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育日趋终身化的今天,学会学习是每个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目标,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的要义所在。为此,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导读、启思、善问、会创、让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积极性
一、改善师生关系
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充分信任老师,对老师产生依赖。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构建起师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小学生在听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而对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却充满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生们一起动手操作,这样一来,不仅调动起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为顺利开展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生命力的教学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学而不用,慢慢就会生疏、淡忘;知识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结合生活实践,使知识与生活桴鼓相应才能焕发耀眼的光彩,产生熠熠的光环。要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体验。租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三者统一”,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应用,都是为了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要做到学以致用,逐渐提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我通过观看徐长青老师的《烙饼问题》这节课的视频,体会到本科不仅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还要在多种解题方案中,寻找最优解。首先,关注了学生的探索过程,将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课堂,如优化、分类、符号、统筹等思想;其次,培养了学生深层次探究的意识。徐老师在讲烙两三张饼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烙饼?”学生争先发言,“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以这种提问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为下一步学生“烙饼”方法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视频充分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教学思路: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观看视频,我发现徐老师的授课并不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的,而是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放在了理解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意义上,这样学生能够边思考边学习。在知识目标中还渗透了倍数关系、拆数知识。让教学不只停留在课标要求上,而是为学生创设更多提升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徐老师在讲烙两三张饼时,给学生现提出如何烙饼的问题,在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徐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平台,给学生“烙饼”方法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实例理解什么是最优化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烙饼问题》这节课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优化,也就是说在烙饼过程中把锅的空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教学中以三个问题的相互比较,体现了本节课的核心DD优化,让学生自主思考提高锅的利用率的最佳方法,也就是锅的空间优化。达到省时省电,提高效率的目的。让学生尝试在多种方法比较中寻找出最优解决方法。
第一次比较: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用了相同时间。使学生明白锅的最大容量,以及让学生明白同时烙两张饼能够节省时间。
第二次比较:烙三张饼的不同烙法,哪种方法最省时间,为什么?使学生明白在锅里放满饼,才能确保锅的空间没有浪费,也最省时间。
第三次比较:烙两张饼与烙三张饼的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不管是两张饼的同时烙法还是三张饼的交替烙法,只要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就是最优烙法。
通過三次比较,提问学生最省时的烙饼方法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优化的含义。
4.动手操作理解数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当中,徐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的情景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烙饼活动:
第一个层次:在研究烙三张病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教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同时把实际操作烙饼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使学生试着有条理的进行信息整理,并引导学生有条理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感受三张饼最省时的烙法,体会通过符号表达的简洁、明了性。
第二个层次:在研究烙四张到十张饼的过程中,学生根据积累的烙三张饼的经验,徐老师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偶数张饼和奇数张饼的烙法进行了分析,为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的表达方式提供了较好的依托和支撑,让思维明了、准确和完善,逐步趋于归纳与概括。通过两个层次烙饼问题的研究,把数学的语言表达和符号语言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烙饼的思路准确全面的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发现规律,不断进行深入探究。这一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学生才能学会看书,学会探索,学会分析,学会提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非一日之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技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伍棠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斋藤孝,张雅梅译.教育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积极性
一、改善师生关系
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充分信任老师,对老师产生依赖。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构建起师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小学生在听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而对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却充满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生们一起动手操作,这样一来,不仅调动起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为顺利开展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生命力的教学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学而不用,慢慢就会生疏、淡忘;知识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结合生活实践,使知识与生活桴鼓相应才能焕发耀眼的光彩,产生熠熠的光环。要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体验。租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三者统一”,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应用,都是为了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要做到学以致用,逐渐提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我通过观看徐长青老师的《烙饼问题》这节课的视频,体会到本科不仅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还要在多种解题方案中,寻找最优解。首先,关注了学生的探索过程,将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课堂,如优化、分类、符号、统筹等思想;其次,培养了学生深层次探究的意识。徐老师在讲烙两三张饼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烙饼?”学生争先发言,“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以这种提问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为下一步学生“烙饼”方法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视频充分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教学思路: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观看视频,我发现徐老师的授课并不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的,而是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放在了理解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意义上,这样学生能够边思考边学习。在知识目标中还渗透了倍数关系、拆数知识。让教学不只停留在课标要求上,而是为学生创设更多提升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徐老师在讲烙两三张饼时,给学生现提出如何烙饼的问题,在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徐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平台,给学生“烙饼”方法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实例理解什么是最优化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烙饼问题》这节课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优化,也就是说在烙饼过程中把锅的空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教学中以三个问题的相互比较,体现了本节课的核心DD优化,让学生自主思考提高锅的利用率的最佳方法,也就是锅的空间优化。达到省时省电,提高效率的目的。让学生尝试在多种方法比较中寻找出最优解决方法。
第一次比较: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用了相同时间。使学生明白锅的最大容量,以及让学生明白同时烙两张饼能够节省时间。
第二次比较:烙三张饼的不同烙法,哪种方法最省时间,为什么?使学生明白在锅里放满饼,才能确保锅的空间没有浪费,也最省时间。
第三次比较:烙两张饼与烙三张饼的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不管是两张饼的同时烙法还是三张饼的交替烙法,只要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就是最优烙法。
通過三次比较,提问学生最省时的烙饼方法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优化的含义。
4.动手操作理解数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当中,徐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的情景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烙饼活动:
第一个层次:在研究烙三张病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教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同时把实际操作烙饼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使学生试着有条理的进行信息整理,并引导学生有条理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感受三张饼最省时的烙法,体会通过符号表达的简洁、明了性。
第二个层次:在研究烙四张到十张饼的过程中,学生根据积累的烙三张饼的经验,徐老师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偶数张饼和奇数张饼的烙法进行了分析,为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的表达方式提供了较好的依托和支撑,让思维明了、准确和完善,逐步趋于归纳与概括。通过两个层次烙饼问题的研究,把数学的语言表达和符号语言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烙饼的思路准确全面的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发现规律,不断进行深入探究。这一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学生才能学会看书,学会探索,学会分析,学会提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非一日之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技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伍棠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斋藤孝,张雅梅译.教育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