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军的另一个版本
褪去了电视镜头和镁光灯所带来的错觉,多哈赛场上那个颇有些王者风范的何宁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缩水了,细胳膊细腿,看起来有些过分的单薄,面对记者显得十分拘谨,脸上的线条好像都僵硬起来。
这就是那个被大家誉为“够狠”的小女孩何宁吗?
“对于何宁在亚运会上的这块女子个人全能金牌,我们并没有想到,因为仅就水平和实力来说,她还是欠缺一些。”女队主教练陆善真坦白地说。
所以,赛前队里并没有打算使用何宁,被看好冲击全能金牌的是平时成绩更为出色的庞盼盼和周卓茹。没想到,每项都打头阵的何宁预赛后成绩排在首位。众所周知,裁判给第一个出场选手的分数往往偏低,在这派去“打头炮”。
丹麦阿胡斯世锦赛是何宁出道以来参加的最重要的比赛。进国家队只有一年的何宁不仅战胜众多高手入围参赛名单,并且在团体比赛中五次首发出场。
第一项永远是平衡木,这个只有十厘米宽的器械无疑是考验心理素质的最有效武器,即便是发丝般的微妙心理波动也可能使人从木上掉下来。而人的心理毕竟不是铜墙铁壁,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也许就连何宁自己也无法完全洞悉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就像有的教练开玩笑所说:这个何宁好像粘在了平衡木上,是怎么也掉不下来的。
五次首发,没有一点闪失,这无疑是对问伴最好的鼓励,中国女队也以前所未有的“零失误”赢得了53年从没有触碰过的团体的一点就是:“这孩子的个人条件并不算好。”在群芳争艳的女子体操场上,何宁的外形和身材都不抢眼,即使是从技术层面而言,她的动作也不够难,不够美,无法跻身一流选手之列。
何宁6岁进入宁波少体校练习体操时,就被认为身体条件有欠缺。缺陷之一就是她的膝盖太高,每天的压腿成为很痛苦的事。
何宁9岁那年,浙江省少体校到宁波挑选苗子,何宁的启蒙教练、培养过桑兰的曹晓春推荐了她。浙江省体操队总教练汪瀛士当时也不看好何宁,之所以同意她进省队,很大程度还是看曹晓春的“面子”。在省队的四五年里,何宁是全队练得最苦的,8点半开始的训练,她经常8点不到就开始了。
2005年南京十运会前,汪瀛士向陆善真推荐何宁,但不起眼的“丑小鸭”并未引起种情况下,她仍然有如此优异的表现,这不能不让教练组改变了最初的计划。
何宁没有让大家失望,全能决赛中她的表现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四个项目丝丝入扣,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而且,她击败了以前从未赢过的队友周卓茹,后者平时无论比赛和训练,成绩都比何宁好。
在体操人的概念里,“狠”是个莫大的称赞,这意味着坚强,比赛时豁得出去。陆善真认为,何宁的“狠”表现在“关键时候不怯场,压得住”。在体操这个偶然性极强的项目中,这是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素质。所以,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将总是在重要时刻被金牌!
如果说团体比赛中何宁的表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那么个人项目上她如何取胜则让教练有点踌躇,毕竟,何宁的动作难度比较低,没有突出的优势,即便是全能也没有人看好她。但是,这个小姑娘用她的“狠劲”催生了奇迹。在多哈亚运会女子全能项目中,预赛、决赛她都排在第一,赢得干净利落,再一次把惊喜带给了大家。
成才的另一种模式
非常意外的,在采访体操队的过程中,所有教练在谈到何宁情况时不约而同地提到同为浙江人的陆善真关注。陆善真描述当时的情形是:何宁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孩子,体型、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动作美感都不理想,从选材来说,并非一个好苗子,赛前训练和预赛中根本发现不了她。
但后来陆善真发现,何宁虽然在预赛中并不突出,但有好几个项目都能进入决赛,而纵观她在全运会上半年的资格赛和下半年决赛中的表现,成功率一直很高。陆善真终于下了决心,何宁得以入选国家队。此后一年,何宁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进步很快,虽然动作质量仍未达到一线队员的要求,但赛场上的硬朗作风和稳定心理非常突出,这让教练组坚定了使用何宁的决心。
丹麦世锦赛是何宁参加的最高级别的大赛,又是第一个出场,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法不让一个年仅十六岁、没有多少大赛经验的新手紧张。赛前半个月,何宁几乎夜夜失眠,巨大的压力几乎要让她崩溃了。最后,教练组也不得不考虑让老将张楠替代她。但是,何宁最终还是挺过来了,教练组也给予了她最充分的信任,把一个如此惊心动魄的任务交给了一个看起来如此不起眼的小姑娘。
对于中国女队来说,临阵“腿软”是困扰多年的心魔。国外的选手是在赛场上比出来的,我们的选手是在训练馆练出来的。所以国外的选手是比赛型的,越是大赛越出成绩,而中国的小姑娘们是训练型的,一到大赛就怯场,练得很好的动作会因为紧张而比得一塌糊涂。因此,中国女子体操虽然从来不乏天才,但关键时刻往往自乱阵脚,尤其在团体比赛中很少找到一个固定打头、稳定军心的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何宁是一个惊喜的发现。
回顾何宁的成长故事,陆善真说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何宁的例子也在启发我们教练组:成功不是只有一个模式,并非天赋不高的人就肯定无法有所作为。不同类型的运动员有不同的成才方式,这需要我们教练员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去摸索,因材施教。”
女孩的另一种体验
何宁的“狠”不仅体现在赛场上,同样体现在训练中。16岁的小女孩,对自己要求之严,承受痛苦的韧性之强,令成年人都大为佩服。
在省队期间,何宁有过一次“血的纪录”。当她做完一套高低杠动作下杠时,脚不慎磕到了器械上,顿时血流得脚上、垫子上都是。伤口深得见骨,何宁疼得不停地流泪,却始终没有哭出声。送到医院,足足缝了三十多针,连送她去的三个男教练都看不下去了,而何宁只是一头扎在教练怀里,不断地问好了没?好了没?“疼”都没喊一声。这次掉泪成为她屈指可数的宝贵落泪经验之一。
再一次数得着的就是出征丹麦世锦赛了。当时,在教练看来,何宁的全部表情就是呆木,人也是六神无主的样子。不过,同教练的理解有所出入的是,何宁并非是因为打头阵才倍感压力,而是在赴欧洲后不适应当地的训练和比赛条件而导致心态失衡,因为平时练得很好的她在那边却完全找不着北。情急之下,背着教练,一个人悄悄地抹眼泪。
“那么大的责任,比赛中如果失手,会不会掉眼泪呢?”记者问。
“不会,”何宁肯定地说,“那时我都想通了,失败就失败了呗,要是比赛都能成功,还要训练干什么?”假设是没有意义的,最后的结果是,比赛型的何宁将她在平时比赛中平均70%的成功率提高到了100%。
9岁进入省队的何宁已经习惯了独自面对生活。即使在进入国家队这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她也依然没有哭过。12月18日,何宁迎来了16岁的生日,这更加让她觉得自己是大姑娘了,不能再跟小女娃一样娇气。
赛场上沉稳的何宁赛场外依然安静。尽管运动员的生活比较简单枯燥,但何宁仿佛安于训练场——赛场——宿舍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并不向往外面世界的缤纷喧哗。闲的时候,她的第一爱好是睡懒觉,然后是看电视,看杂志,最后才是上街逛一逛。教练认为,就目前来看,何宁的性格偏内向。但何宁却对此表示了异议,她说,那只是她在体操场上表现出来的一面,“训练之外,熟悉我的人,都会觉得我是很开朗的。我觉得,我还是挺外向的。”
何宁的身上仿佛总是这样充满了矛盾。沉静又开朗,柔弱却坚强,腼腆而勇敢,走近她,听她说话,你才知道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糅合这么多截然相反的气质。
正如一朵安静但努力散发清香的小荷,刚满16岁的何宁,无疑有着光明的未来。亲自把何宁挑进国家队的陆善真也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不光在团体比赛中继续扮演稳定军心的角色,在个人项目上也能像亚运会上一样出色。如果说,现在的何宁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2008年将是她的怒放之期。
责编 杜林
褪去了电视镜头和镁光灯所带来的错觉,多哈赛场上那个颇有些王者风范的何宁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缩水了,细胳膊细腿,看起来有些过分的单薄,面对记者显得十分拘谨,脸上的线条好像都僵硬起来。
这就是那个被大家誉为“够狠”的小女孩何宁吗?
“对于何宁在亚运会上的这块女子个人全能金牌,我们并没有想到,因为仅就水平和实力来说,她还是欠缺一些。”女队主教练陆善真坦白地说。
所以,赛前队里并没有打算使用何宁,被看好冲击全能金牌的是平时成绩更为出色的庞盼盼和周卓茹。没想到,每项都打头阵的何宁预赛后成绩排在首位。众所周知,裁判给第一个出场选手的分数往往偏低,在这派去“打头炮”。
丹麦阿胡斯世锦赛是何宁出道以来参加的最重要的比赛。进国家队只有一年的何宁不仅战胜众多高手入围参赛名单,并且在团体比赛中五次首发出场。
第一项永远是平衡木,这个只有十厘米宽的器械无疑是考验心理素质的最有效武器,即便是发丝般的微妙心理波动也可能使人从木上掉下来。而人的心理毕竟不是铜墙铁壁,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也许就连何宁自己也无法完全洞悉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就像有的教练开玩笑所说:这个何宁好像粘在了平衡木上,是怎么也掉不下来的。
五次首发,没有一点闪失,这无疑是对问伴最好的鼓励,中国女队也以前所未有的“零失误”赢得了53年从没有触碰过的团体的一点就是:“这孩子的个人条件并不算好。”在群芳争艳的女子体操场上,何宁的外形和身材都不抢眼,即使是从技术层面而言,她的动作也不够难,不够美,无法跻身一流选手之列。
何宁6岁进入宁波少体校练习体操时,就被认为身体条件有欠缺。缺陷之一就是她的膝盖太高,每天的压腿成为很痛苦的事。
何宁9岁那年,浙江省少体校到宁波挑选苗子,何宁的启蒙教练、培养过桑兰的曹晓春推荐了她。浙江省体操队总教练汪瀛士当时也不看好何宁,之所以同意她进省队,很大程度还是看曹晓春的“面子”。在省队的四五年里,何宁是全队练得最苦的,8点半开始的训练,她经常8点不到就开始了。
2005年南京十运会前,汪瀛士向陆善真推荐何宁,但不起眼的“丑小鸭”并未引起种情况下,她仍然有如此优异的表现,这不能不让教练组改变了最初的计划。
何宁没有让大家失望,全能决赛中她的表现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四个项目丝丝入扣,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而且,她击败了以前从未赢过的队友周卓茹,后者平时无论比赛和训练,成绩都比何宁好。
在体操人的概念里,“狠”是个莫大的称赞,这意味着坚强,比赛时豁得出去。陆善真认为,何宁的“狠”表现在“关键时候不怯场,压得住”。在体操这个偶然性极强的项目中,这是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素质。所以,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将总是在重要时刻被金牌!
如果说团体比赛中何宁的表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那么个人项目上她如何取胜则让教练有点踌躇,毕竟,何宁的动作难度比较低,没有突出的优势,即便是全能也没有人看好她。但是,这个小姑娘用她的“狠劲”催生了奇迹。在多哈亚运会女子全能项目中,预赛、决赛她都排在第一,赢得干净利落,再一次把惊喜带给了大家。
成才的另一种模式
非常意外的,在采访体操队的过程中,所有教练在谈到何宁情况时不约而同地提到同为浙江人的陆善真关注。陆善真描述当时的情形是:何宁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孩子,体型、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动作美感都不理想,从选材来说,并非一个好苗子,赛前训练和预赛中根本发现不了她。
但后来陆善真发现,何宁虽然在预赛中并不突出,但有好几个项目都能进入决赛,而纵观她在全运会上半年的资格赛和下半年决赛中的表现,成功率一直很高。陆善真终于下了决心,何宁得以入选国家队。此后一年,何宁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进步很快,虽然动作质量仍未达到一线队员的要求,但赛场上的硬朗作风和稳定心理非常突出,这让教练组坚定了使用何宁的决心。
丹麦世锦赛是何宁参加的最高级别的大赛,又是第一个出场,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法不让一个年仅十六岁、没有多少大赛经验的新手紧张。赛前半个月,何宁几乎夜夜失眠,巨大的压力几乎要让她崩溃了。最后,教练组也不得不考虑让老将张楠替代她。但是,何宁最终还是挺过来了,教练组也给予了她最充分的信任,把一个如此惊心动魄的任务交给了一个看起来如此不起眼的小姑娘。
对于中国女队来说,临阵“腿软”是困扰多年的心魔。国外的选手是在赛场上比出来的,我们的选手是在训练馆练出来的。所以国外的选手是比赛型的,越是大赛越出成绩,而中国的小姑娘们是训练型的,一到大赛就怯场,练得很好的动作会因为紧张而比得一塌糊涂。因此,中国女子体操虽然从来不乏天才,但关键时刻往往自乱阵脚,尤其在团体比赛中很少找到一个固定打头、稳定军心的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何宁是一个惊喜的发现。
回顾何宁的成长故事,陆善真说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何宁的例子也在启发我们教练组:成功不是只有一个模式,并非天赋不高的人就肯定无法有所作为。不同类型的运动员有不同的成才方式,这需要我们教练员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去摸索,因材施教。”
女孩的另一种体验
何宁的“狠”不仅体现在赛场上,同样体现在训练中。16岁的小女孩,对自己要求之严,承受痛苦的韧性之强,令成年人都大为佩服。
在省队期间,何宁有过一次“血的纪录”。当她做完一套高低杠动作下杠时,脚不慎磕到了器械上,顿时血流得脚上、垫子上都是。伤口深得见骨,何宁疼得不停地流泪,却始终没有哭出声。送到医院,足足缝了三十多针,连送她去的三个男教练都看不下去了,而何宁只是一头扎在教练怀里,不断地问好了没?好了没?“疼”都没喊一声。这次掉泪成为她屈指可数的宝贵落泪经验之一。
再一次数得着的就是出征丹麦世锦赛了。当时,在教练看来,何宁的全部表情就是呆木,人也是六神无主的样子。不过,同教练的理解有所出入的是,何宁并非是因为打头阵才倍感压力,而是在赴欧洲后不适应当地的训练和比赛条件而导致心态失衡,因为平时练得很好的她在那边却完全找不着北。情急之下,背着教练,一个人悄悄地抹眼泪。
“那么大的责任,比赛中如果失手,会不会掉眼泪呢?”记者问。
“不会,”何宁肯定地说,“那时我都想通了,失败就失败了呗,要是比赛都能成功,还要训练干什么?”假设是没有意义的,最后的结果是,比赛型的何宁将她在平时比赛中平均70%的成功率提高到了100%。
9岁进入省队的何宁已经习惯了独自面对生活。即使在进入国家队这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她也依然没有哭过。12月18日,何宁迎来了16岁的生日,这更加让她觉得自己是大姑娘了,不能再跟小女娃一样娇气。
赛场上沉稳的何宁赛场外依然安静。尽管运动员的生活比较简单枯燥,但何宁仿佛安于训练场——赛场——宿舍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并不向往外面世界的缤纷喧哗。闲的时候,她的第一爱好是睡懒觉,然后是看电视,看杂志,最后才是上街逛一逛。教练认为,就目前来看,何宁的性格偏内向。但何宁却对此表示了异议,她说,那只是她在体操场上表现出来的一面,“训练之外,熟悉我的人,都会觉得我是很开朗的。我觉得,我还是挺外向的。”
何宁的身上仿佛总是这样充满了矛盾。沉静又开朗,柔弱却坚强,腼腆而勇敢,走近她,听她说话,你才知道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糅合这么多截然相反的气质。
正如一朵安静但努力散发清香的小荷,刚满16岁的何宁,无疑有着光明的未来。亲自把何宁挑进国家队的陆善真也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不光在团体比赛中继续扮演稳定军心的角色,在个人项目上也能像亚运会上一样出色。如果说,现在的何宁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2008年将是她的怒放之期。
责编 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