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王老师,谈谈您感兴趣的古今书法家?他们当中谁对您影响最大?
答:自汉代起,中国书法史上名垂青史的书家繁若晨星。如果从个人喜好方面讲,我比较尊崇钟繇、二王父子、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等书家。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王羲之和颜真卿。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他们的字,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能够开一代新风,属于开尊立派人物,同历史上其他书家相比,如果把他们比作太阳和月亮,那么其他书家只能是星星了。我从王羲之的书法中学习丰富的笔法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从颜真卿的书法中又能感受到书家梦寐以求的朴厚,以及堂堂正正的民族精神。
问:王老师,在对待临帖的方法上,您认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对您学书过程中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有什么帮助?
答:临帖先要得其形,然后悟其理。积累的古碑帖字形越多,手底下生发的余地就越大。所谓生发,就是顺势改良,在自然挥运的过程中把积累的字形稍加改造发乎笔下,这是常理。从来没听说过哪位书家一生下来就有自己独特的字形字体;所谓悟其理,是指思考经典书法中包含的道理。比如该作品的神采、用笔的手势习惯、工具的特点以及该书家的师承渊源等。只有悟通了,你才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适合就是好的,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把林散之和沙孟海的工具换一下,想想是什么后果?
问:王老师,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帖学的衰落,和篆隶笔意的缺失有关从创作来看,您一直关注帖学,您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答:帖学衰落正是篆隶笔意散失殆尽所致,这一点唐人的楷书是罪魁祸首。唐楷在书史上的价值虽然很高,也最成熟,但排它性很强,我们后辈学书依俗习都从唐楷入,思想中早已建立四平八稳的框架,殊不知行草真正的祖先是自由古朴的隶书。自唐代后,历史上很多著名书家一辈子都是“俗楷”加快而生出的“俗草”,因历史原因在书史上仍然留下书名,但这种危害我们不能再继续了。
问:王老师,您是怎样看待古代经典书法和民间书法的?您认为它们最有价值的地方各是什么?
答:经典书法重要,民间书法仍然重要。经典书法要多临,民间书法要多想。临是学本事、学技巧,想是感受气息,揣摩当时人的书写习惯。学习民间书法不能依样照搬,那是原材料,需要加工。我个人以为,用笔要多向经典学习,多看墨迹;结体、章法以及书法的情调、意趣多参照民间书法,重在鲜活二字。
问:王老师,您是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您认为系统的专业学习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答:南艺的学习生涯对我一生都很重要。我的老师是徐利明,我一辈子都会感恩于他。他教会我变通的理念,什么时候有困难一定要坚持大道理,放弃小道理。比如无论你怎样创新,线质是要讲究的吧?自然挥运而不画字也是要讲究的吧?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我平时临帖很认真,创作时尽量自然放松,顺势生发。
问:王老师,有人认为艺术的“启迪比模仿追随更重要”,您作为一位书法专业教师,您怎样认为?
答:书法教育是双刃剑,院校培养出能称之为人才的学生必定有天赋,而一般的学生大都模仿老师表面的方法,思考力又跟不上。而老师的审美是有局限的,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这对于长远发展是有弊的。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一定都要经过专业教育。
问:王老师,李可染老人在对待传统问题上的座右铭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观察当今书坛,您认为是打进去的功力不够?还是打出来的勇力不够?
答:当今书坛既不是打进去的问题,也不是打出来的问题,而是对前人书法精髓的理解远远不够。也就是说什么东西最好,知道的人并不多,知道了肯定不得了。知道的同时也就进去了,进去的同时离出来也就不远了。
问:王老师,您是当代书坛上在帖学取得较高成就的青年书家之一,多次在国内权威大展中获奖,您的作品市场也非常好那么您的作品市场是自己去市场前沿做的呢,还是交给专业画廊做的?
答:我的书法市场目前还说得过去,不是最好,因为我心不在此。我一向认为,一个穷写字的没什么了不起,生活中卖两张字换几张纸当然是好事,但若一门心思卖字过更好的日子,我觉得是坏事。卖多了字也写油了,字中的清气也卖没了。所以我现在坚持被动处理,由画廊经营,我限量提供,一年有点进项也知足矣;另一个办法是自己主动涨价,价格一高买主就少了,差事也少了。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不至于三四十岁就满眼是人民币而不是古碑帖。
答:自汉代起,中国书法史上名垂青史的书家繁若晨星。如果从个人喜好方面讲,我比较尊崇钟繇、二王父子、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等书家。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王羲之和颜真卿。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他们的字,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能够开一代新风,属于开尊立派人物,同历史上其他书家相比,如果把他们比作太阳和月亮,那么其他书家只能是星星了。我从王羲之的书法中学习丰富的笔法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从颜真卿的书法中又能感受到书家梦寐以求的朴厚,以及堂堂正正的民族精神。
问:王老师,在对待临帖的方法上,您认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对您学书过程中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有什么帮助?
答:临帖先要得其形,然后悟其理。积累的古碑帖字形越多,手底下生发的余地就越大。所谓生发,就是顺势改良,在自然挥运的过程中把积累的字形稍加改造发乎笔下,这是常理。从来没听说过哪位书家一生下来就有自己独特的字形字体;所谓悟其理,是指思考经典书法中包含的道理。比如该作品的神采、用笔的手势习惯、工具的特点以及该书家的师承渊源等。只有悟通了,你才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适合就是好的,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把林散之和沙孟海的工具换一下,想想是什么后果?
问:王老师,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帖学的衰落,和篆隶笔意的缺失有关从创作来看,您一直关注帖学,您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答:帖学衰落正是篆隶笔意散失殆尽所致,这一点唐人的楷书是罪魁祸首。唐楷在书史上的价值虽然很高,也最成熟,但排它性很强,我们后辈学书依俗习都从唐楷入,思想中早已建立四平八稳的框架,殊不知行草真正的祖先是自由古朴的隶书。自唐代后,历史上很多著名书家一辈子都是“俗楷”加快而生出的“俗草”,因历史原因在书史上仍然留下书名,但这种危害我们不能再继续了。
问:王老师,您是怎样看待古代经典书法和民间书法的?您认为它们最有价值的地方各是什么?
答:经典书法重要,民间书法仍然重要。经典书法要多临,民间书法要多想。临是学本事、学技巧,想是感受气息,揣摩当时人的书写习惯。学习民间书法不能依样照搬,那是原材料,需要加工。我个人以为,用笔要多向经典学习,多看墨迹;结体、章法以及书法的情调、意趣多参照民间书法,重在鲜活二字。
问:王老师,您是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您认为系统的专业学习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答:南艺的学习生涯对我一生都很重要。我的老师是徐利明,我一辈子都会感恩于他。他教会我变通的理念,什么时候有困难一定要坚持大道理,放弃小道理。比如无论你怎样创新,线质是要讲究的吧?自然挥运而不画字也是要讲究的吧?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我平时临帖很认真,创作时尽量自然放松,顺势生发。
问:王老师,有人认为艺术的“启迪比模仿追随更重要”,您作为一位书法专业教师,您怎样认为?
答:书法教育是双刃剑,院校培养出能称之为人才的学生必定有天赋,而一般的学生大都模仿老师表面的方法,思考力又跟不上。而老师的审美是有局限的,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这对于长远发展是有弊的。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一定都要经过专业教育。
问:王老师,李可染老人在对待传统问题上的座右铭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观察当今书坛,您认为是打进去的功力不够?还是打出来的勇力不够?
答:当今书坛既不是打进去的问题,也不是打出来的问题,而是对前人书法精髓的理解远远不够。也就是说什么东西最好,知道的人并不多,知道了肯定不得了。知道的同时也就进去了,进去的同时离出来也就不远了。
问:王老师,您是当代书坛上在帖学取得较高成就的青年书家之一,多次在国内权威大展中获奖,您的作品市场也非常好那么您的作品市场是自己去市场前沿做的呢,还是交给专业画廊做的?
答:我的书法市场目前还说得过去,不是最好,因为我心不在此。我一向认为,一个穷写字的没什么了不起,生活中卖两张字换几张纸当然是好事,但若一门心思卖字过更好的日子,我觉得是坏事。卖多了字也写油了,字中的清气也卖没了。所以我现在坚持被动处理,由画廊经营,我限量提供,一年有点进项也知足矣;另一个办法是自己主动涨价,价格一高买主就少了,差事也少了。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不至于三四十岁就满眼是人民币而不是古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