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其重点任务。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深入到企业去实践和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和设计能力,这对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能力的建设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企业实习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29-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职业院校对其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敏锐的眼光把握未来,用创新的精神开创未来,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更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之根本。
我所实习的企业是一家软件公司,公司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的技术已很成熟。智能手机作为新一代互联网的终端接入设备已经大势所趋,各家软件公司都在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今天,科技创新被如此的重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深刻的意识到在“科技创新引领进步”的发展背景下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其自身发展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明白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那这些企业的发展一定日新月异。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我要将这些感受和开发的产品(在允许范围内)带回学校,为教学服务。教学中结合科技发展轨迹与创新能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用开发移动软件产品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把握未来是高职教育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般我们讲有三种教学模式,一是目标模式,二是过程模式,三是环境模式。通过在企业的工作生活,我感觉环境模式影响力很大,这就是培养兴趣,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欲望转化为内动力,从而主动的学、积极的学。“面对面”的传授知识已经是教学模式的常态,几乎每一门课程都秉承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似乎也习惯了充当这种被传授的角色。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以最大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需要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多变而有趣的教学模式。从企业到学校有三点都不可少,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说到社会需求,企业天天都在琢磨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引入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这是职业教育中就业导向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学已经不完全局限于课堂上,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因此如果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以更有趣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公司我看到了众多可用的教育类应用软件,用移动设备可以将整个参考资料库随身携带,更别说寓教于乐的游戏类软件了。这些应用程序充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也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更引人入胜。与此同时它为每个学科和每个学习阶段都配备了相应的学习资料,它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利用了大量的碎片时间。如果能够把这些软件的开发放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些应用程序,更能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学科。
二、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创新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具有中心性,大多各自为战。到企业一看,团队下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团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工作已经不是任务的简单分配,而是有交叉和反馈,是在工作中不断的对过去的技术提出挑战,激发最大的设计潜力。团队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联想到学校,现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安排上基本就是一门课程一名教师,教师团队的概念很难真正的形成,这不仅限制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如同软件公司占据市场一样,其成与败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团队,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高职院校在科研建设中的核心。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到设计、策划、组织、辅导、监督、提供资料并检查结果的辅助岗位中来。在企业里我看到团队里的分工很细,产品设计、技术主管、工程师、测试人员和维护人员等,各司其职。教师也一样,应该组成知识上具有紧密关系的教学团队来完成一门或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精品课程和专业。
高职院校的建设离不开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动力。现在在各系部的专业建设中,往往把教学和科研分开,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依托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断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我认为,每一门或多门相关的专业课程应该有其相应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主管科研的教师应该之前下到企业中,参与到企业项目设计里,并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带回学校,带动教学团队的教师做科研,并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非常明确,为了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下企业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也总结了一些方法。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劳动市场,培养目标和内容就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
四、结束语
在下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我不断的体会和思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把学生塑造成高技能型人才,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运用他们的理性,成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赵志群.科学出版社,2007.
[2] 高等职业教育名词研究.柴福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亢华爱(1978-),女,北京人,讲师,硕士,从事软件编程的实践及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企业实习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29-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职业院校对其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敏锐的眼光把握未来,用创新的精神开创未来,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更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之根本。
我所实习的企业是一家软件公司,公司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的技术已很成熟。智能手机作为新一代互联网的终端接入设备已经大势所趋,各家软件公司都在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今天,科技创新被如此的重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深刻的意识到在“科技创新引领进步”的发展背景下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其自身发展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明白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那这些企业的发展一定日新月异。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我要将这些感受和开发的产品(在允许范围内)带回学校,为教学服务。教学中结合科技发展轨迹与创新能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用开发移动软件产品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把握未来是高职教育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般我们讲有三种教学模式,一是目标模式,二是过程模式,三是环境模式。通过在企业的工作生活,我感觉环境模式影响力很大,这就是培养兴趣,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欲望转化为内动力,从而主动的学、积极的学。“面对面”的传授知识已经是教学模式的常态,几乎每一门课程都秉承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似乎也习惯了充当这种被传授的角色。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以最大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需要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多变而有趣的教学模式。从企业到学校有三点都不可少,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说到社会需求,企业天天都在琢磨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引入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这是职业教育中就业导向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学已经不完全局限于课堂上,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因此如果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以更有趣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公司我看到了众多可用的教育类应用软件,用移动设备可以将整个参考资料库随身携带,更别说寓教于乐的游戏类软件了。这些应用程序充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也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更引人入胜。与此同时它为每个学科和每个学习阶段都配备了相应的学习资料,它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利用了大量的碎片时间。如果能够把这些软件的开发放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些应用程序,更能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学科。
二、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创新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具有中心性,大多各自为战。到企业一看,团队下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团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工作已经不是任务的简单分配,而是有交叉和反馈,是在工作中不断的对过去的技术提出挑战,激发最大的设计潜力。团队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联想到学校,现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安排上基本就是一门课程一名教师,教师团队的概念很难真正的形成,这不仅限制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如同软件公司占据市场一样,其成与败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团队,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高职院校在科研建设中的核心。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到设计、策划、组织、辅导、监督、提供资料并检查结果的辅助岗位中来。在企业里我看到团队里的分工很细,产品设计、技术主管、工程师、测试人员和维护人员等,各司其职。教师也一样,应该组成知识上具有紧密关系的教学团队来完成一门或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精品课程和专业。
高职院校的建设离不开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动力。现在在各系部的专业建设中,往往把教学和科研分开,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依托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断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我认为,每一门或多门相关的专业课程应该有其相应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主管科研的教师应该之前下到企业中,参与到企业项目设计里,并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带回学校,带动教学团队的教师做科研,并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非常明确,为了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下企业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也总结了一些方法。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劳动市场,培养目标和内容就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
四、结束语
在下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我不断的体会和思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把学生塑造成高技能型人才,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运用他们的理性,成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赵志群.科学出版社,2007.
[2] 高等职业教育名词研究.柴福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亢华爱(1978-),女,北京人,讲师,硕士,从事软件编程的实践及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