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取向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以浙江上虞戴家村“四不出村”工作法为例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964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虞市戴家村的基层组织和干部根据村庄实际,回应村民需求,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中创造了“四不出村”工作法。即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调解不出村、信息咨询不出村、致富求助不出村。这一创新构建了服务取向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建立了需求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运行新机制。既体现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工作重心由管控转向服务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向,也是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回归和拓展。
其他文献
2004年12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向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提出了四个字的要求,即“真”、“情”、“实”、“意”。“真”,就是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表明的是一种立场;“情”,就是要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满激情,显现的是一种态度;“实”,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的是一种方法;“意”,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提出的是一种导向。“真”“情”“实”“意”四个字结合起来,就是要求各级社科联组织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真情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问:皮萨里德斯教授,您好!我们很荣幸,可以和您进行一次关于经济学的对话。您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您如何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
1912至1927年间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下诉讼审判程序大量援引《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的条款。通过龙泉司法档案可以发现,由当事人本人负责的传讯制度与缺席审判制度,列明援据法律的、规范化的判决或堂谕制作,以及具有终审意义的上诉制度,都是对传统诉讼机制的重大变革,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诉讼审判制度的动作方式,也有效地革除了传统诉讼机制中容易出现的屡票不案、反复翻讼等弊。虽然离审判独立的司法改变目标相距甚远,但从县级审判机构诉讼审判的运作机制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诉讼制度从传统向近代化演进的重大转折。
本文以陈元赘所纂《长门国志》为中心,考察并剖析了陈氏之桴海生涯、志书文本及其方志成就湮没不彰的原因。作者试图在阐释这种海外修志行为历史价值的基础上,论证在明末清初的东亚历史空间里,书籍并不是方志文化交流的唯一载体,指出《长门国志》形塑了这一时期中国方志文化在日流播的另一种可能。
张璁开明代"嘉隆万大改革"的端绪,从张璁、高拱到张居正的改革,一脉相承。张璁开出的革新事业的精神支撑,是时代价值的体现。讲仁爱的精神。主张仁爱德让,王道之本,州县官吏为人民父母官,应提拔有爱民之诚,有守己之操,有处事之才的人。重民本的精神。要重民生衣食之本,认为治天下之本在安民。要切实解决百姓的生存权,清理庄田,分给农民,撤除镇守太监。严禁贪的精神。不许馈送京官财物,议于公朝,不得谋于私室,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倡革新的精神。革新科举制度,改革边防制度和监察制度以及改革祀孔制度。尚和合的精神。张璁引用齐景公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国民的自我发展却较为缓慢,出现国民发展与国家发展不协调现象。发展国民的自我领导力,使其成为国民自我发展的关键能力,有助于实现国民在国家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本文探讨了自我领导力的内涵、发展自我领导力的意义与方法。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内在要求人们对其哲学范式的觉解和贯彻,马克思哲学开辟的实践思维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本性,通过自我扬弃而使自身不断现实化,与时代及其发展辩证融通。范式觉解还要求致思视界从宏观向中观推进(同时涵纳微观),关注制度或者体制论,完整地把握人的现实存在,进而实现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通贯性描述。
希腊裔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尼克斯·普兰查斯看到了代议民主制在现代国家政治中遭遇的失败,看到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危机,重新解读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角色。他对当代国家危机的论述不同于福柯、德里达、哈贝马斯、罗蒂等人的论述,他有关"国家是阶级权力关系的缩影"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重获活力,从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多学科揭示了国家权力关系。先于西方行政管理学界的政府再造运动,普兰查斯是国家角色再造理论的提出者,为理解当代国家角色变化提供了新视角,在当代政治哲学中独树一帜。
本研究报告从世界经济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中国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研究视角,研究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未来20年可能处于的大环境。研究的初步结论表明:未来20年期间,世界经济将处于康氏长周期的衰退-萧条-复苏期;中国经济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三角地区的上海都市经济圈有可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纽约都市经济圈的世界第二大都市经济圈。浙江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环境将处在一个不确定性增加且多变的时期,正视危机,抢抓先机,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
近年来,风险问题剧增,社会广泛关注。“7·23”温州动车事故即为典型。围绕该事件展开的各种话题,聚讼纷纭,需予以理性探讨和澄清。为此,本刊特约请若干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多维度探讨,以期拓展风险与现代化背景中的法治主题。