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教育博客悄然兴起,我校的教育博客——“星海博客”也随之诞生。博客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身不具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但如何利用博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到教师关注教育博客的程度,教育博客丰富了传统单一的教研模式,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形散神聚”不受“时空”的限制
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这是常态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但这些以往的业务学习在时空、内容、方式上受到制约。例如,有的学校教研活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往往会受影响,致使教师业务学习形式死板,收效低下,甚至流于形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研活动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教研活动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应该说“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教研活动的理想状态。教育博客则克服了以上的不足,丰富了传统单一的教研模式。
学校利用博客,运用网上交互方式来实现专题研讨,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每学期,可以围绕新课程标准和学科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建立了校园博客,利用博客服务于业务学习,定期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确定业务学习主要内容,一是布置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学习,把有价值的材料发在博客上,题目前面注上(推荐)。实现教师与网络形式呈现的学习信息的交互。另外根据主管业务部门的学习主题,教师把自己原创的论文随笔等内容发布于博客上,实现教师与辅导者之间的互动,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效度。
“畅所欲言”不受“身份”的限制
传统的校内教研模式,受个体背景因素、操作模式、流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大部分普通教师很难参与到高一层次的教研活动中,同时也很难使所有的教师互动参与以及建立起真正平等、合作、开放的教研关系。
“博客技术”充分支持“对话、合作、共享”的时代理念,使得“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成长”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素能够很好满足。不管你是校长,还是普通的教师,不管你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的教师,在博客的交流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的年龄、经验、背景等,只要有共同的话题博客之间就可以进行交流。这就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为普通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因此,博客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满足了一部分教师的“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需求,满足了一部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动力需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过去能够体现教师素质与价值的一个方式是公开课与发表论文,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不会出现在每一位教师身上,大部分教师只能选择沉默。借助教育博客这一平台,在博客群体里面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还可以很好地进行心理问题疏导,释放工作压力,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融会整合”不受“学科”的限制
教育博客是比较理想的工具,不仅使教师对日常积累的显性知识加以分类并系统化,而且教师在博客上很容易接触到相同兴趣的网友与专家,通过交流可以分享他人的思想与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不断实现知识转化和创造。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其特点,传统的教研活动是分门别类的,虽然说有些教师非常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进行有意识的整合,但是大部分的教师还是着眼于本学科的情况,而没有做到优化组合。
其实,对于一些教育遇到的普遍问题可以及时组织探讨以形成最佳解决方案。如学校网站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师需要出题(“发帖”),引导全校教师展开讨论,为教师搭建一个对研究主题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
“网上沙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形式,以此激发思维风暴。学科组以阶段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为研究内容,以“网上沙龙”为主要形式,以“反思”贯穿始终,以“问题—诊断—设计—行动—反思”为主线,学科教研组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引发教师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的交流和切磋,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到迅速解决,形成一种研究的浓郁氛围和研究文化。
“形散神聚”不受“时空”的限制
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这是常态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但这些以往的业务学习在时空、内容、方式上受到制约。例如,有的学校教研活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往往会受影响,致使教师业务学习形式死板,收效低下,甚至流于形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研活动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教研活动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应该说“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教研活动的理想状态。教育博客则克服了以上的不足,丰富了传统单一的教研模式。
学校利用博客,运用网上交互方式来实现专题研讨,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每学期,可以围绕新课程标准和学科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建立了校园博客,利用博客服务于业务学习,定期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确定业务学习主要内容,一是布置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学习,把有价值的材料发在博客上,题目前面注上(推荐)。实现教师与网络形式呈现的学习信息的交互。另外根据主管业务部门的学习主题,教师把自己原创的论文随笔等内容发布于博客上,实现教师与辅导者之间的互动,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效度。
“畅所欲言”不受“身份”的限制
传统的校内教研模式,受个体背景因素、操作模式、流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大部分普通教师很难参与到高一层次的教研活动中,同时也很难使所有的教师互动参与以及建立起真正平等、合作、开放的教研关系。
“博客技术”充分支持“对话、合作、共享”的时代理念,使得“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成长”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素能够很好满足。不管你是校长,还是普通的教师,不管你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的教师,在博客的交流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的年龄、经验、背景等,只要有共同的话题博客之间就可以进行交流。这就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为普通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因此,博客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满足了一部分教师的“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需求,满足了一部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动力需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过去能够体现教师素质与价值的一个方式是公开课与发表论文,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不会出现在每一位教师身上,大部分教师只能选择沉默。借助教育博客这一平台,在博客群体里面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还可以很好地进行心理问题疏导,释放工作压力,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融会整合”不受“学科”的限制
教育博客是比较理想的工具,不仅使教师对日常积累的显性知识加以分类并系统化,而且教师在博客上很容易接触到相同兴趣的网友与专家,通过交流可以分享他人的思想与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不断实现知识转化和创造。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其特点,传统的教研活动是分门别类的,虽然说有些教师非常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进行有意识的整合,但是大部分的教师还是着眼于本学科的情况,而没有做到优化组合。
其实,对于一些教育遇到的普遍问题可以及时组织探讨以形成最佳解决方案。如学校网站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师需要出题(“发帖”),引导全校教师展开讨论,为教师搭建一个对研究主题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
“网上沙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形式,以此激发思维风暴。学科组以阶段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为研究内容,以“网上沙龙”为主要形式,以“反思”贯穿始终,以“问题—诊断—设计—行动—反思”为主线,学科教研组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引发教师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的交流和切磋,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到迅速解决,形成一种研究的浓郁氛围和研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