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南加:守护青海湖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亚村的家
  2014年6月27日,中午12点。高原清洌的空气和大雨。青海共和县倒淌河镇。肤色黝黑,人高马大的南加开车接上在小卖部避雨的我。
  南加的家住青海湖边梅亚村,2013年秋天,法国人布朗专门为他拍了一部纪录片《湖神》。二十几年来,他带领家人朋友以及周围的村民,一直坚持在青海湖边巡湖捡垃圾,为青海湖的生态作出了努力。与青海湖紧密相连的小泊湖湿地,因为他的治理,生态状况渐渐好转,成为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同时,他还专门建起保护站,救助濒危物种普氏原羚。
  从倒淌河镇出发,一路向东,公路两边无穷无尽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雨水让高山草甸的风景更加纯粹。
  车从马路往左边拐,进入小泊湖湿地,一路看见佛塔、风马旗、玛尼堆。
  车子进入一个围墙上画着普氏原羚的大门口,一直开到院子的深处。进了餐厅兼客厅的厢房,抱着一个男孩的南加女儿巴马扎在等候着我。我从电视里见过她。小学四年级时,巴马扎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而退学了。19岁那年她在电视里为上学的事洒泪的镜头还深深印在我脑海中,没想到两年过去她都成了母亲。
  南加的家,是普氏原羚的救护站,也是垃圾处理站,青海湖边捡的垃圾,先拉回家里进行分类,再将纸板、水瓶、铁器等分别进行回收处理,电池、渔网、木头、塑料袋等拉到西海镇垃圾处理场。
  南加的妻女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在外面捡完垃圾,回到家里继续忙,没有一天是空闲的。南加一边带我看堆放在三间屋子里的垃圾,一边忧心忡忡对我说:你看,这就是我们三个月来捡回来的垃圾!现在是夏天好一些,冬天就更多了。炸鱼用的电池、渔网、铁錾,触目惊心啊。
  南加家有好几排房子,除了垃圾房,还有正在筹备的生态展厅以及会议室,很多房子是专为普氏原羚建的。南加一家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上山巡视救治原羚,南加救护了8只普氏原羚和3只藏原羚,被报道后,有关部门出资200万元,在他家门前建造能同时救护10只普氏原羚的“救护房舍”。
  南加说,小泊湖湿地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必须少放牧。他家里只养着几头奶牛。一头小原羚在厩里,猛地用头角朝着我站的方向撞。南加说,原羚养好伤后,一般都会将它们送回栖息地,但是这只小原羚因为从小与儿子桑杰一起嬉戏长大,与桑杰感情深厚,送走三次后又都自己跑回来了。
  南加一家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上山巡视救治原羚,一些牧民用铁丝网围草场,原羚在奔跑当中容易被铁丝网挂住,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护,就会受伤甚至死亡。他四处劝说牧民们把铁丝网上倒挂的铁刺去掉。
  南加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二女儿在上中学,儿子桑杰在上小学。
  女儿巴玛扎跟着南加开展对原羚的各项保护工作,每天仔细记录原羚的生活习性以及栖息繁殖情况。当年巴玛扎辍学的事经电视报道后,一些企业和学校表示愿意赞助巴玛扎上大学。但巴玛扎和南加经过思考后,决定放弃入大学深造,“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学生直接上大学,肯定跟不上;对于巴玛扎来说,迫在眉睫的是对普氏原羚的保护,理论远远赶不上实践。虽然巴玛扎没有大学文凭,但对原羚很了解,她对原羚的认知不亚于校门里出来的大学生。”南加说。
  巴玛扎一岁半的孩子叫郝麻。巴玛扎做家务的时候,郝麻一个人玩耍,他喜欢探索屋外的世界,比如水洼、泥巴,最直接的方式是用嘴巴尝,他总是把泥巴塞进嘴里,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巴玛扎满不当一回事:“没关系的,我们这里的土挺干净的!”
  全家的早饭在六点多钟就吃过了。举目四望,天上云朵成团,眼前草场油绿,草场里牛羊悠闲吃草。而天边的一处蓝色,更是纯净明亮,在草场和云团中间,独特而醒目。南加告诉我:“这蓝色的云就是青海湖!”
  小泊湖湿地
  梅亚村离青海湖六公里,是环青海湖最近的村庄之一。
  相传莲花生大师,在青海湖修行的时候,一百零八颗佛珠洒落到大地上,涌出一百零八个泉眼,形成一个个圣泉。小泊湖湿地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草场上都是垃圾,因为游客进入湿地,留下许多生活垃圾。水被污染了,泉眼也被堵死了。
  1997年,青海草原地区推广“草畜双承包”。原本宽广的草场,被牧民们的一张张铁丝网隔断了,有的牧民在1000亩草场里养了三四百只羊。因为养羊太多,草场退化得很厉害。南加不再去草场上放牧,而是尝试恢复青海湖边的小泊湖湿地的生态环境。
  南加带着家人,一一清理草场上的垃圾,给草场浇水,并投入8万元买了最贵的草籽,靠人工刨地翻土埋种,但草不是被牛羊吃掉,就是直接死掉,工作很不顺利。
  后来,南加终于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从当地的植物中提取草籽,直接撒在沙地上,再请亲戚将自家的牛羊赶过来,靠牛羊脚力来回翻土,直接将草籽深埋土里,这样省钱省力,长出的草也不再脆弱。为防止牧民的牛羊吃刚长出来的草,南加还在沙丘上挂起经幡。现在的湿地很漂亮,但综合治理花费了一百多万元。
  吃过早饭,南加开车带老伴儿、郝麻和我去小泊湖湿地。这个湿地曾是承包给南加的草场,多年以前,有人在这里建了一个帐篷旅馆,垃圾遍地。南加承包了小泊湖以后,清理了垃圾和淤泥,种上了草籽。刚开始种的草是外来品种,发现并不适应,于是重新种上本地的草籽,才有了现在草色连天碧的景象。后来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环保局等单位相继在小泊湖挂上牌子,湿地的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最近小泊湖湿地实验基地正进行院墙修理。“拆下来的铁栅栏要搬回来,以后会用得上,不能随意丢弃在外面,那会影响草场的生态。工人们的劳动我也要监督着一点,如果不提醒他们,生态破坏会很严重。”
  到了小泊湖湿地实验基地,南加直奔工人当中,南加老伴弯腰捡起地上的易位罐、矿泉水瓶,还有塑料袋,郝麻在空地中间跑来跑去。
  湿地名副其实,水流纵横,蜿蜒曲折,犹如江南水乡。马儿、牛儿、羊儿自由吃草,蓝天白云,美丽如画。在小泊湖湿地附近有喜马拉登沙漠。这个沙漠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湿地和沙漠,黄色和绿色,相附相依,堪称一绝。   “早几年沙漠化严重,这几年好多了。有段时间,湿地的水没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了水洼,引来了许多水鸟栖居在这里。天鹅、黑颈鹤、赤麻鸭都出现了。”南加说,“我没什么文化,没有什么理论,我就是觉得生态保护要当成自己家的事情来做。”
  南加和他的伙伴
  九点多钟,加保和才伙加他们自己赶过来,一起修理羊圈,牛圈,马圈,修筑围栏。
  同住梅亚村的南加、加保、才伙加既是邻居也是同事。最早去青海湖边捡垃圾的是南加,因为他家离青海湖最近,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捡垃圾,一捡二十几年。为了保护青海湖二级保护动物湟鱼,他总是在冬季巡湖。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鱼类,一年长一厘米,被很多人所垂涎。每到冬天,一些人到湖里炸鱼,留下许多电池和鱼网。南加巡湖,早晨三四点钟出发,半夜回来,甚至更晚,“刚开始是我们过来帮他的忙,我们觉得他一个人太辛苦了,现在我们是参与其中,一个是觉得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了。还有一个,我们对他说的生态观点很认同,就一起做事了。”
  加保以前是做生意的,跑过国内的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近几年在他自己家开了一个圣湖宾馆和一个小卖部。加保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木工、泥水、瓦工都会一点,宾馆让自己媳妇经营,自己则投入青海湖的环境保护。
  “加保是我的接班人!”从第一天见面起,南加就这样夸赞加保。
  与加保相比,才伙加参与青海湖工作的时间更早一些。才伙加不太会讲汉语,但是他的生态理念一直得到南加的欣赏。所以多年来一直与南加一起并肩战斗。
  南加的妻子五十岁左右,依然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但她从不抱怨。我和她一起扛从小泊湖实验基地拉回来的铁栅栏,有时候碰到墙壁上,两人差一点一个趔趄,她乐得咯咯笑,如少女一样清脆。她无条件支持南加的事业。有好几次,我看见瘦瘦的她,从泥水里走到屋前的空地,一下子倒在地上,侧身就睡。
  青海湖的守望
  我被青海湖的美丽纯净所吸引,请求南加带我去湖边看看,但他似乎有些不乐意。
  “开一次车,就会破坏一次草场,对生态的损害很大,所以我们尽量不开车。但你非得要看青海湖,又是这么老远跑过来,我也没办法。”我心里有一些内疚。同去的有才伙加和郝麻,郝麻被才伙加抱着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捧着奶瓶,一路欢笑。南加告诉我,郝麻什么活动都参加了,沙漠种树、青海湖巡视、捡垃圾等等都有他的份,是名副其实的年纪最小的环保志愿者。
  车子起步,青海湖在我们眼前铺开,蓝色渐渐宽广起来。车子开了几分钟,只感觉蓝色的水铺天盖地而来,我突然感悟到,纯净原来才是最有力量的。湖面宽广蔚蓝,水面上不时有水鸟飞过,湖边少见塑料袋和矿泉水瓶,但我发现了一张渔网。“这张网叫粘网,这种网最可怕,只要有鱼粘到网上,不管是大的小的都跑不掉,简直是赶尽杀绝啊!”南加痛心地说。
  为了阻止有些人对湟鱼的滥捕,南加不得不强硬对峙,经常遭到威胁。特别是在外面巡湖的时候,南加很害怕听到手机铃声,怕家里人打电话告诉他不好的消息。“我自己有事不怕,我不能让我家里人出事!”
  “青海湖是藏族人民的湖,也是中国人民的湖,是全世界人民的湖。如果我们青海湖都不干净了,那我觉得我们世界也不行了。”南加的普通话有些生硬,但情绪激昂。
  暑期到来,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而来,加入到保卫青海湖的行动中来。一边是行动,一边是讲座,南加不遗余力传道授业解惑,看到这些年轻学子,南加感到特别欣慰。
  原羚飞奔的地方
  最后,南加带我到努尔登山去看普氏原羚。来到山腰,翻越好几道铁丝网,爬上一个又一个山坡。
  普氏原羚是极濒危珍稀动物,世界上仅存几千头,在青海仅存几百头,保护普氏原羚迫在眉睫。“每次我们到山上去看普氏原羚,心里都很难过,除了能给它们背点水倒在水槽里,其他的,如围栏啊、缺草啊,我力不从心。草场是很多牧民承包的,对于普氏原羚的保护还存在很多漏洞。”南加说。
  “看,原羚在那里,前面黄黄的就是。”我顺着南加指的方向看,果然看见了五六头大小原羚蹲在一块。我蹑手蹑脚地向原羚靠近,然后举起相机猛拍。还没有按下快门,原羚一下子发现了我,一跃而起,奔向身后的山坡,跳跃着跑向山头,不见了。
  我不甘心放弃拍摄,于是起身追踪它们,我接连爬上好几座山坡,终于,在隔着二百米开外的山坡上,六只原羚正翘首面对东方。阳光洒在它们金黄色的身体上,灿烂辉煌。我大口喘着气,小心翼翼地再一次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嚓嚓嚓”,原羚一下子警觉,再一次跳跃而起,跑向更远的山头。
  下山路上,南加和我聊起桑杰和原羚羊的故事。
  桑杰从小跟着南加参加各种青海湖边的巡视活动,比如说青海湖边捡垃圾,救护原羚羊,喜马拉登沙漠上种树。有一次桑杰跟着南加在山上巡视,意外地看到铁丝网上挂着一只原羚的尸体,桑杰顿时大哭起来。后来南加就不敢再带他去原羚出没的山上,怕他年纪太小心理上受不了。
  桑杰四五岁的时候,在原羚羊栖息地遇到了一头小原羚,小原羚的妈妈被狼吃了,他便把它抱回自己家养着。原羚在桑杰的照顾下很快长大,它跟桑杰一起吃饭睡觉,在院子里自由走动,甚至在屋里炕上,与家里的猫狗一起上窜下跳。后来大伙开车把原羚装上车,送回栖息地。但是大家刚回到梅亚村不到半个小时,小原羚却自己找了回来。这样持续了三四次,没放养成功,小原羚一直养在家里。原羚性子烈,来的人多了,就要用头角牴人,所以把它关在圈里,家里来人,都会指着它骄傲地说,这是桑杰的原羚羊。
  说到这,南加一脸自豪,他说,桑杰可以自己不吃零食,不给姐姐们吃,却留给原羚羊吃。他天生与原羚羊有缘。“桑杰的理想当一个生态专家,他对我说,阿爸你读的书太少了,我要多读书,要做更多更好更大的生态事业!”
  桑杰是南加的希望。
其他文献
宁夏中卫黄河岸边有一个神秘的村落——南长滩村,村子虽小却拥有三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但南长滩村因为交通不便,村里人收入并不高,2001年才通电,2008年才覆盖移动信号,至今仍然不通网络。  西夏后裔今何在?  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生活在西北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强盛前期曾经与北宋、辽,后期与南宋、金三足鼎立,公元1227年被蒙古大军所灭。由于遭到西夏的强
期刊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作为一个出生于1960年代的中共党员,除了认真研读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有机会回顾自己生命历程中与邓小平有关的事情,并且能够形成文字和读者分享,十分必要和幸运。  第一次听到并且亲眼看到“小平,您好!”这句震撼问候是在30年前的建国35周年国庆大游行,我作为接待三千日本青年访华的工作人员之一,与众多日本青年
期刊
一条乡村公路,穿村而过。在乡村,房前屋后就是村民赖以生活的果园田地,前门出去,邻人街坊欢笑相迎;后门打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不同地方,乡村民居风格迥异。  踱步在村庄,想象自己就是画中人物,大袖飘飘,脚下生风,街衢,市井,人群,不远处的果园、稻田、竹林或荷塘,总有一片地方藏匿着你的童年。  乡村的房子总是很美,近处每一家打开的门扉,传出电视或者孩子的声音,间或有狗儿猫儿警惕的目光或低吼。在乡村世
期刊
“你看那古老的傩戏表演,还有三句半、快板、自编自演的现代歌舞,这么丰富的内容,我几十年没看到了!”8月7日(农历七月十二日),由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文化站和石窑村居委会举办的原生态土家民俗女儿会隆重上演。不到3000人的常住人口,来了1.5万人,“通街都满了”。  根据一些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反馈,他们更愿意来参加石窑的女儿会,因为有更多原生态的东西。“我们知道,我们的舞台即使搭得再华丽,也比不过央视
期刊
自古以来,每逢中秋佳节,我国就有赏月的习俗。在陕西乾县,乡亲们每到中秋节,便会烙制“团圆馍”,它大似锅盖(口径1尺8寸以上),形圆光边,号称“乾县锅盔”,中秋节这天,祭罢月后,切成若干块,每人一块,如果有人还在外工作,也会给他留一块的……中秋佳节,不妨到乾县走走,吃团圆馍,游乾县风光,穿越美好时光。  乾县属陕西省咸阳市管辖,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东邻礼泉县,西接扶风县、麟游县
期刊
随着日前大运河项目和丝绸之路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绝活儿、绝技、手艺,跟随“洗脚上楼”的农民一同走进新的城市社区?“村改居”的武汉江欣苑社区,为当下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树立了一个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实现社区文化再造的样本。  “
期刊
记得汪曾祺写过一篇咸菜和文化的文章,说,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不多,但各有特色。有人尝试写一本咸菜谱,但往往受地域和阅历所限而不得不放弃,写这样的一本书,是很难的。比如我,只能写老家的咸菜儿。我这个人,口味有点偏咸,一般的菜拿上来总觉淡洗洗的,无味,什么原因造成的,吃咸菜吃的。  山村海拔1300多米,只能在夏天的两三个月才能吃到地里种的新鲜瓜菜。清明前后,还能吃到鲜笋,其余的菜基本上是腌腊酱菜和腊肉
期刊
“老板,一碗豆花饭!”听见涪陵人如此吆喝,你就可知,重庆辖区内这座小城又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早晨。你稍加留意,许多火锅店、炒菜馆、面馆,一大清早,就不约而同地做起豆花饭的生意。  豆花饭,就像“套餐”:一碗豆花、一盘蘸料,加一碗白米饭。  涪陵人爱吃豆花饭。夹一块豆花,蘸上一点调好的蘸料,配着香喷喷的蒸子饭,慢慢咀嚼,滋味无穷。豆花的鲜嫩,米饭的韧劲,简单而复杂,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和谐而绝美。  工
期刊
在北京,有这么一位就很爱玩,也有一帮同样爱玩的朋友。他们有个圈子,养马玩车,搜古玩藏洋表。他圈子里的朋友,都是些有钱有势有话语权的家伙。虽然这个说法显得势利,但事实如此。此人叫王中军,国内首家上市电影公司的老板。  1999年的时候,王中军投资的第一部电影《鬼子来了》没挣着钱,因为内地院线没有公映。不过,幸运的是。这买卖,让他认识了董平,后者给王中军带来了继续投资电影的门路和圈子;接着,他认识了冯
期刊
近日,京东商城官方微博发了这样一句标语:“既能出国,也要下乡;高大上起来进得了纽约时代广场,接地气下去能涂遍农村的红砖墙。”并配上了两幅照片:一张是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广告,而另一张则是红底白字刷在农民家墙上的宣传语。  这家市值近400亿美元的电商巨头正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农村大地。而在这个战场上角逐的绝非京东一家,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淘宝在去年就已经在这个领域发出声音:“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在这条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