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汉族传统拳术之一。由清朝乾隆年间原郑州汜水县苌乃周(1724年-1783年)先生所创。苌家拳是河南三大名拳(少林拳、陈式太极拳、苌家拳)之一,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创始人苌乃周,出生在河南省荥阳汜水县的书香世家,对武术也颇为喜欢,得师父虎牢张八的深传,后又向洛阳武术名家阎圣道学习少林拳技,武功大大提高,又经四川峨眉派大师梁道人上门指点和传授,精研各派武功,推陈出新,大胆创造,把气功运用到拳术之中,从而创立了形气合一的苌家拳。
一、苌家拳的内容和分类
苌家拳的创始人苌乃周,创著了《中气论》、《武备摘要》、《刚柔相济论》、《养气论》等武术理论,被武林人士称为武术之宝。
苌家拳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功法,根据现存的内容,按照类别的性质和运动形式将其分为桩功功法和套路两大类。桩功功法包括文修和武练两种,其中“文修”功桩有乾坤桩、斜行桩、云手桩三种;“武练”桩功有十字推手功、单鞭功、斜行功和闪手功四种功法。拳法套路有二十四大战拳、二十四式气拳、二十四字功力拳、小洪拳等。兵器套路三十六枪、苌氏双剑、单剑、双锏等。徒手散战技法包括桩功、发力训练、活步单势技法、三势连环、攻防打法技巧、闪战快摔技法训练等。
二、苌家拳的技法特色
苌乃周二十多岁就掌握了猴拳、二十四大势拳、二十一名枪等技。那么他后来为何要将其集为“七十二势”呢?原因有二:一是多年的学习与积累,演练与总结,使他感到人生精力有限,所学过多,难以传习;二是他发现前人所传拳械有重复,所以有必要加以提炼与规范。
那么“七十二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即上、中、下各二十四势。上二十四势以猴拳为基础;中二十四势以二十四大势拳、引战拳为范本:下二十四势以字拳为雏形,拳技略有增减,甚至原势不变。由此也可以看出上中下二十四势是苌家拳开山立派的里程碑,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苌家拳的发端。苌乃周曾归纳为:“……第五层合练。形气合练,则内外合于一致,形气化于无迹……然功已过半矣,是列于第五层功夫,即中二十四势也。第六层练浮气。浮气者,气浮于上,而为上盘也,即如起纵飞舞上二十四势是也。第七层练沉气。沉气者,气沉于下,而为底盘也,底盘滚伏下二十四势之属是也。”
七十二势在较长的时间里得以传习,尤其是中二十四势,即“青龙出海”拳,在荥阳、巩义、新密、开封等地的调查中都得到了证实。但苌先生后又为何将七十二势归纳为二十四势呢?因七十二势繁而难演,动作难度较大,多适合基本功非常好的青少年演练,尤其是上下二十四势。所以苌乃周“为使学者便于复习”,经过精心取舍,简编成偏正两套二十四字拳,降低了动作的难度。但他又很快发现,拳势过于简约,技法略显单调,唯“恐学者拘执不化”,不得不再次“将二十四扩充之,每一分而为八,共一百九十二势”,正以练其体,偏以致其用,这样“纵横奇变,于此毕具”。
《三十六枪谱序》中载,“古有勒马枪,枪之传也久矣,明季虎劳关张氏,善枪……五世至禹门,余幼慕之,冀学一二,即可满志,及长而访问,罕见其踪:弱冠后遇人演二十一名枪,名不称实,鄙怀未惬,于是静心揣摩,就原势而更进一层……”这是他二十岁左右学习枪术和后创三十六枪的佐证。
三、苌家拳的价值与成就
苌家拳除了具有传统武术的共性价值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具体包括:丰富的理论价值;技击与审美价值;独特的文化娱乐价值;养生与保健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价值;改善身心健康的价值。
长期致力于研究苌家拳、荥阳市政协的陈万卿说:“现在市面上流传的苌家拳理论,都是源于苌家拳传人袁宇华在任镇嵩军军官教导团国术教练时,应学生之请,整理出版的部分苌家拳内容。后来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震,见到袁氏印本后,重新整理校订,出版《苌氏武技全书》,美国、英国,中国的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已经多次出版有关苌家武术的书籍。2004年,英国人韦满易(中文名)来荥阳了解苌家拳情况,回国后将《苌氏武技全书》及在荥阳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整理成文,翻译介绍给了英国读者;2006年,山西出版了徐震先生的《苌氏武技全书》和他的研究心得《苌乃周武术学》。目前,徐震先生整理的这个版本,在武术界流传最广,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本书就是苌家拳的全部内容。”
“其实,这本书只是刊出了苌家拳的一个套路,和极少一部分苌氏武术理论,不到苌家拳的1/20。”陈万卿在看过书后得出结论。
“如果不及早地抢救苌家拳,那么苌家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苌家拳的传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发组织,收集整理抢救苌家拳文化。51岁的陈万卿,19岁开始学习苌家拳,用30年的时间,倾尽心力收集整理苌家拳的拳谱。
现在已经搜集整理了大部分,武术也正在进一步恢复,“但还有很多散落民间,暂时不能说失传了,苌家拳法择人而授,人精一艺,或许有其他地方的人会呢!”
陈万卿说:近日,在荥阳王村镇梁庄村苌姓家中,发现了《苌二、苌四老夫子朴卿、灼三教思碑》。石碑是苌家拳一代宗师苌克俭、苌克俊的徒弟们为纪念两位老师而立,他们两人是清代成同时期的武技宗师。石碑背面刻有曾追随两人学武的90人姓名。
“这些人大多生活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现在除了崔云生、朱国安、孙统源、赵英姿、蔡甲全几人找到其籍贯及传承情况外,上面提到的其他人士,现在还搞不清楚其情况,也没有听说过后来的传承情况及轶事。”
陈万卿说:“这块石碑是研究苌家拳傳承历史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希望知道这些人情况的各界朋友,能告知其所了解某人的籍贯、家谱对他的记载、后人为其所立碑文、流传下来的拳谱资料。”
(编辑/高翔)
一、苌家拳的内容和分类
苌家拳的创始人苌乃周,创著了《中气论》、《武备摘要》、《刚柔相济论》、《养气论》等武术理论,被武林人士称为武术之宝。
苌家拳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功法,根据现存的内容,按照类别的性质和运动形式将其分为桩功功法和套路两大类。桩功功法包括文修和武练两种,其中“文修”功桩有乾坤桩、斜行桩、云手桩三种;“武练”桩功有十字推手功、单鞭功、斜行功和闪手功四种功法。拳法套路有二十四大战拳、二十四式气拳、二十四字功力拳、小洪拳等。兵器套路三十六枪、苌氏双剑、单剑、双锏等。徒手散战技法包括桩功、发力训练、活步单势技法、三势连环、攻防打法技巧、闪战快摔技法训练等。
二、苌家拳的技法特色
苌乃周二十多岁就掌握了猴拳、二十四大势拳、二十一名枪等技。那么他后来为何要将其集为“七十二势”呢?原因有二:一是多年的学习与积累,演练与总结,使他感到人生精力有限,所学过多,难以传习;二是他发现前人所传拳械有重复,所以有必要加以提炼与规范。
那么“七十二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即上、中、下各二十四势。上二十四势以猴拳为基础;中二十四势以二十四大势拳、引战拳为范本:下二十四势以字拳为雏形,拳技略有增减,甚至原势不变。由此也可以看出上中下二十四势是苌家拳开山立派的里程碑,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苌家拳的发端。苌乃周曾归纳为:“……第五层合练。形气合练,则内外合于一致,形气化于无迹……然功已过半矣,是列于第五层功夫,即中二十四势也。第六层练浮气。浮气者,气浮于上,而为上盘也,即如起纵飞舞上二十四势是也。第七层练沉气。沉气者,气沉于下,而为底盘也,底盘滚伏下二十四势之属是也。”
七十二势在较长的时间里得以传习,尤其是中二十四势,即“青龙出海”拳,在荥阳、巩义、新密、开封等地的调查中都得到了证实。但苌先生后又为何将七十二势归纳为二十四势呢?因七十二势繁而难演,动作难度较大,多适合基本功非常好的青少年演练,尤其是上下二十四势。所以苌乃周“为使学者便于复习”,经过精心取舍,简编成偏正两套二十四字拳,降低了动作的难度。但他又很快发现,拳势过于简约,技法略显单调,唯“恐学者拘执不化”,不得不再次“将二十四扩充之,每一分而为八,共一百九十二势”,正以练其体,偏以致其用,这样“纵横奇变,于此毕具”。
《三十六枪谱序》中载,“古有勒马枪,枪之传也久矣,明季虎劳关张氏,善枪……五世至禹门,余幼慕之,冀学一二,即可满志,及长而访问,罕见其踪:弱冠后遇人演二十一名枪,名不称实,鄙怀未惬,于是静心揣摩,就原势而更进一层……”这是他二十岁左右学习枪术和后创三十六枪的佐证。
三、苌家拳的价值与成就
苌家拳除了具有传统武术的共性价值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具体包括:丰富的理论价值;技击与审美价值;独特的文化娱乐价值;养生与保健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价值;改善身心健康的价值。
长期致力于研究苌家拳、荥阳市政协的陈万卿说:“现在市面上流传的苌家拳理论,都是源于苌家拳传人袁宇华在任镇嵩军军官教导团国术教练时,应学生之请,整理出版的部分苌家拳内容。后来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震,见到袁氏印本后,重新整理校订,出版《苌氏武技全书》,美国、英国,中国的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已经多次出版有关苌家武术的书籍。2004年,英国人韦满易(中文名)来荥阳了解苌家拳情况,回国后将《苌氏武技全书》及在荥阳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整理成文,翻译介绍给了英国读者;2006年,山西出版了徐震先生的《苌氏武技全书》和他的研究心得《苌乃周武术学》。目前,徐震先生整理的这个版本,在武术界流传最广,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本书就是苌家拳的全部内容。”
“其实,这本书只是刊出了苌家拳的一个套路,和极少一部分苌氏武术理论,不到苌家拳的1/20。”陈万卿在看过书后得出结论。
“如果不及早地抢救苌家拳,那么苌家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苌家拳的传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发组织,收集整理抢救苌家拳文化。51岁的陈万卿,19岁开始学习苌家拳,用30年的时间,倾尽心力收集整理苌家拳的拳谱。
现在已经搜集整理了大部分,武术也正在进一步恢复,“但还有很多散落民间,暂时不能说失传了,苌家拳法择人而授,人精一艺,或许有其他地方的人会呢!”
陈万卿说:近日,在荥阳王村镇梁庄村苌姓家中,发现了《苌二、苌四老夫子朴卿、灼三教思碑》。石碑是苌家拳一代宗师苌克俭、苌克俊的徒弟们为纪念两位老师而立,他们两人是清代成同时期的武技宗师。石碑背面刻有曾追随两人学武的90人姓名。
“这些人大多生活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现在除了崔云生、朱国安、孙统源、赵英姿、蔡甲全几人找到其籍贯及传承情况外,上面提到的其他人士,现在还搞不清楚其情况,也没有听说过后来的传承情况及轶事。”
陈万卿说:“这块石碑是研究苌家拳傳承历史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希望知道这些人情况的各界朋友,能告知其所了解某人的籍贯、家谱对他的记载、后人为其所立碑文、流传下来的拳谱资料。”
(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