的回答有没有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去反驳,等等。这样长期训练,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怀疑精神,而且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3.辩论可以彰显学生个性,培养探究能力。传统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生成绩,关注班级共性问题,却忽略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通才”,但是却不能培养顶尖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于课堂辩论来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毕竟辩论在行为上属于个人行为,教师对其的指导更是一种个别教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敏捷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样,学生为了追求辩论胜利,也在不断努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探索真理的精神。
其次,简述课堂辩论的组织过程
1.预设课堂辩论的主题与形式。课堂辩论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课堂辩论。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另外,教师还要选择适当的话题,课堂辩论主要针对有争议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这样可以营造师生、生生平等、宽松的对话氛围,提升辩论实效。
2.布置课堂辩论的前置准备。只有让学生经过充分准备,辩论才更容易生成精彩。因而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搜集素材就显得十分必要。
3.设计课堂辩论的具体原则。“学”的原则,辩论只是形式,最终要通过辩论启发学生自己去学,最终达到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目的。“深”的原则,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容”的原则,辩论就是辩论,有的只是辩方,而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差别。教师需要充分宽容学生在辩论中言辞激烈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在尊重对方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辩论,当然,这前提就是一个“容”字。
再次,探究课堂辩论的实践应用
本文以《学与问》为例,着重谈谈课堂辩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引导学生质疑。在学习第一小节时,笔者曾经直接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小节中哪一句强调了问的重要性?自然很多学生都认为是“‘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一句话,理由也很简单,这一句用“金钥匙”“铺路石”这两个词语阐述了问的重要性。这时笔者没有肯定,而是反问:是这样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呢?引导学生质疑。再次思考后,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句。理由也简单,文中运用了并列词语“是……也是……”。这样通过巧妙询问,激发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反驳。比如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笔者就曾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表现哥白尼勤学好问的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这一句“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但有学生表示这不仅仅是勤学,更多的是表现了哥白尼的好奇。当时就有学生反驳,说这句话更多的是能看出哥白尼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课堂辩论中,敢于反驳是第一要素。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敢于质疑。
3.引导学生求异。针对“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这一句话,有学生思考后认为小时候的沈括做事很执着,并不能说明他勤学好问。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过了几分钟,笔者提议,我们能不能逆向思考呢?这时有一个胆大的学生反驳:“我认为,这一句虽然不能直接说明沈括的勤学好问,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沈括的问题从何而来?”在这一逆向思维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也纷纷站起来进行反驳,认为这一句话至少在一个方面说明了沈括的勤学好问。这里所谓求异,主要是指对别人的观点不跟风、不盲从,更不能过分“屈从”权威,或者教师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纠正学生对事物、道理的一种固定认识,可以克服他们的懒惰心理,从而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重新进行思考,去完善教材内容。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有这样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后,每人只会拥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我们每人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其实,这句话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辩论的效用。因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鼓励他们进行争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体验与理解,增强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并最终生成课堂的精彩。
首先,分析课堂辩论的具体功能
1.辩论可以加深学生体验,培养解读能力。从学习角度出发,辩论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创设辩论情境,营造竞争氛围。而学生大多“年轻气盛”,为了达到目标,为了驳倒对方,他们会深入钻研教材,甚至通过百度搜索等方式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包括与对方相关的资料,会精心准备问题,乃至发言材料,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接受教材内容,而且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次重组、消化,从而最终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2.辩论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逻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辩论,是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样,辩论也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唇枪舌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而且还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正确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善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核心,寻找问题,进行反驳。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培养逻辑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对方的回答有没有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去反驳,等等。这样长期训练,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怀疑精神,而且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3.辩论可以彰显学生个性,培养探究能力。传统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生成绩,关注班级共性问题,却忽略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通才”,但是却不能培养顶尖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于课堂辩论来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毕竟辩论在行为上属于个人行为,教师对其的指导更是一种个别教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敏捷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样,学生为了追求辩论胜利,也在不断努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探索真理的精神。
其次,简述课堂辩论的组织过程
1.预设课堂辩论的主题与形式。课堂辩论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课堂辩论。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另外,教师还要选择适当的话题,课堂辩论主要针对有争议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这样可以营造师生、生生平等、宽松的对话氛围,提升辩论实效。
2.布置课堂辩论的前置准备。只有让学生经过充分准备,辩论才更容易生成精彩。因而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搜集素材就显得十分必要。
3.设计课堂辩论的具体原则。“学”的原则,辩论只是形式,最终要通过辩论启发学生自己去学,最终达到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目的。“深”的原则,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容”的原则,辩论就是辩论,有的只是辩方,而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差别。教师需要充分宽容学生在辩论中言辞激烈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在尊重对方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辩论,当然,这前提就是一个“容”字。
再次,探究课堂辩论的实践应用
本文以《学与问》为例,着重谈谈课堂辩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引导学生质疑。在学习第一小节时,笔者曾经直接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小节中哪一句强调了问的重要性?自然很多学生都认为是“‘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一句话,理由也很简单,这一句用“金钥匙”“铺路石”这两个词语阐述了问的重要性。这时笔者没有肯定,而是反问:是这样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呢?引导学生质疑。再次思考后,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句。理由也简单,文中运用了并列词语“是……也是……”。这样通过巧妙询问,激发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反驳。比如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笔者就曾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表现哥白尼勤学好问的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这一句“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但有学生表示这不仅仅是勤学,更多的是表现了哥白尼的好奇。当时就有学生反驳,说这句话更多的是能看出哥白尼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课堂辩论中,敢于反驳是第一要素。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敢于质疑。
3.引导学生求异。针对“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这一句话,有学生思考后认为小时候的沈括做事很执着,并不能说明他勤学好问。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过了几分钟,笔者提议,我们能不能逆向思考呢?这时有一个胆大的学生反驳:“我认为,这一句虽然不能直接说明沈括的勤学好问,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沈括的问题从何而来?”在这一逆向思维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也纷纷站起来进行反驳,认为这一句话至少在一个方面说明了沈括的勤学好问。这里所谓求异,主要是指对别人的观点不跟风、不盲从,更不能过分“屈从”权威,或者教师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纠正学生对事物、道理的一种固定认识,可以克服他们的懒惰心理,从而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重新进行思考,去完善教材内容。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有这样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后,每人只会拥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我们每人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其实,这句话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辩论的效用。因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鼓励他们进行争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体验与理解,增强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并最终生成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