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整个学生教育时段中,初中是学生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对其影响极大,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上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法律意识非常必要。文章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问题以及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律意识;教学形式;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83-01
一、对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意义
(一)能够在中学生的法定权利受害时用法律保护自身
初中生还未步入社会,加上人生的经历少,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学生不懂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甚至连自己权利是否受到侵害都浑然不知。比如,某些学生在学校遭受霸凌甚至是殴打时,因为自身胆怯,加上法律意识淡薄,不敢揭发施暴者,导致自身受到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减少未成年人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所造成的犯罪行为
中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容易因为一时冲动造成犯罪,比如,偷同学的钱财去上网;为了帮兄弟出“口气”,跟别人打架斗殴,导致他人受伤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出现这一系列情况的原因是中学生对法律的重视度不够,对法律的制裁存在侥幸心理。所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有效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的存在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原则上,应该是教學生学习基本的道德与法律,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死记硬背拿高分数却成了主流风气,很多教师将一半以上课堂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进行背书,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中学生眼中,教材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成了一种仅仅只是提高成绩的文字,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高效果微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篇幅较多,但是关于法律常识介绍的内容相对较少,尤其是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以诚信友爱、自立自强等教学内容为主。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初中生的法律意识较为单薄,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1]。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注重法律教育的完整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所涉及许多种类的法律知识,如《治安管理处罚法条例》《刑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法规[2]。由于所涉及的法规较多,加上应试教育划分了重点考试内容和非重点考试内容,导致教师讲课时只挑“重要”部分法律讲,对“不重要”的少讲甚至不讲。而一些初中生会产生法律条例之间并非平等,而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差别的不良法律意识,使法律意识发展得畸形。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法律教育的完整性,讲解所有涉及的法律法规,并且给予它们同等的“尊重”。在讲到考试拿分低的相关法律上,应该说明此处考试得分低,不多占用上课时间,而不是将其直接跳过或者一句带过,让学生对此产生误解。
(二)能让法律知识贴切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多做功课,在教学课堂上多设置与学生交流的环节,留心学校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件,并在与学生分享时讲解其中的法律。这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从而有兴趣去了解和学习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去展示自我,外化地对其内在核心素养进行表现。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自然而然地体会参与的意义以及价值,并展现其自身才能,同时提升其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才做到对责任意识的深入理解。
初中生因为心智的不成熟,加上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培养方面,政治教学对其意义重大。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提供有效策略之前,需要先认识应试教育对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形成良好法律意识是不利的,要从整体上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识。而教师在具体道德与法治教学上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也需要注重教学的完整性、互动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何雪媛.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数字化用户,2018(41):170.
[2]谭柏芝.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7):26,33.
关键词:法律意识;教学形式;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83-01
一、对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意义
(一)能够在中学生的法定权利受害时用法律保护自身
初中生还未步入社会,加上人生的经历少,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学生不懂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甚至连自己权利是否受到侵害都浑然不知。比如,某些学生在学校遭受霸凌甚至是殴打时,因为自身胆怯,加上法律意识淡薄,不敢揭发施暴者,导致自身受到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减少未成年人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所造成的犯罪行为
中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容易因为一时冲动造成犯罪,比如,偷同学的钱财去上网;为了帮兄弟出“口气”,跟别人打架斗殴,导致他人受伤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出现这一系列情况的原因是中学生对法律的重视度不够,对法律的制裁存在侥幸心理。所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有效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的存在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原则上,应该是教學生学习基本的道德与法律,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死记硬背拿高分数却成了主流风气,很多教师将一半以上课堂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进行背书,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中学生眼中,教材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成了一种仅仅只是提高成绩的文字,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高效果微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篇幅较多,但是关于法律常识介绍的内容相对较少,尤其是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以诚信友爱、自立自强等教学内容为主。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初中生的法律意识较为单薄,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1]。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注重法律教育的完整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所涉及许多种类的法律知识,如《治安管理处罚法条例》《刑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法规[2]。由于所涉及的法规较多,加上应试教育划分了重点考试内容和非重点考试内容,导致教师讲课时只挑“重要”部分法律讲,对“不重要”的少讲甚至不讲。而一些初中生会产生法律条例之间并非平等,而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差别的不良法律意识,使法律意识发展得畸形。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法律教育的完整性,讲解所有涉及的法律法规,并且给予它们同等的“尊重”。在讲到考试拿分低的相关法律上,应该说明此处考试得分低,不多占用上课时间,而不是将其直接跳过或者一句带过,让学生对此产生误解。
(二)能让法律知识贴切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多做功课,在教学课堂上多设置与学生交流的环节,留心学校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件,并在与学生分享时讲解其中的法律。这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从而有兴趣去了解和学习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去展示自我,外化地对其内在核心素养进行表现。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自然而然地体会参与的意义以及价值,并展现其自身才能,同时提升其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才做到对责任意识的深入理解。
初中生因为心智的不成熟,加上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培养方面,政治教学对其意义重大。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提供有效策略之前,需要先认识应试教育对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形成良好法律意识是不利的,要从整体上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识。而教师在具体道德与法治教学上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也需要注重教学的完整性、互动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何雪媛.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数字化用户,2018(41):170.
[2]谭柏芝.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7):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