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活中缺求新的眼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四”要求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
此篇习作,我的45个学生中有42人写的是父母雨夜或雪夜送自己去看病。经了解,确实有6个学生经历过此事。其他学生说从作文选上读过类似的文章,认为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真正感动人。
是不是学生身边真的没有发生过令人感动的事情?请看另外三个学生选取的事例。
【学生1】雨后,校园里的积水爬上了一楼的台阶,此时正是放学时间。学生在校车、家长的帮助下,陆续离开校园。教室里只剩下了我,我告诉老师,平时是自己上学的,今天突然下大雨,估计妈妈不知道该在哪儿接我。老师听后,挽起裤脚,撑开伞,护送着我先跑到西门,没有找到妈妈,又折回去南门。老师的伞一直撑在我的头上,自己的衣服被淋湿了。在南门,好不容易才找到妈妈。
【学生2】老师也是修理工。我们坐的凳子总是因螺丝松动而不稳,时时要提防摔倒。老师找来工具,帮同学修凳子。刚当修理工的老师,手中扳子常常“当啷”落地,有时人还跌倒在凳子上。尽管天气不热,但老师却大汗淋漓。当我们坐在稳稳当当的凳子上,眼前就浮现出老师修凳子的专注神情,老师的汗珠滋润着我们。
【学生3】寒冬,我们手脚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爷爷见了总是笑着说:“我跟你们焐焐。”我们“冰冻的手”争先恐后地贴在爷爷的肚皮上,弟弟还把脚伸进了爷爷的怀里。然后,听爷爷讲故事。
从这三个学生选取的材料看,发生在学生身边感人的事并不少,只是学生没有关注生活,没有体验生活,习作时没有抒写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二、应坚定生活化的理念
针对本次习作中学生的选材情况,至少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习作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提笔觉得无事可写,原因之一是心里没有“生活”。生活化是解决“提笔无事可写”的关键路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在本次习作教学中,学生选假材,说假话,表虚情假意,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关注生活,没有体验生活,没有注意生活积累。习作教学应坚持走生活化之路不动摇。
第二,习作教学需创造多样化生活。
信息化正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受安全教育制约,大部分学生已失去五彩缤纷的生活,以电视为伴,与网络为友,宅在家中少出门。要让学生有生活积累,师生应共创体验生活的机会。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以前的孩子应该做好“在河边草地上打滚、爬树、用手脚作画、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等32件事,这些事不仅能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更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培养其生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第一学段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在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如何将课标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多样化的生活。有了丰富的课余生活,学生写出来的习作才可能是个性张扬的。
第三,坚持勤练笔写日记积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头活水,如何让这活水源源不断为学生所用,成为鲜活的习作素材?连接生活与习作的桥梁是什么?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有了生活,日记也就有了源泉。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就养成了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就搭起了连接生活与习作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坚持习作的教学生活化思想,使学生在经历中积累感受,增强体验。这当中日记将成为学生生活体验、探究和感悟的助推器,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足迹串,将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记录单,将成为学生童年往事的仓储库。
坚持习作教学生活化原则,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内外生活,坚持勤练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做足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大文章,相信学生的习作自然会抒写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责任编辑:甘 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四”要求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
此篇习作,我的45个学生中有42人写的是父母雨夜或雪夜送自己去看病。经了解,确实有6个学生经历过此事。其他学生说从作文选上读过类似的文章,认为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真正感动人。
是不是学生身边真的没有发生过令人感动的事情?请看另外三个学生选取的事例。
【学生1】雨后,校园里的积水爬上了一楼的台阶,此时正是放学时间。学生在校车、家长的帮助下,陆续离开校园。教室里只剩下了我,我告诉老师,平时是自己上学的,今天突然下大雨,估计妈妈不知道该在哪儿接我。老师听后,挽起裤脚,撑开伞,护送着我先跑到西门,没有找到妈妈,又折回去南门。老师的伞一直撑在我的头上,自己的衣服被淋湿了。在南门,好不容易才找到妈妈。
【学生2】老师也是修理工。我们坐的凳子总是因螺丝松动而不稳,时时要提防摔倒。老师找来工具,帮同学修凳子。刚当修理工的老师,手中扳子常常“当啷”落地,有时人还跌倒在凳子上。尽管天气不热,但老师却大汗淋漓。当我们坐在稳稳当当的凳子上,眼前就浮现出老师修凳子的专注神情,老师的汗珠滋润着我们。
【学生3】寒冬,我们手脚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爷爷见了总是笑着说:“我跟你们焐焐。”我们“冰冻的手”争先恐后地贴在爷爷的肚皮上,弟弟还把脚伸进了爷爷的怀里。然后,听爷爷讲故事。
从这三个学生选取的材料看,发生在学生身边感人的事并不少,只是学生没有关注生活,没有体验生活,习作时没有抒写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二、应坚定生活化的理念
针对本次习作中学生的选材情况,至少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习作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提笔觉得无事可写,原因之一是心里没有“生活”。生活化是解决“提笔无事可写”的关键路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在本次习作教学中,学生选假材,说假话,表虚情假意,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关注生活,没有体验生活,没有注意生活积累。习作教学应坚持走生活化之路不动摇。
第二,习作教学需创造多样化生活。
信息化正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受安全教育制约,大部分学生已失去五彩缤纷的生活,以电视为伴,与网络为友,宅在家中少出门。要让学生有生活积累,师生应共创体验生活的机会。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以前的孩子应该做好“在河边草地上打滚、爬树、用手脚作画、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等32件事,这些事不仅能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更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培养其生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第一学段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在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如何将课标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多样化的生活。有了丰富的课余生活,学生写出来的习作才可能是个性张扬的。
第三,坚持勤练笔写日记积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头活水,如何让这活水源源不断为学生所用,成为鲜活的习作素材?连接生活与习作的桥梁是什么?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有了生活,日记也就有了源泉。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就养成了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就搭起了连接生活与习作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坚持习作的教学生活化思想,使学生在经历中积累感受,增强体验。这当中日记将成为学生生活体验、探究和感悟的助推器,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足迹串,将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记录单,将成为学生童年往事的仓储库。
坚持习作教学生活化原则,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内外生活,坚持勤练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做足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大文章,相信学生的习作自然会抒写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责任编辑:甘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