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二三四”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83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领会和把握课标的一贯目标
  课标对小学识字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字左右,2500个左右要求会写”,这是对知识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主动识字的能力”,这是对能力方面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是对情感方面的要求。
  课标对低年段则有这样的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这些要求从三个维度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要求,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握要领,用正确灵活的方法,把这些目标转化为我们的教学实际。
  另外,识字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利用熟字为材料,二是教会儿童识字方法,三是识用相结合。多用少写,识写分开,降低难度是我们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二、注重识字与写字任务的两个结合
  识字教学就是要注意好识字和写字这两个层面,这两方面的工作是不能分离的:不应先写字再识字,或先识字再写字,而应该是互相融合,分散难点,边识边写。
  比如,教学激动的“激”字,可编成儿歌:有个孩子叫白方,站在水边看文章。但我们教师教学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方式方法不恰当,或侧重点把握得不太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时做到以下两点:
  (一)引导学生观察
  1.看:看清字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整体结构和字形大小,使汉字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并有一个完整的轮廓。
  2.析:分析结构。要想写好字,结构的分析很重要,结构分析要像医学中的解剖一样,一笔一画地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3.记:记住笔画或者部件在格子中的位置。在“看”和“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记住哪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静心研究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及笔画(特别是主笔)的位置。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1.相同笔画的变化规律。如“从”“双”等字,这类字中捺画左右重复,所以要把左偏旁的捺写成长点,这样笔画就不会交叉或者左右分离;而像“类”“聚”这类字捺画上下重复,如果书写时下面的主捺保持不变,上面的次捺写成长点,字就显得重心平稳。
  2.相同部首的变化规律。如“翩”“翠”“翡”都有羽字旁,在指导写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写羽字旁的规律:作右旁,形窄长;作字头,形扁短,去掉钩;作字底,开扁宽。
  3.相同结构的变化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有的相向,如“妙”字,书写时应注意穿插、避让。有的相背,如“犯”字,书写时应注意笔画呼应,使左右部分背而不离。
  三、处理好識字的教学策略、程序和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应注意基本策略、程序和重点这三个方面的探究。
  1.识字教学的策略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符合儿童的活泼好动,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方面的学龄特点,要做好先轮廓后局部。
  2.要符合字的构成原因,即常说的造字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3.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识字,比如图示法、表演法、讲故事、猜谜语、编儿歌法等多种方法,避免学生产生识字疲劳。
  4.使识字教学多元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字。
  笔者认为,识字的教学基本程序应该是找准单元内容之间的结合点,第一课时落实好三方面的任务,即读准、读通、读顺。读准字、词、句,用多种形式巩固识字,如在情境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等。第二课时应在巩固第一课时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做到指导学生写好、读好进行适当的识字拓展。而写字教学要重视的问题首先应是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汉字、赏析汉字,然后有重点地指导,特别要体现连贯性,最后要重视阶段性目标。一年级对写字的要求是重视关键笔画,一笔一画地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而二年级则较重视部件指导以及对间架结构的把握。
  四、关注识字教学中的四个要求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把识字和写字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识字、写字的持续性。
  3.识字与写字教学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注入鲜活的内容。
  4.写字与识字都要来源于生活,然后回归于生活,也就是说要在生活中多加应用,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以上几点是笔者尚不够成熟的想法,希望引发大家对识字教学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2016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67岁的生日。和往年一样,凌晨的寒意,挡不住游人的热情,天安门广场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等待着旭日与国旗同升的时刻。其实,天安门广场平时的升旗仪式和降旗仪式也有大批游客观看,只是国庆的升旗仪式更加隆重、庄严,所以前来观看的游客更多。  我去天安门广场观看过多少次升旗仪式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去观看升国旗仪式时,凌晨三点就起床了。仪仗队一出,整个广场
期刊
在高考的影响下,“怎么改”决定了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写”。因此,作文批改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有正确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那么当今的高中作文教学将会迎来一片光明。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多年来已经生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文批改习惯和赋分思维,对某些类型的作文“先入为主”,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批改标准。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实践摸索的有效经验,同时又是故步自封式的单一化,容易扼杀学生写作
期刊
纵观现代课堂,从羊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导学式,到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式,再到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式,其教学活动的核心精髓是相通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  笔者认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必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学生的参与度高。  要体现以生为本,就要放宽学生的活动时间,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参与时间、参与机会和参与人数越多,就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就越能实现课堂
期刊
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如果我们打破对个性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也开花”的显著成效。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充满了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目前,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探究的主流。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我们不妨把赏识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血泊、供应、噩耗、情谊、捣米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3.发现前三段“劝慰——回忆——抒情”这一相同的结构方式,领悟文章“不同句式抒发真情”的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难点】  朗读、理解课文,领悟并运用文章“不同句式抒发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背景导入  1950年美国
期刊
程翔老师是我所仰慕的一位名师,也是影响我职业生涯的名师,回忆起与程老师的几次会面,我感慨良多。  程老师是我上中学时所用课本的编者之一,但真正听说程老师的大名是在大学阶段。程老师是我们山东走出去的名师,我大学的老师和曾经就读于程老师所教的中学的同学经常提起他。但那時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见,真正与程老师见面是在2004年。  2004年,“创新写作”课题组在山东菏泽东明举行会议,因在菏泽市内,因此
期刊
近几年,如果去某所中学摆摊提供高考过后的咨询,又赶上学校仅仅是让学生返校,家长没来开会,很少有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当然,学生不主动咨询的原因有很多:或是性格内向,不敢主动询问;或是觉得自己考得不够理想,羞于张口;或是根本不知道该咨询什么。  不少来咨询的家长则直接问:“你们学校哪个专業最好?”这恐怕代表了不少家长和考生的心态。费力解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恐怕并不奏效
期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状态。我们不应回避现在中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现状,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沦为纯粹的实用主义者。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
期刊
目前,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太注重考试成绩,由于作文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于是,作文教学只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不得不制造悲情:要么是家人不幸遇难,要么就是自己遭受灭顶之灾,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有的学生为了迎合老师,通篇故作深沉的“成人腔”;有的则为了制造亮点而诋毁他人……  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不见了,真情实感没有了。长此下去,本应充满
期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诗歌中也有叙事,但叙得不实,不细,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只是粗线条的概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至于刘兰芝是如何“学织素”“学裁衣”“裁什么衣”,均语焉不详。诗歌中也有描写,但描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把景物当作自己寄附感情的载体。景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