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角度探析了微博上的网红语段的幽默效果模式。文章首先介绍了幽默语言的形成机制,然后通过关联理论的两大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并结合幽默理论中的乖讹论进一步分析了微博网红语段。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微博网红语段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幽默效果,并且幽默效果的大小与关联理论中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反差成正比关系。
关键词:幽默话语 微博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1.引言
幽默是人类独有的品质,能力和交际方式,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交际工具,幽默的传达和创造又往往是借助语言完成的。所以,通过语言来研究幽默可以更好的理解幽默现象。实际上,很多学科都对幽默现象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例如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过这些学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只在自己领域进行研究,很少有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做法。(徐立新,2003)
后来,幽默现象的研究渐渐被语言学所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幽默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语言学对幽默的研究中,研究重点大部分都以语义学和文体学为视角(吴水珍,2006;南佐明,2000;王金玲,闫铁熠,2005;等),主要研究内容着重于各种修辞手法,如双关,夸张,反语,或者是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对幽默运用的理解。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幽默进行了语用分析,例如利用Grice的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对幽默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也就是通过对违反四大合作原则来分析幽默效果是怎样获得的(谢静,2009;等)。但是,笔者认为,幽默的效果的获得与话语的关联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语言幽默的发出者是说话人,但是幽默效果的最终产生体现在听话人的身上。说话者往往都是将幽默的内涵义隐藏在话语中,听话者只有与说话者有共同的认知语境,才能够从认知语境中获取最佳关联,幽默效果才得以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当潜在的幽默效果被意识到,幽默才得以产生。由于关联原则反应的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潜意识的和本能的内容,所以说与别的研究幽默的一般理论相对比,关联理论具有更加丰富的解释力的概括性。
2.理论基础
2.1幽默的产生机制
随着对于“幽默到底是什么”的研究探讨,学术界主要产生了三种幽默理论:乖讹论(incongruity),优越感论(superiority),和慰藉论(relief).(Raskin,1985)。Attardo(1994)认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三个角度研究了幽默:认知角度,着重研究幽默刺激;社会角度,着重幽默的社会人际功能;心理分析角度,强调听众对幽默话语的反应。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用对幽默的探析,因此,在这里我们的重点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幽默的乖讹论(incongruity)。
乖讹的定义是:与事物不相称,自相矛盾的情况或者性质。Kant(1970)和Schopenhauer(1819)也认为乖讹是幽默产生的重要因素,幽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预期结果同现实之间的差异。Beattie(1997)也認为幽默是两个匹配不当的想法的结合。乖讹-消解理论对幽默进行认知解读,将幽默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建构阶段,乖讹发现阶段和解讹阶段。
2.2关联理论与幽默
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的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第一次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这本专著提出后成为了近年来对西方语用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之一。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关联定义和两大关联原则。关联定义: 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两大关联原则指的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是指人类认知常常倾向于最大关联性,最大关联性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指的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被设想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虽然关联理论并不是为了揭示幽默而出现的,但是关联理论假说适用于幽默解释(Yus,2003)。根据关联我们知道幽默的理解过程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会话幽默符合关联理论对人类交际的普遍解释。在幽默会话交际中,说话者S首先说出一段话作为明示,听话者H则通过认知语境假设和一系列推理推导出说话者S的交际意图从而享受到幽默会话交际的喜悦感。根据关联原则的“任何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话语的关联的程度可能不同,但关联性是必然的。因此,在幽默会话交际中,虽然说话者S的一些话语表面看起来往往不符合逻辑或者与主体不相关,也就是说两者没有什么关联性或者关联性非常弱,但是听话者H的任务就是从这些看似不相关或者关联性很弱的话语中寻找到自己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解读说话者S的交际意图,理解幽默。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解读关系,笔者绘制了如下图示。
图一中表示说话者S发出幽默话语,即明示。H接收到话语刺激后开始在大脑中的认识语境中搜索相关信息,在这里根据关联理论认,知语境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和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然后H会根据搜索到的相关信息结果结合S所发出的话语进行推理,根据关联原则由于认知语境因为人的认知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根据认知语境推理出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此时通常H会首先选择到最大关联,但这时得出的推理往往达不到幽默效果,因为此时说话者S和听话者H没有达到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幽默会话交际失败。从会话开始到此时的整个过程就是幽默乖讹论中的第一解读:构建框架,发现乖讹。然后H将重新进行选择推理到最佳关联然后达到互明,获得幽默效果。此时幽默会话交际成功。这个过程就是第二解读过程:解决乖讹。(注:图中实线表示交际成功,虚线表示失败) 4.结束语
微博网红语段都具有幽默的效果,这是一个认知交际的过程,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读。关联理论中的互明,寻求关联性需要付出努力,明示—推理寻求最佳关联,以及人类活动的经济原则这四大基本原理解释了幽默是怎样产生的。听话者认知间接语言是需要付出比理解明示话语更多的努力,这种努力以理解幽默作为回报。笔者认为关联理论与幽默乖讹论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因此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认知具有很强的解释性。根据本文所举得例子可以明显的看出幽默来自于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反差,并且根据所举例顺序我们可以感觉到反差越大,幽默效果越大。但是笔者认为,如何具体定义反差的大小还是个难题,想要更具体的证明反差大小和幽默效果的关系还需要多加研究。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关键词:幽默话语 微博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1.引言
幽默是人类独有的品质,能力和交际方式,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交际工具,幽默的传达和创造又往往是借助语言完成的。所以,通过语言来研究幽默可以更好的理解幽默现象。实际上,很多学科都对幽默现象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例如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过这些学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只在自己领域进行研究,很少有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做法。(徐立新,2003)
后来,幽默现象的研究渐渐被语言学所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幽默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语言学对幽默的研究中,研究重点大部分都以语义学和文体学为视角(吴水珍,2006;南佐明,2000;王金玲,闫铁熠,2005;等),主要研究内容着重于各种修辞手法,如双关,夸张,反语,或者是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对幽默运用的理解。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幽默进行了语用分析,例如利用Grice的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对幽默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也就是通过对违反四大合作原则来分析幽默效果是怎样获得的(谢静,2009;等)。但是,笔者认为,幽默的效果的获得与话语的关联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语言幽默的发出者是说话人,但是幽默效果的最终产生体现在听话人的身上。说话者往往都是将幽默的内涵义隐藏在话语中,听话者只有与说话者有共同的认知语境,才能够从认知语境中获取最佳关联,幽默效果才得以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当潜在的幽默效果被意识到,幽默才得以产生。由于关联原则反应的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潜意识的和本能的内容,所以说与别的研究幽默的一般理论相对比,关联理论具有更加丰富的解释力的概括性。
2.理论基础
2.1幽默的产生机制
随着对于“幽默到底是什么”的研究探讨,学术界主要产生了三种幽默理论:乖讹论(incongruity),优越感论(superiority),和慰藉论(relief).(Raskin,1985)。Attardo(1994)认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三个角度研究了幽默:认知角度,着重研究幽默刺激;社会角度,着重幽默的社会人际功能;心理分析角度,强调听众对幽默话语的反应。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用对幽默的探析,因此,在这里我们的重点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幽默的乖讹论(incongruity)。
乖讹的定义是:与事物不相称,自相矛盾的情况或者性质。Kant(1970)和Schopenhauer(1819)也认为乖讹是幽默产生的重要因素,幽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预期结果同现实之间的差异。Beattie(1997)也認为幽默是两个匹配不当的想法的结合。乖讹-消解理论对幽默进行认知解读,将幽默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建构阶段,乖讹发现阶段和解讹阶段。
2.2关联理论与幽默
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的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第一次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这本专著提出后成为了近年来对西方语用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之一。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关联定义和两大关联原则。关联定义: 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两大关联原则指的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是指人类认知常常倾向于最大关联性,最大关联性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指的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被设想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虽然关联理论并不是为了揭示幽默而出现的,但是关联理论假说适用于幽默解释(Yus,2003)。根据关联我们知道幽默的理解过程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会话幽默符合关联理论对人类交际的普遍解释。在幽默会话交际中,说话者S首先说出一段话作为明示,听话者H则通过认知语境假设和一系列推理推导出说话者S的交际意图从而享受到幽默会话交际的喜悦感。根据关联原则的“任何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话语的关联的程度可能不同,但关联性是必然的。因此,在幽默会话交际中,虽然说话者S的一些话语表面看起来往往不符合逻辑或者与主体不相关,也就是说两者没有什么关联性或者关联性非常弱,但是听话者H的任务就是从这些看似不相关或者关联性很弱的话语中寻找到自己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解读说话者S的交际意图,理解幽默。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解读关系,笔者绘制了如下图示。
图一中表示说话者S发出幽默话语,即明示。H接收到话语刺激后开始在大脑中的认识语境中搜索相关信息,在这里根据关联理论认,知语境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和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然后H会根据搜索到的相关信息结果结合S所发出的话语进行推理,根据关联原则由于认知语境因为人的认知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根据认知语境推理出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此时通常H会首先选择到最大关联,但这时得出的推理往往达不到幽默效果,因为此时说话者S和听话者H没有达到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幽默会话交际失败。从会话开始到此时的整个过程就是幽默乖讹论中的第一解读:构建框架,发现乖讹。然后H将重新进行选择推理到最佳关联然后达到互明,获得幽默效果。此时幽默会话交际成功。这个过程就是第二解读过程:解决乖讹。(注:图中实线表示交际成功,虚线表示失败) 4.结束语
微博网红语段都具有幽默的效果,这是一个认知交际的过程,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读。关联理论中的互明,寻求关联性需要付出努力,明示—推理寻求最佳关联,以及人类活动的经济原则这四大基本原理解释了幽默是怎样产生的。听话者认知间接语言是需要付出比理解明示话语更多的努力,这种努力以理解幽默作为回报。笔者认为关联理论与幽默乖讹论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因此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认知具有很强的解释性。根据本文所举得例子可以明显的看出幽默来自于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反差,并且根据所举例顺序我们可以感觉到反差越大,幽默效果越大。但是笔者认为,如何具体定义反差的大小还是个难题,想要更具体的证明反差大小和幽默效果的关系还需要多加研究。
参考文献
[1]Sperber.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